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者的激情人生——郑垧靖先进事迹追踪(上)

发布时间:2010-03-13 09:15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0-03-10 | 查看:2374次

  “你们认识郑垧靖吗?”

  “认识,郑老师3个月前还来采访我们村子呢!”

  “当然认识,郑老师3个月前还来教我们搞夏烟早植呢!”

  追寻一名38岁基层党员短暂而充满激情的岁月,选取几个片断,我们勾勒出一位农村工作“多面手”的画面——

  他站在田野,永远的迷彩服,永远的黄胶鞋;身揣钢笔,手拿锄头;脑袋不停地接收新信息、新知识,快速处理;双脚插入山葵丛、烤烟地、茶树林,一垧一垧的庄稼生长着农民的憧憬;嘴巴宣讲着党的政策、法律知识,播报着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平达之声”。

  一个激情燃烧的形象。

  如今,这个激情燃烧的形象,成为平达乡2.6万名农民朋友心中的永恒雕像。

  情爱农亲民恋故土

  郑垧靖的故乡在象达乡邦工村。

  1989年中考后,郑垧靖与县教育局签订委培协议,毕业到边疆、困难地区任教。从保山师范学校毕业后,他被派往距离县城100多公里的木城乡中学,隔怒江与缅甸相望。

  当时“他的情绪非常低落,找我帮他活动活动,希望留在条件好一点的地方。”他的堂哥郑尚强告诉记者。郑垧靖弥留之际一直留守在他身边的堂哥,是县里一个部门的领导。自豪和悲戚一起写在他的脸上。

  “你先学会写‘人’字,再想想你的工作。”当时郑尚强告诉堂弟,人一定要有良心。“你与县里签了到艰苦乡村任教的协议,就应该认真履行;如果你没签这份协议,将有另一名农家子弟得到这份工作。”

  郑尚强含着泪说,“他哭着离开了我的家,后来把名字改了。”

  郑垧靖,原名郑尚敬。这名农家孩子誓把“人”字写在大地上,写在田畴,在故乡的土地上静静耕耘。

  躁动的心渐渐平息,化作回报家乡父老、建设新农村的工作激情。

  郑垧靖勤学善学,很快就与农民子弟形成了水乳交融的关系,被农民朋友亲切地称为“我们的郑老师”。

  追寻郑垧靖的人生路径,发现郑尚敬变为郑垧靖之时,正是他的人生充满激情之际,由于在各个岗位成绩突出,2003年被选举为乡党委委员,任宣传委员。

  也就是短短几年,平达乡宣传工作声名大噪。他自己设计,自己架线,自己调试,办起闻名龙陵县、保山市的宣传阵地——乡广播站;发表在省市县各级媒体的新闻作品300多篇(条、幅);30年的山林纠纷矛盾爆发,他率人调停并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小河村发展茶产业,傈僳族村黄连河发展山葵产业,他住到农户家里一手抓;平安村、河尾村抵制烤烟产业,多年前的失败经历让村民“谈烟色变”,他却把这些村民的土地变成了生机勃勃的新烟区,培植起新产业……担任乡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挂钩河尾村,他把村里的党员活动室变成了全县最规范的县级党建示范点。

  “郑委员的工作不亚于乡党委政府的任何一位实职副科级干部。”平达乡党委书记黄生留说。乡长廖书发进一步阐释道,作为一个有产业的乡镇,没有单纯的宣传干事、宣传委员,人人都围绕中心工作抓产业发展。

  有人为郑垧靖抱不平:你在老百姓心目中是乡党委领导,什么事都找你;你其实是一个事业编制人员,拿着小学教师初级职称工资,乡里新招一名公务员,第一个月工资就超过你460元;按照规定,35岁以下才能提拔为副科级干部,你都要满40岁了……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是一个按月领工资的农民,我的根在土地上。”郑垧靖经常用自豪的口气回答,“农村的工作、农民的事情,都非常具体,都需要我们去做。”

  学书生转身多面手

  在平达农民群众眼里,郑垧靖什么都懂。

  从民族村寨到田间地头,从学校机关到村组场院,从基层党建到包村进户抓产业,从产业选择到技术指导,我们看到了一个基层共产党员的“多面手”形象。

  这个“无所不能、无处不在”的“多面手”,从思维方式到工作方法,总会透出基层宣传员的浓厚色彩,表现出一个学习型干部的独特魅力。

  他本一介书生,如何在短时间内就转变为一名优秀的农村工作者?答案很简单:学习!

  无论是乡领导还是同事,都被郑垧靖不争名不争利、无怨无悔、用激情化解矛盾和困难的精神所打动。但有一样是郑垧靖经常“争”的,那就是学习机会。

  “一有学习机会他就会提出请求,一有时间他就看书看报、上网学习,查找信息。”黄生留最难忘的一幕是“郑委员”高声走进来:“书记,我昨晚上看到一条消息……”

  “他的宣传工作,既向群众宣传,又向党委班子成员宣传,传递新消息、新信息、新知识。”平达乡党委书记和乡长都把他当作得力的参谋和助手。

  白天,他扛着摄像机,背着数码相机,翻山越岭,走村串寨采写新闻;晚上,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办公室,顾不上喝一口水、擦一把汗,打开电脑写稿;写完稿,抓紧时间学习新闻采编制播和平面设计技术,成为全乡第一个会编辑、制作影视节目的人,制作和上传了平达乡概况和10个村委会的影像资料,“数字乡村”工程圆满完成;为相关单位提供了“乡土教材”;编写了《平达乡宣传画册》等宣传资料。

  为办好乡广播站,他茶饭不思,连续3天进行调试,“平达之声”顺利开播,“党的声音进万家”树起了边境乡村广播覆盖新品牌。

  他的宣传作品《傈僳山寨办起产业科技培训班》、《引进产业需慎重 致富希望不落空》等获得了上级表彰奖励,《视频对话解心结 千里亲情一线牵》荣获中国地市报新闻三等奖。

  郑垧靖追求和获得的更大“奖励”,是大地的丰收!

  所以,郑垧靖不是为宣传而宣传,他不仅要为平达乡的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更要把宣传化为生产力,化作基层干部群众想发展、谋发展的动力。

  因为郑垧靖的图像资料,深圳电信公司了解了小田坝小学的困难,捐资27.5万元帮助小田坝小学建设了教学综合楼等,解决了157名学生的上学难题;

  因为郑垧靖的图像资料,云天化集团了解了平达乡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投资9.6万元解决了安庆村85户491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同时为小学校捐赠了课桌椅、高低床等;投资20万元在河尾村周家寨实施了人畜饮水、中学运动场、道路建设等项目。

  为了抓好产业发展,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了茶叶、烤烟、石斛、山葵、核桃、红花油茶种植技术、市场营销等等。

  他的一个电话挽救了小河村杨进德等12条生命,就是他学习掌握了地质灾害预警知识,在最关键的几分钟内发挥了作用。

  新宣传创新更贴心

  远离县城的平达乡,宣传工作创造了两大亮点。

  一是“千里亲情一线牵”,二是“党的声音进万家”。

  平达乡四处可见姬松茸菌种植大棚。这项产业每年为平达农民创造收入200多万元。

  这项产业的引进缘于视频电话。

  劳务输出是平达的一项重要工作,2005年输出劳务人员约3000人。当时,农家电话较少,再说打电话只听声音不见人,家人与外出人员相互非常牵挂。

  郑垧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果外出人员与家里缺少沟通,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会危及劳务输出工程。他想,为什么不充分利用乡政府的视频系统,为外出打工青年和在家的父母搭建一个快捷方便的平台?

  征得乡领导同意后,从2005年9月开始,郑垧靖利用视频会议设备,与广东惠州锦多玩具公司和保山市工商联合会相互开通了QQ聊天视频电话。全乡已经有1000多人次到乡政府使用视频电话与亲人对话。每个平达街天,都成了亲人千里“相会”的日子。

  一位种植姬松茸的外地老板从工人的这个视频对话中了解了平达的气候条件,认为平达的发展氛围和环境很好,把这个新产业带进了平达。

  每天7:00至7:30,18:00至19:00,平达乡间村落总是准时响起广播声:“传递党的声音,宣传法律法规,丰富群众生活,敬请收听平达之声节目……”

  播音员陈平凤是郑垧靖手把手教出来的徒弟。她介绍,“平达之声”定时转播中央、省、市广播节目,播报本乡信息、实用生产技术、“致富经”、“民情热线”等8个栏目。

  小广播还有大用场。

  去年12月29日,河尾村一户农家起火,广播里一呼百应,数百人就提着救火工具从四面八方赶到现场;有个孩子走丢了,广播一响,所有路口被村民守住……

  郑垧靖创下的这个文化工程被称为“党的声音进万家”试点工程。在龙陵县委的关心帮助下,投资10万余元,在乡广播站基础上建设了调频广播发射系统,10个行政村及集镇区设立了13个调频广播收扩点,覆盖70个村民小组、3000户群众,每天有15000人能分享到这道“精神大餐”。

  “我们要在今年内实现全乡覆盖,让郑垧靖同志创新建设的文化成果惠及所有村民。”乡领导说。

  郑垧靖在宣传工作上大胆探索、创新,努力把宣传工作落到实处。

  河尾村有一位名叫李从富的党员,流着泪讲述了郑垧靖在他身上创造的“新闻故事”。

  在李从富为自己的种植养殖业都不成功而苦恼的时候,郑垧靖来到他家里,帮助他分析原因,立足实际理出新的发展思路,并帮助他贷款搞起了中药材三七的种植,他淘到了第一桶金。“你应该带动更多农户致富。”郑垧靖说。

  20多户农民种三七成功,郑垧靖又提出,请老李发展经济林苗木,以解决中低产林改造苗木紧缺难题。

  李从富有了更大发展时,被郑垧靖请到广播站播音室,向全乡26000多名干部群众讲述自己的发展经历,受到热烈欢迎,极大地鼓舞了群众发展新产业的信心。李从富的事迹还被郑垧靖拍成电视片,刻成VCD光盘,免费赠送给各村,在乡内外广泛传播。

  记者搞宣传,是在发现、挖掘新闻亮点;郑垧靖搞宣传,则是结合中心工作,不惜用10年时间,培养一个新闻故事,一个推动发展的新闻故事。平达人说,郑垧靖的宣传实践创新,亲切入脑贴心。(记者 李绍明 庄俊华 雍明虹 贾云巍)

(责任编辑:孙宾)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

第1楼 云南省保山市2010-05-26 21:18:09 发表
匿名网友:一个平凡的岗位,一个平凡的人,用一份责任心,铸就了一个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