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少年到青年:“90后”清贫姐弟捐助80人

发布时间:2010-01-24 00:32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0-01-23 | 查看:1911次

  9000多元钱,资助80多人。这个代表善良的数字来自吉林省吉林市一对并不富裕的姐弟。姐姐生于1991、弟弟生于1994。他们拣废品、卖报纸,他们为见义勇为者捐款、为精神病患者义演、鼓励辍学的孩子重返课堂、建立公益书屋……对于“我本善良”的他们,爱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大爱中追寻崇高

  清瘦的弟弟王昱权已经记不起第一次拣废品是几岁了,似乎有记忆以来跟着姐姐王昱人拣废品就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放学路上啊、平时玩的时候啊,看见了就拣起来。”“没什么不平衡的,自己劳动又不丢人。”

  大了些,只要天气允许,每天早晨五六点钟,姐弟俩清脆的卖报声就回响在吉林市的珲春街早市上。

  如此辛苦挣来的钱干什么?

  周日下午,王家姐弟走进吉林精心康复医院。这里的象棋、军棋、羽毛球、DV机还有乒乓球台都是他们捐送的。和姐弟俩玩是很多患者期盼的周末内容。

  2002年暑假开始,姐弟俩就在业余时间去吉林市福利院给孤儿辅导功课、联欢。2007年,他们用积攒的4800元钱在吉林市民间助学组织“辛文助学会”的帮助下建立了“(泉源)展开图书馆福利院分馆”。

  北华大学2008级学生郭婷在被录取时因为拿不出学费一筹莫展。姐弟俩听说后通过各种渠道为她筹措了4700元学费。吉林桦甸的邵明静辍学5年后被姐弟得知。素昧平生的他们给吉林市十三中校长写了“陈情书”,并在“辛文助学会”的帮助下让邵明静免费上了学。

  警察受伤了,他们送去康乃馨和热情洋溢的慰问信;失火了,他们购买了“市民安全生活手册”送给同学;同学得白血病了,他们把存钱罐倒空;印度洋海啸、南方冰冻、四川地震,他们把钱送到慈善总会……姐弟俩做的好事太多了,连他们自己都记不清了。仅仅是到康复医院、福利院和义务护鸟站献爱心,三年来他们就大约行走了6000公里。

  逆境中追逐阳光

  如此慷慨的姐弟俩却出自一个清贫的家。他们是同父异母的姐弟,与因精神分裂而不能自理的父亲生活在一起。父亲病重时常常拳脚相加。王昱人的胳膊被打折过3次,还有一次为保护弟弟眼睛差点被打瞎,至今眼角还留着疤痕。大米饭就咸菜、一碗豆腐汤是他们最常见的伙食。

  这样的家庭依旧充满了阳光与爱。父亲清醒的时候把他们一边搂着一个怎么也亲不够。他们各自的母亲在与父亲分别离婚后,谁也没放弃照顾姐弟俩的责任。“妈妈靠打工为生,没多少文化的她一直告诉我们人不能只想到自己要懂得报恩。弟弟的妈妈我叫娘。当老师的娘除了给我们生活费外,一直帮助贫困学生。每次她带班,都会送给每个学生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一本《英汉双解词典》。”王昱人充满了感激。

  王家姐弟的事情被吉林市民间助学组织“辛文助学会”得知后,也受到了他们的关注和支持。这个组织24年来一直默默无闻地资助贫困学生,已经捐助了6000多人。如今,姐弟俩已经从受助者成为接班人,并在这个团体里有了新的名字——励展、励开。

  他们的家是租来的三居室。一间是近7000册图书的图书室,一间是摆放着棋具、乐器、体育用品的活动室。他们给自己的家起名为“(泉源)展开沙龙”。在这里,孩子们一起学习、看书、讨论、清理野广告、参加消防与自救知识培训、听各种讲座、做各种公益活动。“这是我们共同成长的快乐驿站”,王昱人说。

  爱是一种生活方式

  从小做公益,十年不间断,王家姐弟已经把爱转化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尽管有很多人对我们不理解,初中时有几个同学一直追着我谩骂。为此我在初三时还休学了。”王昱人的话里有着与她年龄不相称的思索与平静。

  他们的内心是快乐的,因为爱能给人幸福也能给自己幸福。他们的生活也是快乐的,游泳、二胡、乒乓球,姐弟俩都很精通。弟弟的书法作品在香港回归十周年全国青少年儿童优秀美术书法摄影展中还荣获金奖。

  如今姐弟俩都在吉林市的重点学校读书。姐姐高三,弟弟初三,成绩优秀。姐姐最大的理想是报考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将来能为更多的人服务。”他们是2005感动江城十大人物、十五期间吉林慈善爱心人士,获吉林省道德模范提名,姐姐还获得了吉林省十佳中学生称号。

(责任编辑:孙宾)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