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05 08:51 | 来源:辽宁文明网 2019-08-02 | 查看:2801次
在大连姑娘于伶聪的履历表中,有一个数字特别醒目:8700小时。这是她义务服务的工时数。如果按照每天8小时算,她在业余时间里义务服务了近三年。
共产党员、义工、志愿者、义务调解员、义务讲解员、义务课外辅导员……她的身份有很多,但都有同样的属性:无私奉献、服务他人。在义务服务的道路上,于伶聪绝对是女版“拼命三郎”。
于伶聪在社区辅导外来务工子女功课。
虽然只有28岁,但于伶聪已经将她的人生分好了阶段:15岁以前,内向天真的农村女孩;15岁到20岁,家庭发生巨大变故,随后遇到了好心人,一家人走出困境;20岁到24岁,读大学后逐渐有了人生方向,要做一个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人,并开始有能力“反哺”;25岁以后,就是要用一生去做一件事——爱和奉献。
父亲去世、家庭变故
15岁受助她励志助人
15岁时,于伶聪的爸爸意外去世,留下她和7岁的妹妹,以及没有经济能力的妈妈。“我爸爸是家里的顶梁柱,爸爸挣钱养家,妈妈就在家照顾我和妹妹。爸爸一走,妈妈完全没有了主意,那时候,妈妈和妹妹每天晚上对着哭。”于伶聪就在那一年长大了。
“我当时觉得压力特别大,家里的担子需要我来扛,可我才上初中,着急也没办法。”于伶聪说。
这时,祝瑞伍和义工们来学校扶贫助学,于伶聪被推荐给了义工。2010年春节,当时的万里爱心会会长祝瑞伍和妻子金淑娥邀请十几个贫困孩子去他们家过年,于伶聪就在其中。“我去了一看,这些孩子和我一样,面临这样那样的困境,在这个大家庭里都被关爱着、呵护着,我们吃着一大桌子饭菜。”久违的温暖和幸福感让当时的于伶聪特别感念。
“我爸爸生前特别乐于助人,谁家修理个东西啥的,他都会热心帮忙。”于伶聪记得爸爸告诉过她,你要从农村走出去上大学,才有能力帮助更多的人。后来祝叔叔让她看到了怎样去帮助更多的人。奉献、助人的种子在她内心扎根、发芽、长大。
为做公益到社区工作
办助学项目服务多年
上大学后,于伶聪有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人了。每年寒暑假,除了打工挣学杂费,于伶聪就到万里爱心会做志愿者。大学毕业后,她成为一名白领,有着不错的收入,但因为这份工作影响她继续做义工,于是工作半年后辞职。随后,她来到万里爱心会所在的湾里街道宜宁社区工作,用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义务服务中。
7月21日上午,在湾里街道宜宁社区活动室里,十几个孩子正在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这里是于伶聪为社区孩子们打造的“爱心彩虹乐园”。“这些孩子家境不富裕,我们不能带他们旅行,但可以带着他们看看各地人文风情的纪录片,丰富孩子们的阅历。”于伶聪拿来孩子们的课程安排,有体育舞蹈、交际英语、趣味历史、跟着我旅行和音乐课等,一般下午是假期作业辅导时间。
宜宁社区属于老旧小区,居民大多数为外来务工人员,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的课业辅导跟不上。为解决这个问题,于伶聪周末陪伴社区里的“弟弟妹妹”,牵头发起了“爱心彩虹乐园——关爱外来务工子女”项目,她召集了高校的大学志愿者,在周末以及寒暑假帮助外来务工子女解决课业难题。
该项目已坚持服务多年,不仅吸引了社区的贫困家庭孩子,还感召了大连海事大学、大连大学在校学生和开发区八中骨干教师们的参与,目前已经达到了每个孩子配备一名老师的一对一指导。
连接爱心人士与困难群体
为患病贫困者募捐数十万
将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与困难群众对接,实现帮扶,于伶聪说,她就是这个“连接”。
2018年,刘女士丈夫突发脑血栓,她患有心脏病不能工作,家庭因大病意外而没了收入,还有一个正在读书的孩子。宜宁社区接到刘女士的求助后,于伶聪与社区领导赶到她家进行帮助。于伶聪还牵头成立了“希望之家——微爱助力”项目。
杏树屯的老徐,因车祸导致肢体残疾,儿子患有癫痫,妻子肺癌晚期,家里全靠88岁的母亲来照顾。于伶聪知道后,为他送去米面油等物品,并把身上仅有的500元捐给了他,还协助他办理了低保。通过公益募捐,徐家得到了全国各地爱心人士的帮助,一周的时间就筹得49386.45元。
“希望之家——微爱助力”项目还帮助了白血病人、患先天性胯骨脱臼的病人、癌症患者等多位遭遇特大疾病,同时家庭贫困的弱势群体,共募集善款约数十万元。
用行动关爱“留守老人”
她希望更多年轻人做公益
于伶聪身边有这样一群“留守老人”,他们有的人身患重病,有的失去劳动能力,有的无儿女供养。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关爱每一位老人。
赵淑荣夫妇就是“留守老人”中的一对。于伶聪只要有时间便会去看望,陪老人聊天,做家务,并协调义工为老人家里更换了窗户。逢年过节,于伶聪也会和义工一起给老人送米面油。
在于伶聪的心里,还惦记着很多这样的老人:失去老伴独居的老人潘玉琴、流落他乡因病致贫的困难老人康杰……
“我越来越感觉到,公益事业需要大量新鲜的年轻血液,上一辈有的是爱心和热心,而现代的公益救助更需要有知识、有能力、有想法的年轻人去接力。如果问我要什么回报?看到受助者脱离困境,听到孩子一声声‘于伶聪姐姐’,这些就足够了。”于伶聪说。
来源:爱特雷锋
编辑:孙玮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