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10 21:16 | 来源:人民网 2019年09月10日08:38 | 查看:956次
记者 黄 娴 王 珏
陈立群(左一)和学生们一起运动。资料照片
学生给陈立群(左)戴上民族特色帽子。资料照片
高额年薪,无偿支教,你会选哪个?因为放不下贵州山区的孩子们,陈立群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无偿支教。
他的头上,顶着诸多光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学军中学原校长。但在他心中,“给我高额年薪,不如让我帮助一个个贫困生考上大学。”
陈立群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3年下来,贵州省台江县民族中学从“差校”变“名校”,万千桃李尽芬芳。
大山深处 义务支教
台江县与杭州市,相距1400多公里。陈立群怎么也想不到,遥远的台江县会成为自己人生的新起点。
与台江结缘,源于一场讲座。2016年4月,陈立群受邀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做讲座,目睹当地教育困境。两三千人的村寨,直到2014年才有人考上大学;因为贫困,有的孩子十四五岁便辍学……
陈立群感同身受。自己出生于浙江农村,曾因家境贫寒一度辍学,直到重返校园,考上大学人生才得以改变。2001年,他创办了浙江省首个专门招收家境贫困、品学兼优学生的宏志班。在近40年的从教生涯中,他始终坚信:对于贫困生来说,难时帮一把,就能改变他们的一生。
从贵州回来,他夜不能寐。正巧,台江县唯一的普通高中——台江民族中学正处在校长空缺、发展艰难的十字路口。全校3000多名学生中,来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就有1300多人。中组部驻台江扶贫工作组负责人与台江县领导来到陈立群家,力邀他出山。
即将从杭州学军中学校长任上退休的陈立群,此时面临更好的选择。杭州多家民办学校伸出“橄榄枝”,并许以高额年薪。
谁也没想到,陈立群最终决定到台江县赴任。“看到眼神里充满纯真和渴望改变命运的苗族孩子,我的脚步再也无法挪开。”
2016年8月,陈立群奔赴苗乡。出发前,他告诉九旬高龄的母亲:儿去贵州,不为功利,只为心愿。
既有严管 也有厚爱
又是一年开学季。台江民族中学校园里,琅琅书声此起彼伏,孩子们脸上的自信让人印象深刻。
然而,陈立群刚到学校时,“那叫一个乱”。早自习,一个班里10多个学生趴着睡觉;老师上课无精打采,学生听课心不在焉;食堂里只用一口大锅烧菜,周围苍蝇乱飞……
看起来文弱的陈立群,干起工作来雷厉风行:要求全校3000多名学生一律住校;改善硬件,全校3个年级分3个食堂用餐;重振学风,严明课堂纪律。
严管之下,更有厚爱。“陈校长是真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台江民族中学老师粟高胜记得,有个学生摔伤了双腿,家里付不起医药费,陈立群拿出1万多元交给家长。每次到学生家里家访,陈立群从来不在学生家吃饭,看见条件差的还会留下几百上千元。
“亲爱的陈爸爸,请允许我们这样叫您……”这是一封从门缝塞进陈立群办公室的信,落款是“高二某班全体同学”。时不时的,总有人往陈立群办公室里送信,陈立群也被学生们称为“校长爸爸”。
一名学生在校园公开栏张贴公开信,写道:“您像天上的星星,我可以循着光亮的方向,一直向前。”
“陈校长把学校带得这么好,支教结束了怎么办?”每次招生、家访、座谈会,都会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
“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骨干教师队伍,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在陈立群的推动下,台江民族中学启动《青年教师培养行动计划》,针对工作3年以内的年轻教师、工作3到8年的骨干教师和工作8年以上的资深教师,分别设立不同的培养目标。
每周六下午,台江民族中学都会开展一项特别的活动——同课异构。同样一门课,邀请名师讲一节,台江民族中学老师讲一节,互相听课,互相评课。陈立群还推动建立了“走出去”培养制度,3年来,已有8批134名教师到杭州重点中学学习。
陈校长主动接手了许多“分外之事”。义务授课,担任方召镇小学名校长工作室导师;义务作报告、开讲座60余场,接受培训的校长、教师超过1万人次;把多年来获得的20多万元奖金拿出来奖励优秀教师……
陈校长的努力,最终反馈在学生学习的成绩上。台江民族中学办公室副主任李贵说,3年时间,学校招生录取分数线提高了近200分,很多学生走出大山,被国内知名高校录取。
励志笃行 精神脱贫
走进台江民族中学教学楼,两幅巨大的红色条幅格外醒目:一生诚做基,不装不作不混,励志笃行出大山;万代勤为本,用力用脑用心,真才实学报家国。
这是陈立群撰写的。在大量的走访调研中,陈立群深刻地感受到,扶贫必须先扶志。
于是,从陈立群上任伊始,台江民族中学的师生就多了一个节日——“12·9励志节”。每年这一天,高三年级以班为单位,在校园里种一棵“志向树”。树下,埋有一个瓶子,里面是全班学生的高考志向和人生理想。如今,这片“志向林”已是满眼葱茏。
2018届毕业生张二里走进大学,专攻英语专业。她说,台江县缺少英语教师,自己毕业后要回到家乡做一名英语教师。她的这个愿望,就种在“志向林”里。
“我的心愿就是让苗族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走出大山,摆脱贫困。”陈立群号召老师们走进寨子走进学生家中,大力宣传“考出一个孩子、脱贫一个家庭、带动一个寨子”,启发群众重视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与此同时,通过班会、成人仪式、升旗演讲、朗诵比赛等手段,陈立群激发师生们养成“高远的志向、高昂的志气、高雅的志趣”。
让陈立群感到欣慰的是,一位高三学子在《让精神脱贫》的作文中写道:“不以贫穷为借口,要以改变贫穷为志向,寒窗十载,背水一战,来年的花儿也为我绽放。”
激发向上生长的力量(记者手记)
黄 娴
从教数十年,他既是中国教育面貌改变的见证者、亲历者,也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耕耘者、推动者、奉献者。
能享受轻松的退休生活,但陈立群却选择去贫困山区支教,把自己的精力和学识奉献给苗乡学生,且分文不取。这种使命与担当,正是中国知识分子爱国奉献情怀的写照。
陈立群身上闪耀着的是甘于奉献的光芒。他用“师者”的爱心和责任,为民族地区教育注入时代精神,为山区孩子点燃梦想与希望。
三尺讲台虽小,却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的时代重任。在陈立群的努力下,除了不断提高的升学率,更让人欣慰的是师生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校园里处处洋溢着向上生长的力量。
慈眉引领山乡子,俯首甘为寒门梯。在家乡千里之外的苗族山区,陈立群仍然只争朝夕,奔走在“人民教育”这条百年大业的路上。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