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阅兵训练要战斗力(图)

发布时间:2019-10-03 12:46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10月02日 11 版 | 查看:927次

  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两栖突击车方队经过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赵迪/摄

  10月1日上午,长安街上铁流浩荡、战车轰鸣。徒步方队受阅完毕后,坦克方队以经典的箭形编队通过天安门,拉开了装备方队7个模块32个方队接受检阅的序幕。

  雄壮的乐曲声中,坦克箭形方队头车驾驶员丁辉目视前方,不断修正方向,确保坦克车体的中心轴线始终保持在行进线上。作为方队引导第一车驾驶员,他发挥着为整个装备方队导引方向、控制速度、保持队形的关键作用。

  44岁的丁辉是一名一级军士长,这是他第五次参加阅兵。训练场上,他不仅是一名驾驶员,还是一名教练员。今年他和坦克方队另外两辆引导车驾驶员郭建川、曹来群一同受邀为受阅装备方队教练员授课,讲解驾驶的组训、程序、标准等内容。

  丁辉和郭建川、曹来群被称为坦克方队的“铁三角”,继2009年、2015年、2017年3次阅兵后,今年已经是他们第四次在阅兵中配合。

  在装备方队打头阵,坦克方队面临着诸多挑战:装备重、功率大、震动大,调整时间少、调整距离短,箭形队形排面多,卡距难……

  32岁的曹来群介绍说,坦克装备的左右履带在位置上并不是对称设计,需要不断修正方向才能走直线。目前,坦克方队的驾驶员能够将车体中轴线与行进线的偏差控制在1厘米以内。

  这一成绩背后蕴藏着“铁三角”的艰难探索。他们与地方厂家合作,研发了“单车综合驾驶训练系统”,具备视频成像、激光测距、信息存储、录像回放等功能,将方队的速度误差控制在0.01秒,距离误差控制在5厘米内。

  “我们还精心安排,使流程更加精细化,比如保养车辆,细化到每一个点,精确到每一分钟。”曹来群说。

  为了确保装备车辆以整齐的排面米秒不差通过天安门,展现气势恢宏的观瞻效果,各装备方队的驾驶员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刚开始训练时,教练跟我说要把转速误差控制在一两转,我根本不相信。”无人作战第3方队驾驶员聂玉文说。

  30岁的聂玉文第一次参加阅兵。在训练中,他们使用了一些高科技手段,但最终的排面整齐始终离不开驾驶员对油门的精准操控。

  “训练时,我们的右脚放在油门上一动不动,坐姿也要固化,不一会儿腿就麻了。”聂玉文说,整天练军姿站立的乘载员休息时都想坐着,而坐在驾驶室里的他们则想站着休息。

  33岁的驾驶员兼教练员王振是第三次参加阅兵。在他看来,看似苛刻的标准考验着驾驶员的水平、耐心,要求驾驶员对车辆的状态非常熟悉。同时,这种精细化的驾驶与战斗力直接相关。

  “我们车上搭载的无人机宽度超过了车体本身,当对向来车或者绕车时对驾驶员的技术要求是非常高的。”他举例说。

  曹来群对于这个问题也有深刻的体会。执行远距机动任务时,坦克装甲车辆需要依靠铁路输送,而把坦克精准开到火车平板上极其考验驾驶员的技术水平。

  “坦克车身的宽度超出平板,为了保证运输安全,部队规定坦克的重心要落在平板的中轴线上,左右偏差不超过1.5厘米。”曹来群说,现在驾驶员开上火车平板时基本上一步到位,很少需要左右调整,装载时间明显缩减。

  “我们装载好后铁路工作人员要用尺子量一下左右的距离,经过几次后,他们非常信任我们的技术水平,基本不用量了。”他笑着说。

  历次阅兵中,受阅装备都是外界关注的焦点。对于驾驶员和乘载员来说,能和先进的装备一起接受检阅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

  “刚从军校到部队时,我第一次见到察打一体的无人机,感觉非常先进、震撼。”无人作战第二方队队员张春阳说。而现在,他们的受阅车上展示的是这款无人机的改进型号,性能更先进。

  “第一眼看到它,感觉就像是从科幻片里出来的一样。”提起该方队受阅的另一型无人机,保障中队中队长李少霄不禁感叹,“中国的无人机发展得真快!”

  由于受阅的两型无人机翼展较大,他和队友们需要先拆掉机翼和尾翼,到达阅兵地域后再把飞机组装起来。

  李少霄说,训练期间,他带领保障队员不断优化流程,“跟打仗似的”,每次组装,他们的衣服都会被汗水湿透。

  作为装备保障人员,李少霄的工作全程在幕后,“从来不露脸儿”,但他仍然觉得非常光荣。

  李少霄代表着阅兵训练场上一个默默无闻却又十分重要的群体——装备修理工。他们无缘接受检阅的荣耀时刻,却在全力保障方队装备顺利通过天安门。他们被誉为“装甲神医”,对装备的状况了如指掌,拥有“听声辨障”的绝招,能在细微之处发现装备的隐患。

  “战车受阅,就相当于我受阅了。”一名三级军士长的话道出了这个群体的心声。

  近年来,我国每次阅兵都有不少新型武器装备亮相。这些多次受阅的老兵见证着人民军队武器装备的快速换代和战斗力的持续提升。

  从59式坦克到99式坦克再到99A式主战坦克,入伍26年的丁辉历经了三代主战装备的升级换代。他记得,59式坦克是纯机械式结构,操纵起来非常耗费体力,训练结束后吃饭时,手连筷子都拿不稳。

  换装99式坦克后,不仅操控轻便,信息化程度也极大地提高,战斗力水平有了质的提升。而99A式主战坦克更是实现了火力、机动力、防护力和信息力的有效融合,战斗力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伴随着装备的升级换代,丁辉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也在不断升级换代。他熟悉16型装甲车辆的操作使用和维护保养,从特级驾驶员、特级射手、特级车长到如今驾驶数字化主战坦克的特级网络模块维护员、特级信息化系统操作员,丁辉被战友们称为“五特精兵”。

  无人作战第3方队驾驶员兼教练员王振的经历同样反映出人民军队转型发展的历程。

  入伍后,王振从事了8年工兵爆破,是全师有名的“排爆达人”。2010年,连队被裁撤,他服从安排转到无人机专业,钻研电磁领域。“我的专业从地上到了天上。”他这样形容这次巨大的转变。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无人作战逐渐成为现代战争的一种发展趋势。“未来无人作战平台的数量会越来越多,打击精度也会越来越高。”他说。

  连队组建以来,王振见证了它从起步到形成战斗力再到作战能力迅速提升的过程。“无人机刚列装时,厂家认为我们需要两年才能脱离他们自主飞行,实际上我们用了半年时间就实现了这个目标。”

  随后,这型无人机跟随他们“南征北战”,多次参加实兵对抗演习。在今年7月底举行的“跨越-2019·朱日和A”演习中,王振所属的部队通过无人机实施电磁干扰,中断蓝军旅通信数分钟,打乱了对方的防御部署。蓝军旅官兵无奈地感慨:“电磁的杀伤力,远远大于火力杀伤力。”

  据王振介绍,一架无人机涉及近10个专业的操作,需要各个战位密切配合才能完成任务。而这次阅兵训练,同样需要各车驾驶员、乘载员和保障人员的密切协同。

  “这次来参加阅兵的队员都是一专多能的多面手。”他举例说,自己平时是飞行控制员兼航电检测员,在这次阅兵中担任驾驶员兼教练员。除了驾驶,他和战友们还担负着部分无人机的维护保养任务,发射车底盘的一般故障也能排除。

  “现在连队都是用一专多能的理念培养我们,每个人最少掌握两项技能。”聂玉文认为,这是在按照打仗的标准进行训练,“如果战时有人牺牲了,其他战位上的人能迅速顶上。”

  这次阅兵中,他们驾驶的无人机发射车上展示的是该型无人机的改进型,个头虽然不大,但性能更加突出。“如果说我们的无人机是高大上,那么这次受阅的无人机就是小而精。”一名受阅队员这样评价。

  “我们的装备越来越先进,作为一名中国军人,我觉得非常自豪。”王振说。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达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