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1-16 22:09 | 来源:新华网 2019-01-04 10:36:49 | 查看:4518次
南仁东(左三)与工程技术人员在位于黔南州平塘县的大窝凼施工现场检查施工进展(2014年12月1日摄)。 新华社发(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新华社贵阳1月4日电(记者 齐健)“探索宇宙起源、天地起源和生命起源,它实际提供了一个极端物理条件的太空实验室。”南仁东生前心心念念的“它”,正是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当时罹患癌症的他,惦记的仍是望远镜早出成果,以“回馈国家,回馈公众”。
南仁东当年是吉林省高考理科状元,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毕业后在吉林通化无线电厂工作,后考取中科院研究生,从此奋战在天文领域。他“一辈子干成一件事”——擦亮探索和追问宇宙的“天眼”。由于他最早结缘无线电,他把一辈子献给了无线电,而且是最高深莫测的无线电——宇宙天体的射电信号。
这是2010年8月拍摄的南仁东。新华社发(张蜀新 摄)
射电,一如真理在自由空间里传播,只有善捕捉善分析的人,才能揭示其秘密。
从推动中国参与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到力主中国自主建造最大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南仁东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科研条件和薪水,回国主持望远镜预研究。从选址、论证,到设计、建设,身为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的南仁东,事事亲力亲为,一干就是22年。
2016年9月25日,“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带病工作的南仁东重返贵州大窝凼,见证“天眼”的“开眼”,指导“天眼”的调试,叮嘱扎根深山的年轻天文工作者“要沉下心,不能急功近利”。
“天眼”的科学目标是南仁东编订的,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及试验离不开他的指导。外人送他天才的“帽子”,他却跟同事说:“你以为我是天生什么都懂吗?其实我每天都在学。”
南仁东在自己的办公室内(2009年5月摄)。新华社发(张蜀新 摄)
2017年9月15日,72岁的南仁东永远闭上了眼睛。2018年9月25日,天上多了一颗“南仁东星”。
“‘天眼’的性能调试不断进展,今年它将顺利通过国家验收,面向科学界开放。祝福科学家们未来有足够的运气,产生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超过‘天眼’在工程上取得的成就,实现它的使命。”“中国天眼”总工程师姜鹏说。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