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09 21:56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8月09日 01 版 | 查看:2223次
扫一扫 看视频
七月的广东酷热难耐,阳光炙烤着联勤保障部队某输油管线团临时架设的输油管线。突然,一道3米高的水柱从管壁裂口处喷涌而出。数十米外,四级军士长吴勇迅速判断故障位置,果断吹响指挥哨,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修演习由此开始。
国字脸、粗眉毛、皮肤黝黑的吴勇貌不惊人,但在联勤保障部队某输油管线团,没有人不认识这位“兵专家”。
刚到部队时,吴勇并不被看好。他个头不高,身体素质也一般,战友们一度怀疑他能否扛得动数十公斤重的管线。但令他们没想到的是,吴勇入伍第三年就成长为泵站长。在此之前,培养一名成熟的泵站长通常需要5到8年。
做泵站长独立操作一台泵机,是吴勇入伍后的第一个愿望,为此他下了不少苦功夫。当兵之后最初的两年他几乎没有午休过,一有空闲就钻进仓库敲敲打打,他或者拆开装备研究构造,或者阅读专业书,还总缠着老班长练习泵机操作。
2008年,他成为单位最年轻的泵站长,而这只是他成为“全能型保障先锋”的开始。
一次综合演练中,吴勇负责的泵机出现机械故障,他不得不遗憾地退出了演练。“一个优秀的管线兵不能只会一个专业,要做个多面手。”吴勇决定向机械维修专业发起“进攻”,他自学专业书、向厂家师傅讨教。精通维修之后,他又开始学习汽车驾驶和电工,吴勇的“头衔”越来越多:泵站长、驾驶员、维修工、水电工……
2015年的一场演训中,吴勇负责的泵机在演练前一天出现渗漏。经过细密排查,吴勇发现是精密部件机械密封出现故障。但他此前从未遇到这一情况,联系厂家维修也已经来不及了,他便带着两名战士翻说明书、上网查资料,自制了拆卸工具进行维修。
机械舱内空间狭小,他一次次钻进去敲击拆卸,润滑脂从脸上滑落也浑然不觉。十多个小时后,他们成功排除了故障,这是单位首次独立完成机械密封故障维修。
越来越多的人称吴勇为“兵专家”,他有些不好意思。在他看来,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对军人来说,完成好任务是第一位的”。
2018年冬天,吴勇随部队赴高原执行管线铺设任务。线路铺设时要经过一条冰河,他二话没说,率先跳到河里。河水刺骨冰凉,还漂着从山上冲下来的冰碴,吴勇很快就被冻得嘴唇发紫。他咬牙抱紧管线,一步步挪动着铺设连接。等他完成任务回到岸上时,双腿已冻得几乎失去知觉。
没过多久,管线铺设时必须经过一个口径仅80厘米的涵洞。高原上空气稀薄,涵洞内漆黑一片,为了保证战友的安全,吴勇抢先钻进洞里。
一阵阵恶臭扑面而来,涵洞被垃圾堵住了,吴勇屏住呼吸用手摸索着一点一点挖开通道。他带着管线钻出涵洞时,浑身沾满了泥浆。
在战友眼中,吴勇成为“保证完成任务”的代名词。几个月前,管线团组织野外驻训,三营营长胡北平将泵站开设的任务交给吴勇。
拿着两张薄薄的图纸,吴勇带着9名年轻的战士在陌生环境中展开作业,仅用了两天就建起了一座藏在山体中的泵站。在这短短两天里,他们不知画了多少张分解图、设计了多少种方案。
“有困难的时候就把任务交给吴勇,准没问题。”胡北平在验收时说。让他没想到的是,当任务结束撤收泵站时,竟从看似平淡无奇的泵机背后拖出了200多根管线。
“你看不到他背后下了多少功夫,但你知道他能完成那些困难的任务一定是有原因的。”胡北平称赞说。
吴勇话不多,平日里要么埋头钻研那些买来的专业书,要么提着扳手钳子钻进仓库里“折腾”。不论谁有疑问或者遇到困难找他,吴勇总是有问必答、有求必应。
吴勇的上衣口袋里装着一个记录本,里面记着他搜集的各种机械故障解决方案。他把这些方法汇总起来,分享给前来寻求帮助的战友。
“一个人的力量很微薄,把大家的力量汇集起来,让所有人都优秀,我们才能打胜仗。”他说。
近年来,吴勇带出了不少“保障尖兵”,他所在的班先后有18人成长为业务骨干,9人担任泵站长,32人立功受奖,成为某输油管线团备战打仗的标兵班。
13年的军旅生涯中,吴勇收获了众多荣誉: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二等奖、“全军备战标兵个人”,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这些荣誉是压力,也是动力。”吴勇说,“我要不停地往上走,让自己做得更好,才配得上这些荣誉。”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郑天然 通讯员 付凯 张金华 视频制作 李晗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