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1-20 22:13 | 来源:央视网 2019年01月11日 20:59 | 查看:1365次
赵洪刚,男,1968年9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甘肃银光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含能材料分公司化工三厂112工组组长。
赵洪刚凭着三十年来练就的一身过硬本领,熟练“驾驭”和发展了混合炸药生产线,在解决国家火炸药产品生产质量和技术创新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生产的各项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均远远高于行业指标要求,达到亚洲领先、国际一流水平。多项产品被广泛运用在我国军事重要领域中,为推动我国国防事业发展和赶超全球军事强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所获荣誉: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陇原工匠。
赵洪刚,男,1968年生,汉族,中共党员,甘肃银光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含能材料分公司化工三厂混合炸药生产线112工组大组长,中国兵器集团关键技能带头人,高级技师,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甘肃省“陇原工匠”获得者。
身为中国兵器火炸药行业技术岗位排头兵,赵洪刚立足生产一线,凭着三十年来练就的一身过硬本领,熟练“驾驭”和发展了混合炸药生产线,使生产线实现了产品互补,工艺互进,研发配套,在解决国家火炸药产品生产质量和技术创新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所带领的工组每年都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各项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均远远高于行业指标要求,亚洲领先,国际一流。尤其是8701 产品、结晶粒状201产品、819产品等拳头产品优品率均达到98%以上,创下我国火炸药行业的最好水平。他组织生产的多项产品被广泛运用在我国军事重要领域中,为推动我国国防事业发展和赶超全球军事强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想要在行业里有所成就,就必须付出心血和汗水”这是赵洪刚同志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赵洪刚所在混合炸药生产线生产的产品在国内独一无二,在国家军事领域应用广泛。112工组是该生产线的核心工序,拥有溶解、造粒、过滤、溶剂输送、溶剂回收、蒸馏等10多个岗位,设备88台(套),管线1600余米,一年生产10余种产品,1个月转产3、4次。仅2016全年,工组就累计拆卸变更管线104根,清理拆卸螺丝832枚,销爆设备18台,管线36根,阀门46件。面对安全、质量控制点多,产品粒度个性化要求较高的特点,对于“当家人”的赵洪刚来说是一种巨大挑战。
事无巨细,他在每一个生产环节都要去操心,而且是操碎心。近年来,由于生产线产品日益繁多,生产系统结晶、造粒、钝化、喷射等工艺转换频繁,加之生产原料均具有不同程度的黏性和粘附性,致使转产清理周期延长,产品批量生产规模减少,生产要求“短、频、快”的特点非常突出。面对如此繁重的转产工作,赵洪刚苦思冥想,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和技术人员经过激烈反复论证后,大胆引入精益管理工具——快速换产(SMED)法,来有效降低转产用时,提高生产效率。他将快速换产法进一步优化,结合岗位实际研究出内外部作业区分、内部作业调整、并行作业交叉、人员效率分析、工序独立检查等技术手段,通过两年时间的不断磨合和完善,创造出了一套以时间为轴,多岗位、多任务协调合作的全新转产模式,解决了转产频繁的瓶颈难题,产量得到大幅提升,彻底解决了我国军事装备该产品供应不足的难题。
赵洪刚常说“我不是完人,但我的产品一定是完美的。对待产品,就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因为国防事业责任在肩,加之个人喜欢钻研,他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产品的技术创新和工艺设备改进方面。在结晶粒状201产品生产中,由于是首次生产,产品合格率偏低,为彻底解决技术难题,他连续三个月吃睡在工作岗位,认真观察和研究工艺参数,最终提出“缓慢降温结晶”理论,使成品合格率提高至92%以上,同时编写的“赵洪刚结晶粒状201产品缓慢结晶岗位操作法”,获得集团公司技能比武大赛一等奖,编写发表的“结晶粒状201产品缓慢降温结晶工艺研究”技术论文,填补了国际领域该项技术空白,奠定了该产品生产工艺在混合炸药生产线的成功定型。
在8701产品生产过程中,他调整思路,大胆创新,通过优化工艺,采用低真空度条件下,粘结液、硬脂酸液匀速、分段、分量加液工艺,使产品粒子均匀、圆滑,优品率达到99%以上,有效解决了“撞击感度”不合格问题,保证了产品生产供货速度,满足了国际、国内客户需求。同时,他在生产中将8701产品过滤岗位产生的母液水循环利用,直接用于造粒岗位工艺用水,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针对喷射类801(8类)产品合格率低的问题,根据产品粒度结果,他提出采用喷射和级配相结合的生产方式,提高了801(8类)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同时这种喷射与级配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为特殊粒度801的生产,提供了宝贵的生产经验,该成果被中国质量协会授予“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奖”。
在生产中,他还通过对生产工艺管线的技术改造,使工艺用水循环使用,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此项创新成果已上报国家专利。他组织完成的紫胶造粒801、石墨造粒801、消焰剂三种科研实验产品在生产线的转型,填补了国家产品空白。由科研人员研发的这三种民爆产品在112工组实施转型试制生产后,赵洪刚通过对生产工艺的不断摸索、总结,并结合以往的生产经验,提出了将以往的管径加液改为加液管滴加液,同时通过调整搅拌速度,精确加液温度和加液量,控制好真空度,使产品粒子均匀、圆滑,改善后产品一次生产合格率提高至80%以上,生产指标属国内第一。他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研发了一种又一种新型产品,产品广泛应用于我国国防空中领域、海上领域、特种部队和地面常规部队的战机、舰船、导弹、火炮等诸多武器装备当中。
技能要在传承中彰显价值。赵洪刚在不断钻研,提高完善自己业务能力的同时,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绝活、绝技传授给青年一代。他以自己的创新工作室为依托,多次组织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活动,每次都亲自担任理论和实际技能培训老师,对公司整体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起到了关键作用,对青年技工操作水平的提高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他坚持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工作中总结,工序中培训的思想,理论结合实际,工序中哪儿出现问题,他的课堂就在哪里,他常常在生产工序中手把手教授操作技能,被青年员工亲切称为“生产教授”。几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培训员工近千人,培养出高级技师20余名,技师过百人,成为银光集团培训中心最具影响力的客座讲师,为生产线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同时,他带领工作室成员先后完成了银光集团级科研项目20项、兵器集团级11项、国家级4项。
成功的背后,是赵洪刚面对失败的不懈努力,更是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和汗水,是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追求。2013年,赵洪刚接到一项试验任务,他一边组织精兵强将参与试验,一边照顾着瘫痪的母亲。一次,他正在中试现场进行一项重要的参数调整,一声急促的电话铃声打断了他,大姐打来的电话“母亲摔倒了,需立即送医院!”,可是试验正在紧要关头不能中断,赵洪刚心急如焚,想想痛苦中的母亲,想想重要的试验参数,赵洪刚咬紧牙关做出了决定,让姐夫帮忙送医院照顾,自己继续进行试验。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分不清是汗水还是泪水流到了赵洪刚的脸颊,接到电话3小时后完成了参数试验,他顾不上脱掉工装,三步并作两步赶往医院,来到医院看到母亲已安详的睡去,看到身边细心照顾的大姐和姐夫,赵洪刚摸着母亲青筋裸露的双手,他再也忍不住眼里的泪水。如今,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无论再苦再累也要回家给母亲做一顿可口的饭菜,他真的不想再留下什么遗憾了!身为军工的一份子,他深知肩上的使命和责任,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他的信念从未动摇,他始终在自己的岗位上再接再厉,默默在国防事业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所谓“工匠精神”,就是要有持之以恒的敬业精神和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进自己的工艺,对每种产品、每道工序凝神聚力、执着专注、追求极致、精益求精。赵洪刚同志就是这种“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就是对这种“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他把对工作的坚守融入血脉,把传承工匠精神贯穿始终,用劳动和汗水不断创造了一项又一项奇迹,在普通岗位上实现了骄人成就,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