为了和平,我愿意再赴战场(图)

发布时间:2019-11-22 21:35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11月21日 12 版 | 查看:872次

李庆昆。张永进/摄

  坐在电视机前,看着头戴蓝色贝雷帽、身着迷彩战斗着装的维和部队方队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走过天安门受阅,第80集团军某合成旅侦察营营长李庆昆忍不住热泪盈眶。

  就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前不久,李庆昆作为中国第六批赴马里维和警卫分队快反中队中队长,刚刚从纷飞的战火中完成任务回国。这已是他第二次赴马里执行维和任务。

  从军14年,李庆昆两次被联合国授予“和平荣誉勋章”,荣立一等功两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两次。

  在战火纷飞的西非大地上,李庆昆多次经历生死考验,他说,“只要祖国一声令下,我还愿意再赴战场!”

  没有天生的“特战精兵”

  2013年,应联合国请求,中国首次向马里派出维和部队。包含在其中的警卫分队,代表着中国首次向海外派遣作战部队。

  “这就是军人向往的战场!”听到这个消息,李庆昆感到热血沸腾。

  他迅速报了名,当时李庆昆正在备战“砺刃-2013”全军特种兵大比武。为了不让李庆昆分心,上级领导开玩笑说,赢了就让他去维和。以“军人的字典里没有第二”为目标的他训练愈发刻苦,甚至开始“拼命”。

  手榴弹投掷是李庆昆的弱项,为了把短板补上去,他每天晚上熄灯后都会再爬起来,回到一片漆黑的训练场,借着手机微弱的光亮一遍遍练习,直到胳膊累得抬不起来。

  适应比武场地的前一天,李庆昆突发急性肠胃炎,上吐下泻让他近乎虚脱。但当战友劝他休息一天时,他咬着牙摇摇头。第二天,包括应用攀登、武装6公里障碍越野、特种射击等在内的10个课目演练,李庆昆无一缺席。冲过终点后,他因体力不支昏倒在地。

  病痛没能阻止他向第一冲击的步伐,在最终的比武中,李庆昆一举拿下3金1银1铜的好成绩,综合成绩第一名,成为不折不扣的“特战精兵”。

  没有天生的特战勇士。李庆昆刚入伍时体重100多公斤,还没入新兵营就遭到了“嫌弃”。没人愿意领走这个把军装都撑圆了的胖子,几个新训骨干用“抓阄”来决定他的去向。那天,李庆昆躲在被子里哭了。

  随后的训练中,李庆昆没再流泪,反倒流了不少血。为了练习越野跑,他每天比规定时间早1小时起床加训;单杠训练,上去就没有低于过100次,掌心的血泡被磨成血痂,又磨破成了新的血泡;俯卧撑、仰卧起坐和蹲起是每日必练,直到双腿打颤,上厕所都蹲不下去……

  等到新兵下连时,他硬生生减掉了20多公斤,体能成绩全优,多个连队抢着要。入伍第一年,他通过“特战精兵”认证;第二年打破集团军特种兵6公里武装奔袭纪录;第三年以全优成绩被上级认证为“猎人”“优等狙击手”。

  后来,有人评价这个浓眉大眼、一身肌肉的汉子是“天生的特种兵”,但李庆昆总觉得还缺了点什么。孩提时代听过的先辈们浴血拼杀的场景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直到踏上赴马里维和的征程,他才感觉心底那一点空缺被填补了。

  “军人怎么能不想上战场?有机会不去,那样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李庆昆说。

  “你是我见过最厉害的中国军人”

  2013年7月的一个下午,载着中国第一批赴马里维和部队的飞机降落在加奥机场。满目疮痍,是这里留给李庆昆的第一印象。

  “机场刚刚被袭击过,墙上全是弹孔,玻璃都碎了。”李庆昆曾想象过很多次马里的样子,但走下飞机时看到的情景,把他的想象全部推翻了。

  最初的加奥任务区是撒哈拉沙漠中的一片荒地,官兵们晚上的睡眠常常被打断,因为火箭弹随时可能来袭。大家就抱着枪入眠,随时准备进入掩体隐蔽。

  炮火声激起了李庆昆的斗志,“字典里没有第二”的他在马里也习惯性冲在危险的第一线:站第一排、坐第一辆皮卡车、第一个带队出任务。

  最让李庆昆感到骄傲的是在马里“打响第一枪”。2014年5月,马里政府军与反政府军展开激烈交火,很快战火便蔓延至距离加奥任务区仅14公里的地区。根据当时局势,中国维和指挥部决定在距离战斗区8公里的地方开展一场实弹战术演习,以示震慑。

  演习前一天,“谁来打响第一枪”的问题被提了出来。这一枪打得准不准,决定了演习能否起到震慑作用,一旦失手,局势便不再可控。

  “我来!”李庆昆又一次率先站了出来。

  后来李庆昆回忆,演习那天的天气其实并不适合射击。风沙很大,能见度很低,“但在马里,这是正常的天气。”

  演习中,他快速做着跃进、据枪、瞄准等动作,当所有人为他捏了把汗时,随着一声枪响,150米外的目标应声爆裂。

  这是中国赴马里维和部队打出的第一枪。这一枪之后,战友们一起开火,密集的枪声震撼了前来观看的友军与不远处的武装冲突人员。两个小时后,冲突双方退后至距营区10公里远的地方,划定“停火线”。

  “就是要让别人知道,中国军人是真能打的,中国维和的决心是坚定的!”李庆昆说,“当然还是因为平时功夫练到了家,真上场就不怕了。”

  跟随李庆昆两次执行马里维和任务的马招说,无论多紧张、多危险的情况,李庆昆总是能够冷静应对,“好像永远不会害怕似的”。

  2014年4月,李庆昆带队执行一次护送联合国官员任务。那是通往加奥东南地区最危险的路段之一,地雷伏击不断,平均两三个月就会发生一起火箭弹袭击事件。为了确保安全,执行任务前李庆昆反复进行了实地勘察与演练。

  然而任务当天,意外还是发生了。

  当车队走过第三个任务点,李庆昆突然感觉周围的气氛有些不对。路边的土似乎被翻动过,来往的行人很少,连桥下喝水的牛羊都不见了。

  直觉让李庆昆嗅到了危险的气息。此前演练过的特情处置方案在脑海里跳出来,他立刻下令队伍停止前进,并后撤改道,“做好战斗准备”。

  事实证明,李庆昆是对的。那一天的晚些时候,马里政府军和某国维和部队在那条路上遭遇炸弹袭击,造成1死3伤。

  两次维和任务中,李庆昆先后带队执行应对游行冲击、路边炸弹袭击、护送联合国官员等任务380余次,被各国友军评价为“最勇敢的人”。今年5月回国前,联合国马里多层面稳定特派团总司令丹尼斯·吉伦斯坡中将握着他的手说,“你是我见过的最厉害的中国军人”。

  《战狼2》中的情节在这里真实上演

  2018年8月,马里总统大选之际,3名联合国雇员被恐怖分子打伤,向中国维和部队医院求救。由于雇员伤情严重,医院血源不足,李庆昆受领了到机场取血的任务。

  局势紧张的马里几乎寸步难行。取血车辆驶出营区不久,便遭到了两辆武装卡车的拦截。李庆昆从第一辆车上下来,又习惯性地独自率先上前交涉,却没想到刚一走近,几支黑洞洞的枪口就对准了他。

  “他们把我围起来,端着枪,如果当时开火根本来不及救援。”李庆昆说,但好在对方选择了对峙。气氛瞬间凝固到冰点,留在车里的战友们迅速掏出了枪,车外的李庆昆一动不动。

  短短几秒钟时间,李庆昆已经想好了所有处置办法,这也是他平时专门准备的特情之一。但方案都没有用上,很快对方就看到了插在车上的中国国旗。简短的交谈后,武装分子向他招手,示意放行。

  《战狼2》中令人动容的一幕真实上演着,此后遇到的三个关卡都对中国车辆直接放行。李庆昆从未这样深切地感受到祖国的力量。

  “他们愿意到中国医院来,向中国维和部队求助,就是相信我们。那么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人,我们都要尽力去救援。”他说,“我们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是在告诉别人,中国为维护和平而来。”

  由于恶劣的生活环境和接连不断的战乱,当地人时常要忍饥挨饿。一天清晨,出任务的路上,李庆昆看到了难忘的一幕:营区的垃圾堆旁,一个孕妇抱着一个襁褓里的孩子,正在捡拾被丢掉的矿泉水瓶,以求有几滴剩余的水可以喝。

  从那以后,每次出任务时,李庆昆常常会把自己的水和干粮分给路边的孩子。在他看来,即使是在5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执行任务,渴半天也没什么,“又死不了人”,但对挣扎在饥饿线上的人来说却能救命。

  很快,当地百姓便记住了李庆昆。当他们围上来时,李庆昆会告诉他们,自己来自中国。随后,他们就会竖起大拇指,说着简单的英文:“Chinese,good!”

  “中国军人”,成了李庆昆最看重的“标签”。在他心里,别人夸中国比夸他自己更让人高兴。“中国形象要靠我们传递出去。我们要让世界知道,中国军人是可靠的、友好的。”

  两次执行维和任务,李庆昆结交了不少非洲朋友。回国前,他把所有衣物和剩余生活用品都送给了当地百姓,经他帮助协调入学的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已经去当地学校报到,拿到了他带头捐赠的学习用品。

  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中,当维和部队方队走过天安门、世界的目光汇聚于这群“中国蓝盔”身上时,李庆昆感到无比骄傲。他一下子想起了在马里的日日夜夜和超级营区上空飘扬的五星红旗。

  更让他自豪的是,自己曾是其中的一分子。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郑天然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