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公益新闻

“军嫂爱心小屋绿丝带爱心传递”被评为“最佳志愿服务项目”(3图)

发布时间:2019-02-27 19:53 | 来源:千山晚报 2019-02-22 04版 | 查看:1536次

“军嫂爱心小屋绿丝带爱心传递”志愿服务项目被评为2018年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那么几十个女人在一起会怎样?几百个女人在一起,又会唱出怎样一台戏?在鞍山众多志愿服务团体中,军嫂爱心小屋这个以军嫂为主体的志愿服务团队在擦亮“军嫂名片”、争当拥军模范的同时,用她们无私的爱搭起了温暖千家万户的小屋,唱活了一台志愿服务大戏。

  10年间,军嫂爱心小屋荣获诸多荣誉。就在日前,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13部门组织开展的2018年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活动中,我市妇联部门推荐的“军嫂爱心小屋绿丝带爱心传递”志愿服务项目被评为“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成为这次全国评选中鞍山地区唯一获奖的志愿服务团队。

  旧车库里扎下根基

  如今的军嫂爱心小屋已经有了一个很像样的活动室,驻海某部为支持军嫂爱心小屋的发展,将家属院外的一栋闲置营房借给她们使用。十年前,“小屋”刚刚诞生时,大家活动的地点就是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旧车库。 

 提起那个旧车库,军嫂爱心小屋公益团队发起人、负责人张小秋有着讲不完的故事。2003年,张小秋跟着丈夫随军来到海城。张小秋是个热心肠,平日里除了照顾年迈的老人、抚育年幼的女儿,家属院里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她都会主动靠上去、帮一把。张小秋还有一个喜好——收集废旧物品。她说,部队家属院的人员流动大,搬进搬出时,楼头经常会看到舍弃的东西。张小秋就把东西分类,放在院子里一个闲置的旧车库内。

  2009年3月初,张小秋接到军嫂杨辉的电话。杨辉学校里有两个学生,因为家庭特殊,寒冷的天气还穿着单衣上学,杨辉想让张小秋看看收集的旧物中,有没有适合8岁孩子穿的羽绒服,或是应季的换洗衣服。张小秋一听,急忙把自己女儿的衣服整理了几件,又找另一位军嫂要了合适的衣物,给两个孩子送去时,还顺便购置了书包和学习用品。

  “阿姨,你还能来么?”“能,一定能!”

  两个孩子期盼的话语不时在耳边响起。回来后,张小秋联系了4个关系要好的军嫂,以“真诚服务官兵,帮扶贫困战士,扶助贫困学生家庭和孤寡老人”的初衷,共同成立了“军嫂爱心小屋公益团队”,那个旧车库成为大家开展“绿丝带爱心传递”的根基,第一个志愿服务项目就是定向资助这两个贫困学生。

  军嫂志愿者们非常忙。建军节为战士们送西瓜消暑,正月十五为哨兵送元宵,外训期间到驻训点看望……在和部队搞好双拥共建的同时,“小屋”对接贫困助学、帮助孤寡老人活动也越来越多。验军小学、前进小学、岫岩洋河小学、岫岩蔡堡小学、湾沟小学等地都有了贫困对接对象,验军镇、马风镇、接文镇、岔沟镇乃至省外城市都有帮扶的孤寡老人。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军嫂们纷纷加入进来,她们捐款、捐物,利用业余时间捡饮料瓶、废纸壳、桃核、用洗干净的旧衣物做成鞋垫等方式卖钱,筹集善款。

  2013年底,驻海某部授予军嫂爱心小屋“感动头等主力师十大人物特殊群体”奖,20余名军嫂志愿者代表被邀请到颁奖现场。与此同时,部队领导特批了房屋,支持军嫂爱心小屋开展“绿丝带爱心传递”公益活动。

  17个省设立42个爱心投送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军嫂爱心小屋”的志愿者队伍和“绿丝带爱心传递”公益项目不断发展壮大,工作内容和服务方式也由最初简单的模式发展到现在常态化、规范化运作,志愿服务覆盖面更广、受助人群更宽泛。志愿者们为每一位受助对象建立了档案,张小秋的手头还有一个笔记本,上面记录着每一位受助者的联系方式和家庭住址。“这个孩子已经考上了河南一所大学;我们最早资助的两个孩子正在读高一;这位老人收到我们亲手缝制的小垫后,从内蒙古给我们邮寄来他亲手写的书法作品;这14位老人去世了……”张小秋随便翻到哪个人的名字,都能说出受助者最初的情况和近况,一切都在她的脑海里。

  10年间,绿丝带的爱心传已经辐射云南、广西等全国17个省市,42个爱心投送点,为社会捐赠物资及资金总价值超过100万元。分站负责人们接过军嫂爱心小屋的接力棒,开展着爱心投送、助学帮老等志愿服务活动。分站的负责人中有返乡军嫂,有接受过小屋资助的受助者。

  朝阳凌源市的高艳华是军嫂爱心小屋一位优秀分站负责人,也曾是小屋的援助对象。高艳华说,当年,自己曾以为军嫂们就是走形式,只是给她一时的帮助。然而高艳华想错了,正是因为军嫂爱心小屋的长期资助,自己度过了生活中最艰难的时刻。2013年,深受感动的高艳华主动提出建立分站的请求,帮助同村或邻村更多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高艳华负责收集贫困人员的信息,统计贫困人员需要衣物的型号和类别。每隔一段时间,高艳华就会将自己统计的信息发给张小秋。张小秋会根据高艳华的需求,从消毒后的衣物中挑选,打包,邮寄。6年来,两人的联系从未间断。现在,仅高艳华所在的村庄,就有近上百户居民接受过小屋捐赠的衣物。

  粗略统计,“军嫂爱心小屋绿丝带爱心传递”志愿服务项目服务时间累计达6万多小时,组织大型活动100余次,送物资上门170余次,受助人群1万余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小屋”救助的27名贫困小学生已有7人上初中,4人上高中,1人考入大学并在北京就业;援助过的受助对象有500人加入“绿丝带爱心传递”公益项目,成为爱心公益行动的受益者、传承者。期间,鞍山、海城两级妇联始终关注军嫂爱心小屋的成长与发展,先后捐赠图书、洗衣机和书柜等,支持“小屋”开展图书捐赠、关注自闭症儿童、关爱留守儿童等方面工作。

  爱心传递永远在路上

  一位姓李的女孩已经大学毕业并参加工作,逢年过节,女孩都会给军嫂爱心小屋的志愿者们发来祝福短信,她把张小秋当成了母亲,诉说心事,用自己领到的第一个月工资买了元宵送给“小屋”的志愿者们;马风镇材木村的崔大爷有事没事就给张小秋打电话,唠唠家常;部队军官的遗属仇景山老人是张小秋的“老爸”,春节过后,老人早早准备食材,等着张小秋一家人过元宵节……

  爱的传递,感恩回报。张小秋领衔的军嫂爱心小屋现在已成为海城、鞍山、辽宁省乃至全国公益团队的一个闪光点。军嫂爱心小屋公益团队先后被驻海城市某部队授予“感动头等主力师十大新闻集体”,被海城市评为“优秀志愿服务团队”,被鞍山市妇联授予“鞍山市三八红旗集体”,被省妇联授予“辽宁省优秀巾帼志愿服务团队”、“优秀巾帼雷锋志愿服务队”、“辽宁省巾帼志愿服务示范点”。负责人张小秋先后获得鞍山市道德模范、鞍山好人、辽宁好人、中国好人和“辽宁省优秀巾帼志愿者”等称号。“绿丝带爱心传递”公益项目被评为鞍山市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国家级“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面对荣誉,张小秋总说,所有的一切都是军嫂爱心小屋的团队荣誉,作为军人的妻子,虽不能像军人一样保家卫国,却可以汇聚爱心,力所能及地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我们不图名利,国家给了这么高的荣誉,这是鼓励,也是动力,我们会在公益的路上一直坚持走下去,尽微薄之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绿丝带高高飘扬在钢都大地。” 记者 徐天宇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飘扬的绿丝带》)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