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09 21:32 | 来源:澎湃新闻 2019-09-08 15:26 | 查看:5725次
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鹏
位于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的雷锋纪念馆 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鹏 摄
他是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但他的名字却家喻户晓。
1959年10月25日,他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他就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
1962年8月15日,雷锋在工程兵团运输连因公牺牲。1963年3月5日,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
穿越历史的云烟,雷锋生前所在部队把传承弘扬雷锋精神作为政治责任,部队虽然经历7次搬迁,5次转隶,官兵走了一批又一批,但雷锋的战友们却始终坚定信仰,不曾迷路。
雷锋生前所在部队隶属于陆军第79集团军,这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部队。雷锋所在连队诞生于1953年5月,1963年所属4班被国防部命名为“雷锋班”,2003年连队被原沈阳军区授予“雷锋连”荣誉称号。
雷锋精神就在这里生根发芽,直至今日苍翠绵延。
2019年9月,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展现部队练兵备战、矢志强军的精神风貌,由中央网信办、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共同举办的“祖国,请放心”网络名人进军营暨网络媒体国防行活动来到这支满载历史的雷锋生前所在部队,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也一同来到这里,追寻雷锋的足迹。
雷锋生前所在部队官兵向雷锋墓敬献花圈 澎湃新闻记者马作鹏 摄
赓续:半个多世纪的传承
斗转星移,雷锋生前所在的部队从战火硝烟中一路走来,饱经洗礼。
革命战争年代,该部历经临汾、太原等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锤炼,锻造出万难莫挡、攻坚啃硬的优良传统;和平建设时期,曾出色完成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执行过1998年哈尔滨抗洪、2004年首批赴利比里亚维和、2008年北京奥运安保、2015年第三批赴马里维和、2017年第五批赴马里维和等急难险重任务。
1963年1月,国防部命名雷锋生前所在班为“雷锋班”。至今,已有26位班长在这个特殊的岗位任职,目前年龄最大的73岁,最小的22岁。
雷锋班第一任班长名叫张兴吉,任期从1963年1月至1964年6月,他与雷锋同年出生,俩人共同度过两年零8个月军旅生涯。他是雷锋的班长。
1963年1月7日,在雷锋班命名大会上,正是张兴吉代表全班接过了那面光辉的旗帜。
提及当年学雷锋,张兴吉说道:“那个时代什么最美?用雷锋的话说,就是战士那褪了色的、补了补丁的黄军装,就是工人那一身油渍斑斑的蓝工装,就是农民那一双粗壮的、满是厚茧的手。当时我和战友们每天都在学雷锋做好事,大家都抢着帮老人搬重物,到医院、火车站打扫卫生,全都是自发的行为。”
雷锋班第十五任班长李仕库,他的任期自1985年11月至1987年12月。
上世纪80年代,雷锋班有句口号:“你吹你的冷风,我学我的雷锋。”为啥?因为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各种思潮冲击着人们的头脑,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诋毁雷锋精神的言论。
一个周末,李仕库带着学雷锋小组到市区做好事。刚到一会,就发觉一些路过的人投来异样的目光,有的甚至说起风凉话。
面对不解,雷锋班战士一下懵了。难过、痛苦、委屈、苦闷,一股脑儿涌上心头……
李仕库对全班战士讲:雷锋精神不能丢。不论形势如何变化,咱们学雷锋不能动摇。他带领全班创作了班歌《雷锋的传人是我们》:“历尽了风雨我们志不移,把雷锋火炬来传递。你吹冷风我们学雷锋……”
雷锋班第二十四任班长名叫黄帮维,任期自2009年9月至2012年10月。
“以‘最美’为追求,竭尽所能为社会服务,是我们雷锋班新时代的追求!”黄帮维说。
黄帮维介绍说,几十年来,战士们总是竭尽全力伸出援助之手,为向往雷锋精神和需要帮助的人当“知音”、做“向导”,把雷锋精神的火种播撒在更多人的心坎里,让这个世界更美!
半个多世纪以来,官兵们与时俱进弘扬雷锋精神,从过去上街修鞋修车做好事,捐款捐物献爱心,到如今展开网上募捐,续存雷锋存折,部队始终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不断为人民群众送去温暖。
半个多世纪来,雷锋精神不仅仅飘散在祖国的每个角落,还逐渐走上了世界舞台。
自1963年至今,已经有26位班长在这个特殊的班任职 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鹏 摄
阐扬:让雷锋精神走向世界
“雷锋”、“你好”、“中国”……虽然刚到维和任务区不足两个月,但来自雷锋生前所在部队的中国第五批赴马里维和工兵分队中士李洪亚感到很吃惊。
雷锋精神走上世界舞台。
街头巷尾只要有中国军人的身影出现,就到处能听见孩子们用不算流利的汉语,笑盈盈地问候他们。
仔细想想,李洪亚得到答案——虽然施工任务很重,但只要有空闲,官兵们都会自发地到附近街区平整道路、填埋冲沟,改善驻地群众出行环境;帮助驻地周边学校修缮篮球架和桌椅等文体设施,向学生赠送篮球和文具……
2004年,该部军官于洋带领部队赴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期间,以英雄行为和无畏壮举,让当地居民和各国维和部队知道了“中国雷锋”。
当时,距离绥德鲁市中心仅4公里,一座废弃的供水站氯气罐发生泄漏,周边动植物被毒死一片,数千居民被迫逃离家园。于洋带领官兵组成3支抢险小分队,第一时间挺进事故现场,成功排除了险情。身处异国,语言不通,但当地居民不约而同地向中国工兵竖起了大拇指。
赴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期间,该部官兵与20多个国家的军队打交道,面对不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影响,经受住了各种考验。部队长初庆华还组织官兵在维和营地建起了雷锋展室,向当地21所学校、4个城市赠送了雷锋铜像、英文版《雷锋故事》。
该部官兵2016年赴马里执行维和任务时建成一座雷锋纪念馆。
50多年来,这支雷锋生前所在部队共收到各种信件近50万封,其中不乏国际友人。
2011年11月,一位名叫李艺·布鲁诺的英国老太太专门从伦敦写来一封信,她在信中写道:“我们这里物质充裕,但内心很空虚,因为我们失去了像雷锋那样的高尚品德和价值追求。”
2016年,该部部分官兵赴马里执行维和任务。不到半年,他们就在马里建成一座雷锋纪念馆。官兵们在这里学习感悟,用出色完成任务的实际行动,将雷锋精神带出国门,引向世界。
据雷锋连指导员杨加木介绍,在马里加奥“超级营地”,他们建起一座战地雷锋纪念馆。战友们不仅为这饱受战火摧残的动乱国家带去了和平和建设,更带去伟大的雷锋精神。一位叫赫鲁西的马里年轻人在参观后说:“雷锋是一名令人心生敬意的伟大士兵,在战火和废墟中重建家园,我们需要这样一种宝贵品格和令人感动的精神,把我们的民族重新凝聚起来。”
雷锋连的战士擦拭雷锋雕像 雷锋生前所在部队官方供图
走进雷锋生前所在部队营区,迎面望去,栩栩如生的雷锋全身塑像仿佛被一双巨手托起。
自1996年8月15日揭幕至今,无论春夏秋冬、雨雪风霜,雷锋塑像都始终光鲜明亮、神采奕奕。23年来,每当太阳刚刚升起,总会有一名战士小心翼翼地擦拭着沐浴在晨光中的雷锋塑像。这项工作从来没人特意安排,是来自雷锋连的战士自发传承。
雷锋生前所在部队政委孙树志表示,半个多世纪以来,无论环境怎么变化、任务怎么转换、人员怎么调整,我们始终把雷锋精神当作“传家宝”,高举旗帜传承、融入工作实践、紧贴时代发展,不断推动部队建设蓬勃向上、持续向好。
孙树志还表示,我们在56年的实践中深切感到,学雷锋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一项独立的工作,只有与备战打仗相融合、与岗位实践相对接,才能学得起来、传得下去。
敬仰,润泽信仰;信仰,引领实践。50多年斗转星移,风雨如磐,雷锋宛如璀璨的北斗恒星,始终指引着该部官兵学雷锋的方向。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