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者的闪光足迹——郑垧靖先进事迹追踪(下)

发布时间:2010-03-13 09:11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0-03-11 | 查看:1687次

  “垧靖‘走’的那一天,他连续参加了3个会,间隙的一点时间里,都在向村民小组长了解种核桃树打塘的事。他是带着对群众致富产业的牵挂与我们永别的。”龙陵县平达乡河尾村委会主任陈开能捧着《云南日报》发表的长篇通讯《永远的坚守》哽咽地说,垧靖身穿迷彩服、手持话筒走在前面的这张照片,就是去年8月22日他们到腾冲县界头乡参观种植烤烟的场景……

  “一位手中没有钱、没有物的宣传委员,凭什么赢得乡亲们的爱戴?”陈开能毫不犹豫脱口而出:“我们看人不看他官大官小、有钱没钱,只要他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实事,我们就认他!”

  

  挂钩不是只挂名

  “郑老师确实苦得呢,从挖台地开始,就挽袖撸裤地一道道工序领着我们种茶!”小河村党支部书记陈必寿指着山坡上绿油油的茶树说,4年前的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当时,小河村有140多户人家,茶地共1000亩,平均亩产却只有40多斤。郑垧靖提出,实施“低改”700亩。群众宁愿茶树“疯长”,也不肯“砍”一些枝丫。他动员党员率先改造,手把手指导修剪、中耕、施肥。第二年,茶叶每亩产量增1倍。村里全部完成“低改”目标,还引来果树大户投资,在荒坡集中连片新开300亩茶园。

  “挂钩不挂虚名”,这是郑垧靖的风格。2007年,他挂钩平安村,因10年前种烟夭折,村民“谈烟色变”。他挨家挨户做动员,帮群众搭建育苗棚,教群众如何“漂浮育苗”,如何降低生产成本。移栽烤烟时,乡政府提出“苦战40天”。他果然一沉到底,仅在帮烟农到乡上拉水管时回家换了一身衣服,没有在家吃过一顿饭,也没有回家住过一晚。邻居们说:“郑老师是个‘工作狂’,要他去40天,他绝不会只去39天。”当年,平安村原想能种100亩“烤烟样本”就不错了,结果却猛增到300亩,农民户均增收4000元。

  他一心扑在工作上的故事,太多了。黄连河村委会石洞河村民小组是个偏远的傈僳族村寨,村民们都难以相信致富“引路人”已经远去。58岁的“老社长”余文孝从自家地里拔出一株山葵,就像凝视一位亲人:“这棵草全身是宝啊,当年就是小郑最先动员我家开始发展起来的,多亏他帮我们过上了祖祖辈辈盼望的好日子。”种山葵时,郑垧靖请来技术员,一家一户指导;采收时,他帮农户分级、打包、装车,不顾下雨、路滑,连夜押车将新鲜山葵送到保山市,拿到钱,又赶快返回兑给群众。很快,山葵种植从79亩发展到312亩,在这里诞生了全县第一个山葵种植专业合作社,山葵亩产值达7000多元。

  “郑老师到过我们家大棚绝对不少于50次。他去世了,大家心里都很难过!”河尾村石斛种植能手匡艳芬说,“他去世前几天,还帮我家联系了石斛销路,不然前几天霜冻可要受大损失了。”什么时候该浇水,什么时候该打药,郑老师都会来提醒,还帮她家从县上引进种植技术,帮她家建起沼气池用沼液施肥。为了扶持壮大石斛产业,郑垧靖成了种植户家里的常客。如今,全村石斛种植专业户已经从3家增到10家,群众又多了一条致富路。

  

  硬本领啃硬骨头

  平达乡党委书记黄生留骄傲地说:“我们遇到棘手的工作时,总会不约而同想到郑委员,他从来没有完不成的任务,而且出乎意料地好。”

  如何超越“忠心耿耿、不知咋整”?原来仅有保山师范中专学历的郑垧靖选择了做一名“学习型人才”。近几年来,先后就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云南省委党校函授学院法律专业本科班。他的同事陈平凤回忆,郑老师总是很忙,不会就学,不懂就问,一有空闲就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他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总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此,平安村新寨村民小组村民李加润特别钦佩郑垧靖“比技术员还像技术员”。烟地开墒时,技术员指导都是一个标准,他却是对不同的地块有不同的要求,按照他指导的墒有多高、面有多宽来操作,果然旱时保水、涝时排涝,烟叶长势特好。

  发掘典型、树立典型,更是郑垧靖打开工作突破口、以点带面的“常规武器”。平达乡乡长廖书发讲述了一件“公开的秘密”:郑垧靖挂钩平安村发展烤烟时,就以动员与自己私交较好的寺坡村民小组长蒋朝周带头种植3.38亩烤烟为突破口,自己一面与乡政府领导讲“条件”,如果种失败了要弥补蒋朝周一定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他手把手指导蒋朝周种植烤烟,还探索如何在烟地里套种包谷。一炮打响,亩均产值达到1860元,远远高出了种包谷的收入。第二年,群众很快就跟上来了。在郑垧靖出生的象达乡邦工村采访时,挂钩该村的乡武装部长韩生安非常感激郑垧靖的“金点子”。在郑垧靖的帮助下,采取“扶持大户带动一般种植户”,一位村民小组长带头种植20亩烤烟,全村很快完成了278亩的种植任务。

  郑垧靖懂农民、懂农村、懂土地。他发动村民培植新产业时,从来不讲大道理,总是从身边人、身边事出发,一笔一笔对比算账,群众从“要我干”变为“我要干”。农民群众相信“眼见为实”,他主动向乡领导反映组队到外地核桃、烤烟种植区学习,将参观过程拍摄下来,做成VCD光盘,让村民“见贤思齐”。

  

  百折不悔赤子心

  “阳光、激情”是郑垧靖给人的第一印象,他仿佛不知什么叫忧愁和困难。其实,在培植、发展产业过程中,他也经历过挫折,经历过委屈,经历过难题,不变的是他的赤子之心。

  2005年,他刚从平达乡教办调到乡政府,作为工作队员之一参加小河村试验种植烤烟。一家农户见烟苗长势不好,中途就放弃了管理。郑垧靖与同事拼钱买化肥,给烟地浇水,烟叶长好了,却因烘烤技术不过关而失败。他们付出了工资,付出了心血,付出了汗水,结果还被群众认为被干部“害了”,大家都觉得很委屈。原来担任过平达乡副乡长的刘志仓说起这件事时,更肯定了郑垧靖可贵的一面:“从失败中看到了这片土地种植烤烟的希望,也进一步坚定了苦练本领的决心。”郑垧靖经常与农民打交道,对如何发展产业也有深刻的认识,这些思考从他写的《盲目引进产业慎防农民返贫》可见一斑:“引进产业是必要的,但决不能盲目‘刮风’,要多分析、多研究,看历史、看市场,预估发展产业的效益和前景,选准了,就坚决干。”

  说起委屈,河尾村委会主任陈开能记忆犹新。去年,郑垧靖刚挂钩村里时,他与村干部苦口婆心做动员工作,效果并不理想。有的农户直接说,如果你有别的事,就进来家里坐坐,吃饭喝茶随你的便;如果是谈种烤烟的事,就不要白费口舌了,你说破了天我们也不种!郑垧靖没有气馁,他鼓励村干部:“如果事情容易干,那还要我们干什么?有压力才有动力,只要有决心、有毅力,方法得当,措施有力,就没有干不成的事。”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郑垧靖的真情面前,好多事确实干成了。

  郑垧靖的同事中,不止一人提到他的缺点就是“说话太直”。我们在采访中,却没有听到过他与群众有过什么言语冲突。面对群众的“闭门羹”,他一次一次登门,叩开关闭的心灵之门。平达乡在启动河尾村陈回寨机耕路建设时,一家农户因不愿让出一块地造成了“肠梗阻”,上级部门多次做工作无效,准备取消项目。郑垧靖深知“没有便捷的交通,产业发展如同蜗牛爬行一般缓慢”,主动向上级立下“军令状”,承诺由自己做通农户思想工作。他的诚心,终于软化了“钉子户”,也感动了上级领导,机耕路终于修通。

  遇到群众的热点问题,郑垧靖不搞“硬”碰“硬”,往往用真情化险为夷。去年,村里涉及8个村民小组的一起长达30年的山林权属纠纷再次凸显,有的村民甚至拎起长木棍、砍柴刀准备打群架。郑垧靖连夜摸黑赶到现场,出人意料地不判纠纷是与非,却提出要与村民小组长们“划上两拳”。喝上一轮酒,紧张的气氛缓和了,他再劝解大家握手言和,签订了调解协议。

  为了推进全乡产业的发展,郑垧靖经常下乡,多数时间都是骑自己的摩托车。不管路程有多远,他从没有向单位和个人要过一分汽油钱。他去世几个月前,在与妻子商量买一辆二手微型车。一个经济并不宽裕的家庭为什么要买一辆车呢?他对妻子说:“经常在路上遇到烟农搬运化肥、农药和农膜,他们太辛苦了,我有了车,就可以帮烟农减轻一点负担。”

  今年3月,60年不遇的干旱给平达乡带来紧张压力,平达乡党委书记黄生留坚定地说,我们对郑委员最好的怀念,就是战胜这场灾害,让他关注的产业茁壮成长……(记者 庄俊华 李绍明 雍明虹 贾云巍)

(责任编辑:孙宾)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