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1-16 21:18 | 来源:新华网 2018-12-25 18:02:37 | 查看:801次
冉绍之(右)在长江上接受记者采访(2003年6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衡义 摄
新华社重庆12月25日电(韩振、张凌漪)“能参与到三峡移民这项伟大工作中,我感到非常自豪。”冉绍之对记者说。
12月19日,人民大会堂。冉绍之,这个在三峡库区长大、在三峡移民工作中坚守了20余年的农村基层干部,作为改革开放表彰对象,被授予“改革先锋”奖章。
从1992年开始,冉绍之就投身于三峡移民工作,先后摸索出了“三不准”“四监督”“五公开”和“五支笔联审”等许多成功经验,并率先在三峡库区创造了“门前一条江,江边一条路,路边一排房,房后一片园”的“就地后靠安置”模式,为三峡移民搬迁安置树立了样板,在三峡库区大力推广。
如今,在首批三峡移民试点乡——奉节县安坪镇(原安坪乡),一层层梯田脐橙果实累累,一排排砖房依山傍水,一条条村社公路交错纵横。
可在移民搬迁刚启动那阵,工作困难重重。
“农民不想走,除了故土难离,还说明他们对国家的政策还不够了解,我们的工作还没有做到家,必须耐心细致地给农民讲明道理。”时任安坪乡党委书记的冉绍之说。
冉绍之(右)在帮助移民干活的同时了解移民的生活状况(资料照片)。 新华社记者 周衡义 摄
上坡撑膝盖,下坡摔陡坎。这是百姓对安坪乡地貌的生动描述。为了做通村民的工作,冉绍之跋涉在安坪乡的崇山峻岭中,挨家挨户走,挨个找人谈。
奔波劳累让冉绍之的关节炎频繁发作,经常是腿疼得不听使唤,上下坡只能靠人前拉后推,通过羊肠小道,只能手脚并用地爬行,两只手磨得皮破血流。
那段时间,10天就能磨破一双鞋。冉绍之硬是凭着一股顽强的毅力,拖着两条病腿跑遍了安坪乡的每一个村落。
冉绍之(左二)在重庆市奉节县万胜乡帽峰村4社曾家玉家做外迁移民的动员工作(2004年2月摄)。 新华社记者 陈敏 摄
冉绍之耐心地给村民们讲道理,帮他们谋划以后的日子。终于打动了村民,最终一致同意搬迁。
“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堂堂正正。”这是当地群众对冉绍之的评价。
移民搬迁时,他手里握着近3000万元移民建设项目资金,却从没有乱花过一分钱。安坪乡的移民都说:“冉书记管钱,我们最放心!”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