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3-02 17:27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9年3月2日 | 查看:1482次
人物故事:
个人简介:陈先国,男,1965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襄安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
事迹简介:30年前,陈先国刚从大学毕业,正属春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纪,但他却一头扎根基层、扎根农村,孜孜不倦地推广农业技术,用知识和汗水为农民铺就致富路;如今,他依旧没有离开这方热土,而是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用自己的所作所为践行着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宗旨,始终保持一名基层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本色,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汪洋副总理亲切接见。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学的又是农业。我将用我的毕生所学,为这片土地,以及那勤劳善良的乡亲们奉献我的一切,哪怕是一生。”是啊,人的一生有几个30年。30年前,陈先国刚从大学毕业,正属春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纪,但他却一头扎根基层、扎根农村,孜孜不倦地推广农业技术,用知识和汗水为农民铺就致富路;如今,他依旧没有离开这方热土,而是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用自己的所作所为践行着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宗旨,始终保持一名基层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本色。他就是无为县襄安镇农业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高级农艺师陈先国同志。
服务三农,做农民朋友的贴心人
刚刚帮助种粮大户胡先文解决好水稻苗床烂秧问题,这边程才大户又来电话,“陈主任,我家水稻田杂草太多,不知怎么化除,有空来看看”。记得他家去年就是错过化除最佳时期,损失不少,这事马虎不得,陈先国立马骑车,到田查草龄、草相,制定好化除方案。“有困难,找陈主任”,这是在无为县襄安镇的种粮户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们知道,在农业生产关键季节,陈先国从不关手机,只要有困难,不管上班期间,还是周末节假日,只要一个电话,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他都会第一时间赶来。
只要为了农业,陈先国都倾心相助。2016年7月,无为县遭遇严重洪灾,种粮大户沙开龙,受洪水影响,家中水稻绝收面积达200多亩。为了帮助他搞好生产自救,陈先国一方面冒着高温天气,泡在田里,对补植的200多亩水稻进行一对一指导管理。一方面用自己的工资担保,帮他快速申请了贷款,解决了灾后重建部分资金问题。沙开龙感激地说:“今年灾情这么严重,多亏了陈主任及时指导和帮助,绝收田块全部补种上了晚稻秧苗,挽回损失20多万元,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30年来,像沙开龙这样接受过陈先国帮助的种粮大户,在当地还有很多很多。陈先国也为此付出了难以估算的时间和精力。
从事农技工作以来,陈先国的足迹遍布全镇11个村1个社区,接受咨询、田间指导上万次,培育各类种植专业户500余户。田间地头,处处留下了他的汗水和印记。春耕忙于推荐农作物优良品种,监督农资质量;夏季奔波于田间地头,观察庄家长势,指导病虫防治;秋天做好测产记录,开好现场会;冬天又要为农民开展科技培训,一年四季都能见到他忙碌疲惫的身影。农户都说:“陈先国真是我们的贴心人呀。”如今,为了帮助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扎实做好“精准扶贫”,陈先国比过去到户指导得更勤,付出的心血更多。
践行宗旨,做爱岗敬业的好表率
时光倒回到1988年7月,陈先国刚从南京农业大学毕业,年轻的他意气风发,一心想用自己所学大展身手,做出一番大事业。但接到组织上分配去襄安区农技站工作,让他的满怀豪情凉了半截。当时社会上有句顺口溜:“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掏碳的,到面前才知是农技站的”。作为好不容易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陈先国对这个选择有些犹豫、彷徨,甚至动摇。
记得他刚参加工作不久,这天他正在值班,一名村民满脸大汗地跑来找他,说他家5亩多田水稻,茎秆普遍发枯,而且还向稻叶扩展,这可是我家全年的收入呀。看他满脸焦急的神情,陈先国二话没说,立即随该村民徒步几公里,到田诊断,通过他指导防治,控制住了病情,减少了损失,全家感激涕零。“这里太需要农业技术人员了”,他们多么渴盼农业致富呀,也就是从那时起,陈先国便默默地定位了人生目标:扎根农村,为广大农民服务一生,奉献一生。
决心虽然有了,但做起来并不容易。面对当地农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学习能力较差的实际困难,陈先国深深地思索,如何提高他们农业技术水平。经过不断地实践、积累和探索。他终于找到了一套农户易于接受的教学指导模式。在他看来,作为培训农民的教师和农业科技入户指导员,不但会讲,还要会做。为此他平时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学深学透。对尚需推广的新技术、新理论、新知识、新概念,自己先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特别是对新技术要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然后再去传授。给农民学员上课或指导时,陈先国从来不单靠书本理论,而是首先询问了解大家的生产情况,帮他们总结在生产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再上升到理论进行分析,加深大家的记忆。每次上课,他只讲三分之二的时间,三分之一时间留给农民学员,有不懂难懂的地方,让农户有序的提问,自己则百问不厌。考虑到不少农民相对年龄较大,记忆力较差,文化较低,记录较困难,每次陈先国都会提前印发科技宣传资料,防止他们学后忘记。农户们都夸:“这样的教学,效果好,我们也记得牢” 。
种田大户沙开龙,从2011年回乡承包100多亩农田,农技知识一片空白,在陈先国耐心帮助指导下,如今发展成为有800多亩农田、1座现代化育秧工厂的省级示范家庭农场。指导的科技示范户,不仅自己增产增收,而且带动了周边户学科学,用科学。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陈先国更是对他帮扶的3户贫困户做到“保姆式”服务,如他帮扶的百子村贫困户胡长征,针对他有劳动能力,便鼓励他承包了58亩农田种植优质水稻。从茬口安排、选种、施肥、病虫草害防治逐一精心指导,2016年该户人均收入达2万元,当年脱贫。单位同事都说“陈主任真是我们的好表率呀”。
勤勉务实,做强镇富民的好参谋
襄安是个有5万多亩耕地的农业大镇,要实现富民强镇的目标,必须要发展现代农业。为体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发挥自己的专长,2001年,陈先国主动向镇政府要求分工到最贫困的孙咀行政村,入村后,他一面完成分工干部的工作任务,一面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调查研究,寻找解决农业效益偏低,农民增收缓慢的突破口。在了解到本地农民有种植席草的习惯,针对该村土地“圩岗互存”的现状,陈先国向村委提出了圩田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席草,岗地发展地膜早马铃薯的发展思路,并组织实施。
2000年,陈先国开始主持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就襄安镇现代农业的发展,他积极为镇党委、政府献计献策,制规划、引项目。2002年他主持完成了的安徽省星火计划“蔺草引种、推广与开发”项目{科计(2002)296号}、2014年的芜湖市地方特色农作物--席草高产栽培集成技术试验示范项目,这对襄安乃至无为发展特色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陈先国的带领和主持下,当地先后创建了水稻千亩高产示范片、部级水稻绿色增产模式万亩示范片,小麦千亩高产示范片,油菜机直播示范片,并实施了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示范,通过示范带动来提升全镇水稻、小麦等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主持单位工作以来,仅全镇每年3万亩水稻一项,17年共计增产2.2万吨,增效0.44亿元左右。面对佳绩,陈先国并不满足。现如今,他又引导全镇积极实施绿色增效、品牌建设、科技推广、主体培育、改革创新“五大示范行动”,争取打造一批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主体、示范园区和“一村一品”示范村,走“质量兴农、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道路。
扎根基层30载,披星戴月在农村。陈先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广阔的农村大地上抒写出一首壮丽的农业发展诗篇。他用自己的青春汗水浇灌出美丽的农业之花,在赢得广大农民的衷心爱戴和尊敬的同时,更得到了上级业务部门的肯定。凭借扎实的专业技术、勤奋的工作作风,以及无私的奉献精神,陈先国连续多年获得了县农委、镇党委、政府表彰,如县委“优秀共产党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服务标兵、“ 芜湖市农民满意农技员” 、“安徽省农民满意农技员”、“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等诸多荣誉称号,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汪洋副总理亲切接见。“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杯”,虽然这是一句经常说起的话,但用在陈先国的身上,我们觉得恰如其分。在面对荣誉和赞誉时,陈先国始终认为这是自己应做的本职工作。其实,让从事特色种养业贫困户早日脱贫、让农民满意既是新时代赋予的基层农技人员历史使命,更是他最高的人生价值。
来源:安徽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