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候选人:张雪松(图)

发布时间:2019-01-20 21:42 | 来源:央视网 2019年01月11日 20:46 | 查看:4075次

张雪松,男,1973年2月出生,回族,中共党员,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钳工。

  张雪松是中车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铝合金厂钳工高级技师、数控装调维修工高级技师,参与了复兴号动车组铝合金车体生产线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他先后完成了30多项高速动车组生产线的设备、工装技术改造,修复数显伸缩尺、数控加工高速刀具500余次,多项成果获得国家专利。

  所获荣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张雪松,男,1973年生,回族,中共党员,现任中车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铝合金厂钳工高级技师、数控装调维修工高级技师。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火车头奖章、河北省五一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中共河北省第九届委员会候补委员。

  1992年,张雪松技校毕业走进了工厂。不甘平凡的他,在工作中领悟到,无论从事什么岗位,只要着重每一个工作细节,就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技术大拿”。慢慢地他摸索出自己独到的窍门,当时就能加工六分之一头发丝精度的工件,对处理螺丝和丝锥折断这种大家头疼的难题,张雪松也有了自己的绝招。

  作为新一代的技术工人,张雪松始终坚持学习,一方面自己阅读大量的理论书籍,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进修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大专课程和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本科课程,自学了《PLC》、《数控系统》、《液压与气动》等多门课程。使自己成为掌握数控知识技能的新一代产业工人。一方面在工作中用实践检验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工友们交流提高技艺。经过努力学习,他掌握了先进的理论知识,使自己的素质不断提高。成为了一名拿起工具能干活,坐在电脑前能画图,设备故障会修理,遇到瓶颈能攻关的综合技能人才。

  张雪松勤于钻研勇于实践,开展立项攻关,成效显著。他先后荣获“唐山市职工经济技术活动创新带头人”“河北省职工创新能手”。在高速动车组的试制过程中。一没经验、二缺装备的张雪松带领工友积极想办法迎难而上。当时铝合金车体用的型材在焊接后变形复杂,摸不着规律。往往前一天实验成功的方法第二天又不好用了。急的张雪松连吃饭、走路时想的都是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日思夜想他总结出了规律,把影响焊后变形的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出了环境、预处理、焊接设备及参数、工装预加反变形、压紧位置因素等五方面的影响。经过成百上千次的试验后,终于找到了每种因素对车体焊接变形的影响,张雪松和焊工讨论焊接参数。确定反变形量。经过逐步的摸索,他总结出了一套最优的装夹和调修方案。解决了焊后变形调修问题。带领班组员工啃下不规则变形这块硬骨头,掌握了铝合金车体试制的各种技术参数。改进了内定位等10余种工装、制作了多种适用于铝合金车体焊接的专用卡具,攻下了高速动车组铝合金车体制造这个难关。

  高速动车组批量生产后。一些设备、工装的缺陷,制约着生产的顺利进行。从此改进设备工装、弥补不足,成为张雪松的攻关课题。IGM龙门焊接机器人每天要完成几百米焊缝的焊接。在进行地板大部件焊接时出现焊缝的质量差的问题。张雪松经过研究和分析,找到了影响焊接质量的原因,他调整了龙门焊接机器人的激光传感器系统,修改了设备内部参数,自己设计、制作激光调整零件,反复试验,最后成功解决这一难题。高速动车组铝合金车体侧墙大部件组焊,需要在侧墙组焊胎上进行,组焊胎精度的好坏关系到动车组铝合金车体的轮廓精度。由于侧墙大部件除了要满足截面的轮廓精度以外,还需要保证长度方向的挠度。所以从验收时候起,这套工装一直没有好的检验方法,造成检测周期长工装精度不高的惯性问题。

  张雪松创新的采用立体检测方法,在调整九组轮廓精度和工装Z方向高度的同时,采用拉线法调整纵向挠度,保证了检测精度,提升检测效率近一倍。这个方法2012年底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因生产工艺布局调整,动车组司机室的总成工装需要搬迁位置。在动车组技术转让过程中,这些核心技术仍然是不能传授的“技术秘笈”。当时德国专家用了整整三个月调试工装的精度,期间还严禁中方技术人员观摩。而这次司机室工装设备搬迁所有的空间几十个测量点需要在30多个曲面中进行精确定位。比重新安装工装还难。因此,当司机室分拆搬迁重新组合时,大家都说这个任务难以完成。苦苦思索的张雪松看到车间里的钳工正在操作吊线。他灵机一动,“用吊线进行粗定位,将这个复杂问题分解为简单的“四步曲”。吊线法加激光跟踪仪的组合调整方法,简洁高效,化繁为简,不仅打破了技术封锁,还解决了当时外国专家安装工装时的精度误差,这个项目获得了全国职工创新成果优秀奖。

  十几年来,张雪松先后完成了30多项这样的设备、工装技术改造。德国数控加工中心高速专用进口刀具工作速度在一万转以上,几把刀具损坏后,外包修理没人敢承接。从国外重新采购,需要近一个月,周期来不及,张雪松主动请缨,用钳工的绝招取出了折断的固定可换刀片螺丝,精修了可更换刀片与刀体的配合问题,将价值5万多元的刀具全部修复,保证了动车组车体的正常生产。德国进口的数显伸缩尺每把价值六、七千元,铝合金车体生产多道关键工序都要用到它。当时数显伸缩尺发生损坏后,厂家不负责修理,只是建议更换新的。从2008年到现在,张雪松主动担负起了它的修理重任,多次救急生产线的停工状态。修复数显伸缩尺、数控高速刀具、加工中心检测探头500余次,创造经济效益达500多万元。

  高速动车组的制造平台引进几十台大型进口尖端数控设备,公司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了,可是维修人员却很缺少。关键时候,张雪松主动请缨,转行做了一名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业内人都说,钳工的手,数控的脑袋。传统的钳工和数控领域之间有巨大的知识和技术鸿沟。张雪松不是电工专业出身,他一方面通过理论学习提升电工日常理论知识,一方面动手进行电气配盘训练,在生产中学以致用,解决了几十次设备的疑难故障,成长为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专家。

  大型数控设备良好的使用状态,是保证生产线正常进行的关键。为了熟悉不同厂家设备的维修和保养要求,张雪松翻阅了十几个设备厂商的保养手册。沟通咨询了多家国内润滑油的提供商,用国产润滑油替代了一部分价高、采购周期长的进口油脂,降低了维护成本,降低了润滑油的储备需求。张雪松用所学知识,探索总结了设备“周期定点养护”模式,对所有数控设备的保养指标都做了量化处理,建立了完整日、月、季度、年,阶段清晰、项点准确、操作性强的系统保养体系,大大减少了数控设备的故障率,保障了生产的正常运行。

  在生产中,张雪松带动和培养班组员工共同提高,每年至少培养3名以上技术尖子。张雪松常常鼓励工友们学技术,在他的带领下,先后有3名员工成为全国技术能手。以张雪松的名字命名的工作室被评为“全国劳模创新示范工作室”。近几年来,每年工作室都要完成技术创新100余项,完成培训任务500多人次。目前,张雪松正参与复兴号动车组铝合金车体生产线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作为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张雪松立足本职,不断进取,牢记国家使命,发挥好劳动模范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