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1-21 21:10 | 来源:中工网 2018-12-24 18:03:06 | 查看:10542次
谭文波,男,1970年12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中国石油集团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试油公司试油工。
谭文波坚守大漠戈壁20多年,是油田里的“土发明家”。他领衔发明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桥塞坐封工具,投入使用上千井次。他解决一线生产疑难问题30多项,技术转化革新成果4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他还培养出一大批青年技术骨干,为企业创收近亿元。
所获荣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最美职工。
谭文波,男,1970年生,汉族,中共党员,中国石油集团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试油公司试油工。
在千里之外的新疆,在茫茫戈壁滩的深处,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正在荒漠中接力般燃烧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一抹橘红让暗淡的荒漠中充满生机。这身橘红色衣服的主人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石油人。在这群人当中,有一个人叫谭文波。男,1970年12月出生,高级技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技能专家、“石油名匠”重点培养对象,全国首批100个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批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谭文波工作室”创始人,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最美职工等荣誉称号,这是西部钻探的骄傲,也是石油行业的荣耀。
一、怀揣支援边疆热情,投身祖国石油事业
提到“大国工匠”,大家一定会想到这样一批人,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技术的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谭文波就是这样的一个人。26年前技校毕业在选择就业方向时,参加过抗美援朝的父亲对他说:“我的前半生献给了祖国,后半生献给了石油,作为年轻人,你要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父亲一句话的影响下,到了遥远陌生的新疆。他从四川老家来到遥远的新疆,在荒凉的戈壁滩当起了石油工人。
自参加工作以来,他勤学善思、动手动脑,解决无数一线生产难题,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作业风险等。同事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他“土专家”。从2013年“谭文波工作室”的成立,到2017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再到“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创建,组织为他搭建了创新平台和施展才华的舞台后,他更是攻坚克难、硕果累累。
几年来,他立足一线,解决生产疑难问题30多项,技术转化革新成果4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液压桥塞坐封工具被誉为:世界首创。
二、旧料利用变废为宝,节约成本固守初心
他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一些小改小革,达不到科研项目的高度,没有经费,没有资源,只有依赖旧料利用变废为宝。空闲的时,谭文波就喜欢捣鼓这些“宝贝”,吃住在单位是常事。正是这些看似不值钱、不起眼的“破烂零件”,为他提供了许多创新灵感,解决了许多生产难题。
2008年,公司的一辆装载德国进口液压系统的电缆测井车的液压泵出现故障。每耽搁一天,单位就要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他主动请缨,利用废旧材料排除故障,为公司挽回经济损失100余万元。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外国专家人能做的,咱们中国石油工人照样能做好。
2010年,他利用闲置材料对传统井下工具进行加工改造,使原本需要两次往复提下工序缩短为一次。2011年,他研制的项目在提高现场应急作业能力的同时更实现了直接创效。仅一年,实现累计节省成本130余万元。同年8月,他又发明了连续油管液压助排器,将工作效率提高30倍。
三、奉献自我成就集体,诱惑面前本色不退
去过谭文波家的同事朋友都知道,他家里堆满了小型车床、电机等各种试验器材,却没有一件像样的家电,他经常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购买试验器具。
在新型电缆桥塞坐封工具试验成功后,有几家国内外大型企业找到谭文波,纷纷表示出百万高价购买这项专利,更有甚者表示愿意全款资助谭文波的孩子出国留学。他客气回绝了,旁人说他“缺心眼”,他说:“说到底是企业成就了我的现在,我就是一名技术工人,我能为企业创造的最大价值就是把手头的活做细、做精、做好。钱对我来说很重要,但和我的工作比起来,可以说微不足道,一路走来,能干成几件自己喜欢而又有意义的事,留下一些值得回忆的东西,我想也就没什么遗憾”。
四、“小发明”实现“大环保”
油田作业中环境保护可谓是重中之重。在常规的油井抽汲求产施工中,由于防喷盒密闭不严,抽出的油水飞洒井场,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如何在施工过程中不让油污落地,谭文波用自己的“小发明”给出了答案。
2017年3月的一天,谭文波在完成日常施工任务之余又围绕着“抽汲防喷盒”的加工改造日夜忙碌,这已经是他为新项目开发连续作战的第三天,他先后尝试四种“新型防喷盒”的改造方案,但都均被自己一一否定。发明进程受阻,神经高度紧绷的谭文波告诫自己:“不能急,要保持头脑清醒,重新整理思路,一定有一种方案可行”。凌晨1点,创业基地顶驱队内夜深人静,谭文波在厂房外大口大口地抽着闷烟。他脑子里一直在思考如何实现“防喷盒与抽汲绳完全动态密封”的问题。突然,灵光一闪,一个新想法从他脑子里蹦了出来—既然要密封,现在围堵不行,疏浚可否?说干就干,他打开厂房灯、启动电焊机按照新思路对工具开始连夜加工。终于,经过反复多次试压和动态模拟试验,看到所有参数符合要求后,他按耐着喜悦长舒了一口气,心里却还在担心现场试验的真正考验。
次日,谭文波带着他的“新型抽汲防喷盒”亮相百34井,进行首次现场试验,随着抽子的快速上提,紧盯着防喷盒的谭文波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方罐罐口出油了!”试油队员工大声报告着。谭文波看着自己制作出的新型防喷盒矗立在数米高的防喷管上正常运转,整个抽汲过程安全环保,无油滴落地。终于,他紧锁多日的眉头慢慢舒展开来,会心地笑了……至此,一项从研发到应用仅用不到10天的革新发明工具诞生了。一同在现场观察的公司负责人一把握住谭文波的手激动地说:“太棒了,真是好样的!感谢你,在咱们试油抽汲工艺中,这个小发明可解决了环保大问题呀!”
2017年5月,新型抽汲防喷盒在原防喷盒的基础再次改进,丝毫不增加原防喷盒尺寸,结构紧凑,现场使用操作简单、环保使用效果很好,深受施工作业队的欢迎。
五、攻关创新勇攀高峰,引领聚力培育后人
传统的电缆桥塞坐封依靠工具内部的火药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来完成,但火药在运输、使用和储存等方面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且管理和使用成本偏高,一直都是行业多年来面对的世界级难题。
为了彻底摆脱传统火工品坐封方式,谭文波和他的团队积极构思,自主攻关。历经重重考验,他研发出新型电缆桥塞坐封工具。2014年5月,该项目成功通过自治区科技成果鉴定,受到自治区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好评,在世界范围内首创实现了以电能为动力取代火工品的作业方式,是石油行业中地层封闭工艺的一次重大技术革新,为社会进一步减少民爆物品的安全隐患提供了方向。截至2017年12月,该技术在新疆油田桥塞封闭作业中应用1300多井次,创直接经济效益近6000多万元。
长期以来,他开展的答疑解惑和各类培训使大家对创新科研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研发攻关中他培养出一大批青年技术骨干,其中已有3人独立承担股份公司级研究项目,4人独立承担厅局级研究项目,培养和输送技术专家3名。截止2017年年底,谭文波工作室共公开发表论文5篇,小改小革50余项,创新成果30余项,为西部钻探试油公司创收近亿元,每年节约成本近1000万元,获全国总工会100个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
如今,他被同事亲切的称为“石油诸葛”,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用来发明创造,为中国乃至世界石油技术带来一次又一次革新。谭文波的创造和奋斗,为他带来无数赞誉,可对他来说,工作室里琳琅满目的机械设备就是勋章,为石油工作解决的一次次难题后百姓的认可就是奖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