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1-20 20:15 | 来源:央视网 2019年01月08日 17:59 | 查看:1202次
央视网消息:王曙群,男,1970年6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
王曙群18年坚守,从150万个数据中寻找线索,打造12把柔性锁,精准完成太空中神州飞船航天器的对接。参与“神八”至“神十一”“天宫”“天舟”“嫦娥”等8次发射任务,圆满完成了13次交会对接任务,为我国从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所获荣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
王曙群,男,1970年生,汉族,中共党员,上海航天八院首席技师,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主要从事空间飞行器机构类产品总装与总测工作。
2017年4月27日19点07分,万众瞩目的“太空加油”上演。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组合体在距地面393公里的太空轨道,在高速飞行中点滴不漏地完成了推进剂补加。“太空加油”的顺利完成,标志着天舟一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完成了第二步,中国航天迈入了“空间站时代”。由中国航天人研制的对接机构再一次圆满通过“大考”。作为一名航天人,他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骄傲来源于对总装产品的充分自信,来源于对产品总装的精益求精,自豪则来源于始终遵循的工匠精神,来源于 “以匠人之心、铸航天重器”的不懈追求。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曾作为技术工人代表,被授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的崇高荣誉,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也曾获得过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上海市技术能手等诸多荣誉称号。
一、脚踏实地、恪尽职守,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到极致
众所周知,我国是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实现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国家,而实现交会对接的关键技术是空间交会对接,其关键产品就是对接机构。就连美国空间站用的对接机构都是向俄罗斯购买的,因为对接机构太复杂了。两个飞行器在太空对接就好像在太空中穿针引线一样。它上面有118个进行测量的传感器,5个接发指令的控制器,18台电机带动着上千个齿轮和轴承进行力的传递。
尤其是对接机构12把柔性传动的对接锁如何在2把主动锁的带动下实现同步传动保证对接密封性的难题,直接关系航天员生命安全。然而在研制初期,一直找不到头绪,数据变化毫无规律可循,试了成千上万次都无法满足要求。本着“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到极致,将每一次测试当成唯一一次、最后一次机会”的理念,在多达150万个数据中,经过反复比对、反复琢磨、反复测试,终于找到了每变化1度的装调对应关系表,不仅能使柔性传动的对接锁系快速精准地调整到同步,也使同步稳定性从最初的3次提高至50次以上。
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个难题终于破解,一道道难关终于攻克。当神舟飞船与天宫飞船在浩瀚宇宙一次次上演完美对接,王曙群和他的团队为此付出十六年的艰辛努力和酸甜苦辣在瞬间化为乌有。留在心间的只有无比激动和欣慰,以及瞄准下一个目标下一个堡垒的清醒和坚定。
二、精益求精、锐意创新,把每一项技术都做到行业领先、国内领先、世界领先
载人航天工程不仅关乎着宇航员的生命安全,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承载着祖国“富国强军”的光荣职责。多年来,他带领团队以“一次成功”为质量目标,严把质量关,坚持“质量无懈可击,提升永无止境”的理念,围绕“工匠精神”开展班组建设活动,总结提炼出基于“精准对接、筑梦空间”的“五零三化”卓越管理模式,荣获2018年中国质量奖提名奖。
在工作中,他注重总结提炼,更崇尚精益求精,锐意创新,确保每一项技术都能做到行业领先、国内领先乃至世界领先。近年来,带领同事们努力超越,追求卓越,他们完成的《差动组合测试设备制造技术及其推广应用》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们完成的《航天超细直径小腔检漏管路制造技术及其推广应用》荣获29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金奖及二十二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通过QC活动,将对接锁的测试合格率从原先的55%提高到90%,被评为上海市“市优”称号;在月面巡视器的研制过程中,开展课题攻关,将装配测试合格率由原先的87%提升至100%,被评为“国优”称号。
与此同时,他提出了改进意见32项,其中21项落实在工艺文件中,还参与研发了40多台套专用装备,为企业降低采购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贡献了力量。将一套对接机构的制造周期由原来的9个月缩短到6个半月,为神舟与天宫的再次相会奠定了基础,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厚积薄发、示范引领,把每一位可塑之才都打造成工匠
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复兴,离不开一代代技术工人的共同努力,优秀的技术工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此,他将带队伍和抓业务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尽心尽力为航天发展储备和培养工匠式智慧型技术工人。
工作中,他始终保留写日记、记笔记的习惯,通过对工作日记、笔记的总结与梳理,整理出质量案例手册,寻找出工作中共性风险点,从而编写岗位操作规范,建立作业指导书,将质量控制的要求,落实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正是这些看似很不起眼的点点滴滴,最终形成他带队伍抓业务的“独特教材”和“操作宝典”,他将它们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带领同事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此外,他还通过言传身教、师徒结对的方式,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2013年,王曙群被评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后,在市人社局等有关方面支持下,又推动成立了“火箭总体装配工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成为上海市首批资助的实训基地。借助工作室的平台优势,他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广泛开展职工技能培训,技术练兵,技能比武,目前已为企业培养了42名高级工,17名技师,未来他们都将有望成为八院工匠、航天工匠、上海工匠。
总之,在他看来,作为一名技术工人,只有对待产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才能走得更稳,只有对待企业、对待岗位心怀敬畏、心怀感恩的情怀才能走得更好,他将以每一次的型号任务的成功为新的起点,用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来提升自己综合能力,以航天人的“匠心精神”,坚守仰望星空的梦想,坚守脚踏实地的信念,在探索星辰大海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