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候选人:朱洪斌(组图)

发布时间:2019-01-20 20:32 | 来源:央视网 2019年01月09日 16:08 | 查看:1911次

  朱洪斌,男,1966年11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技术主管。

  朱洪斌专注于电力用油检测能力建设,参加工作30多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国网江苏电科院油气试验水平不断提高,已实现了电力用油、气常规分析项目的全覆盖,其首次申报的19个检测项目全部获得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认可。

  所获荣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得者、2017年全国“最美职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大工匠。

  朱洪斌,男,1966年生,汉族,中共党员,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物资检测室技术主管。从事电力用油气检测工作30年来,扎根一线,不断钻研、创新。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国家专利授权30项,制修订国家及电力行业标准8项。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最美职工、江苏大工匠、国网工匠、电力行业技术能手、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高级技师等称号。2016年,朱洪斌主持完成的“变压器潜伏性缺陷的油中气体检测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此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第四届全国职工优秀创新成果二等奖、国家电网公司职工技术创新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能源化学系统优秀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金奖及全国电力职工技术成果二等奖等6项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众多让人羡慕的成果隐现的是他30年如一日的刻苦钻研和勇于创新。

  1988年,微型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朱洪斌应聘到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所(国网江苏电科院前身),让他意外的是,去向是完全陌生的化学室。

  化学室的主要工作是电力用油、气检测,有着众多的仪器和大量的数据需要分析,朱洪斌对化学知识一窍不通,工作压力非常大。白天,他钻进实验室,分析油品、检测成分,一干就是几个小时;夜间用电设备少,对仪器杂波干涉小,是测试仪器控制性能和参数的最佳时机,于是,他坚守在设备前,查看设备运行情况,记录、分析试验数据,一直到深夜;为了验证数据的准确性,他还经常在变电站现场、实验室和兄弟单位之间奔波,一遍遍采样、分析、比对。而只要一有空,他就找来化学专业书“啃”,渐渐由门外汉变为行家里手,成为技师、高级技师。

  在电力行业,电力用油、气检测是一项辅助性工作,技术力量薄弱,朱洪斌将进一步提升油气试验能力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伴随着他70多厘米厚的笔记,和记录的上万份试验数据,他领衔的油气试验项目不断完善,到2003年,终于实现了电力用油、气常规分析项目的全覆盖。2004年,朱洪斌主持申报的19个检测项目全部获得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认可。

  精通了的朱洪斌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而是化被动为主动,将自己的专长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他喜欢追本溯源,擅长拆装仪器,一开始是小心翼翼打开仪器外壳一探究竟,慢慢的很多仪器出现小毛病他自己动手就能修理好,后来更是可以干很多专业技术人员的活儿,比如填充色谱柱、改装进样模块等等。这一切为他的后续的不断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长期的试验积累让朱洪斌开始反思现有技术的不足。2005年,朱洪斌和他的团队发现,采用传统的油色谱分析法对变压器实施故障诊断,不仅检测误差大,而且费时费力。于是,他以提升绝缘油检测质量和效率、减轻工作强度为目标,走上了电力绝缘油检测技术及设备的自主创新之路。

  从2006年开始,朱洪斌连续主持完成了“油中水分在线测量装置的开发”“防止500kV变压器故障新技术的试验研究”“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在线测量装置评价校验系统的开发”“变压器油色谱分析标准油的研制”及“变压器油色谱分析网络化校准比对系统的开发”等项目,围绕绝缘油色谱分析敏锐度提升的整体目标,历时9年,最终建立了油中溶解气体组分含量量值保证体系。他首次成功制备色谱分析用工作标准油,油样保存时间由15天提高到180天;发明绝缘油现场取样工具及方法,解决了行业40多年缺乏专用取样容器的难题;创新实验室分析方法,平行试验误差由10%降至2%;建立了网络化数据管控系统,不同实验室比对误差由20%降至5%。整体成果获得了著名变压器专家朱英浩院士、计量学专家张钟华院士等行业巨擘的高度评价,经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鉴定,整体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在国家奖申报中脱颖而出,成功荣获了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14年,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压工程拉开序幕,江苏承担1000kV南京和泰州两个站的设备监造、现场试验、验收启动和运行维护技术支撑工作,面临大量的六氟化硫新气验收任务。朱洪斌主持研制出“六氟化硫气体质量现场快速评价系统”,国内外首次实现了六项检测指标的仪器化、一体化分析,将单一样品的检测时间由18个小时缩短为40分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更杜绝了气体由现场运回实验室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从绝缘油检测到六氟化硫气体分析,朱洪斌的不断创新使得现场作业和实验室检测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最直观的体现莫过于,传统方法20人的工作量,现在仅6名员工就得以承担。另一方面,也不断带动着全国油气分析行业的发展进步。

  当然,朱洪斌的创新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路走来,他用永不言弃的坚定信念和吃苦耐劳的执着精神,不断地突破自己、挖掘自己,带领团队成员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在油色谱分析标准油的配制研发中,气囊材料的选择是配制装置的核心。朱洪斌为此找来了大量橡胶材料,不断进行性能分析和模拟试验,历时三个月未休息一天,终于找到一种军工用橡胶才获得满意的效果。在六氟化硫气体评价系统攻关阶段,一个月内3次远赴委托加工的厂家指导改进设备制作,为了节约时间,天不亮就从高铁站出发,到了厂家解决完问题又坐最后一班车回到南京,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电网超高压建设,变压器新的安全性技术指标——油中含气量的准确测量,一直是困扰电力行业技术人员的大难题。自1992年开始,朱洪斌着手开始研制全自动油中含气量的分析仪。然而,破解业界难题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一遍遍尝试,又一次次失败。历经4年,仍以失败告终。2001年,一种新型气缸的问世让他重燃希望,设计制造了国内第一台全自动的变压器油中含气量测试仪。虽然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但朱洪斌认为并不完美:仪器比较复杂,只能在实验室检测,而样品采集和运输和影响检测的准确性。终于,在2017年的一天,灵感出现了。朱洪斌因风寒感冒,服用双黄连口服液。服药时,看着装满液体的小瓶子,突然联想到了一直困扰他的样品密封性控制问题。“药物在瓶子里处于密封状态。同样,对于试验样品,能不能采用外力把液体移除,在密封装置中形成真空?”抱着这样的想法,他发明了“体积替代方法”的设计思路,并快速找来纸笔设计草图。2个小时后,“变压器油中含气量真空检测装置”的原型图纸诞生了。3个月后,世界上第一台在变电站现场检测含气量的仪器样机生产出来了。测试方法已经成为我国电力行业的标准方法,大幅提高了变压器油中含气量分析的精确度和效率。

  六氟化硫气体酸度检测模块研制时,气体中酸性物质含量极其微小,现有传感器的灵敏度均达不到能识别溶液微弱酸碱变化的水平,项目组成员几经讨论却没有解决之道,几近放弃。可唯有朱洪斌不愿放弃,他在充满“未知性”“不确定性”的海洋中乘风破浪、奋勇前行,努力求索解决问题的答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数月的苦思冥想后,他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溯源酸碱检测的对数曲线原理,他巧妙设计仪器工作流程,最终实现了对溶液中微量酸性物质的敏锐捕捉。

  2018年,朱洪斌已经52周岁,多年辛劳,青丝中已早生白发,其实他身体并不好,先天性心脏病本应注意休息减少压力,但他很少提起,众多荣誉的背后,他依然沉浸于日复一日的枯燥和辛苦,他总说:“我没觉得多累!对我来说,工作是快乐的,跟团队成员一起不断进行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让我乐趣无穷!”

  知识不断更新,技术不断创新,朱洪斌身上这份技术人员特有的执着和坚守,是不忘初心、恪守工匠精神的真实写照,激励着每个电力人矢志前行!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