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去年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2595件

发布时间:2019-01-21 21:27 |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19-01-20 07:15 | 查看:786次

  152%、182%!这是2018年甘肃查处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件数和处理人数的同比增速。

  快速增长的数字,是成效的显示,更是决心的彰显。党的十九大以来,甘肃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以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严查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为重点,持续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推动反腐败斗争进一步向基层延伸拓展。

  伸向扶贫的“黑手”,斩断

  2019年1月2日,元旦假期结束首日,甘肃纪检监察网就发布了兰州市3起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永登县七山乡官川村文书闫承珍违规享受低保金问题、皋兰县黑石镇三和村党支部原书记袁维盛违规套取资金问题、七里河区西果园镇上果园村违规承包集体土地问题。

  点名道姓公开曝光典型案例,已成为甘肃省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常规做法。

  2018年,全省共通报曝光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典型问题338批次1547人,其中省纪委监委集中通报曝光13批次101人。除媒体曝光外,还通过召开乡镇党组织民主生活会、村“两委”会及乡村微信平台通报乡村干部违纪违法问题。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甘肃发扬攻坚克难精神,坚决扛起政治责任,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2018年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2595件,处理5608人,分别同比增长152%、182%。

  随着治理行动深入开展,贫困县区一年两例会、一月一报告、直查直办、定期分析研判等制度日益健全完善。

  精准脱贫离不开精准监督。作为其中一项重要举措,甘肃省实行信访前哨到村、廉政监督员到村、乡镇纪检干部到村、扶贫纪法宣传到村。截至目前,“四个到村”在全省58个贫困县基本全覆盖。

  黑恶势力“保护伞”,挖掉

  近日,甘肃省纪委监委决定建立班子成员联点包案制度,以进一步加强对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的查办力度。

  这是甘肃省纪委监委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的新举措。2018年,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及充当“保护伞”问题线索694件,立案60件,处理174人,其中涉及“保护伞”问题16件,已处理12人。

  一些党员干部、公职人员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社会影响恶劣。为此,省纪委监委立足职责定位,积极主动作为,把“挖伞破网”作为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主攻方向——

  成立6个审查调查组,以省级挂牌督办的涉黑涉恶案件为突破口,对党员干部及公职人员充当“保护伞”“关系网”问题同步跟进,深挖彻查;

  发挥省扫黑除恶领导小组成员作用,建立健全与政法机关的协调联动机制,对省扫黑办移送的问题线索及时研判处置,同时向省扫黑办主动移送问题线索,提高了扫黑除恶与反腐败“拍蝇”的整体性、协同性;

  对近3年涉黑涉恶信访举报和问题线索“大起底”,运用蹲点调研、督导检查、巡视巡察等方式广泛收集涉黑涉恶腐败问题线索;

  对公安机关已侦破的涉黑涉恶案件第一时间介入,组织力量逐案过筛挖“伞”,对一些涉黑涉恶问题严重、“盖子”揭不开的地区,深入分析原因,组织专班集中突破;

  ……

  密集的“组合拳”,正在显现成效。2018年底,甘肃省纪委监委通报了2起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典型案例:金昌市永昌县看守所看守工作人员王建军为恶势力犯罪团伙首要分子崔某通风报信问题和天水市公安局麦积分局核查涉黑涉恶问题线索失职失责问题,相关人员均被依纪依法处理。

  动群众利益“奶酪”,严惩

  随着脱贫攻坚力度加大,大量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通过“一卡通”发放。但是,由于补贴项目多、资金渠道多、管理部门多,加上监管不到位、公示公开不到位等原因,导致一卡变多卡、直通变不通等问题,甚至滋生违纪违法问题,严重影响惠农政策落实。

  “我们把开展‘一卡通’清理整治作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省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王秋林说,甘肃省即将启动“一卡通”专项治理行动,由省纪委监委牵头,省财政厅、省审计厅、省银保监局分工负责,目前已形成基本思路和工作方案。

  “一卡通”乱象是群众身边“微腐败”的表现之一。2018年,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3372件,处理6986人,推动了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群众利益,一丝一毫都不能动!”王秋林说,甘肃省将继续创新举措、加大力度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甘肃省纪委监委 王衡 || 责任编辑 王小宁)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