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寒小姐弟眼中的幸福生活

发布时间:2010-03-01 09:57 |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1月01日10:32 | 查看:2306次

    真正的幸福不是奢侈 帮助别人才更有价值

  每当在媒体上看到有人遇到困难,吉林省吉林市的王昱人、王昱权姐弟俩就会送钱送物,少则三五十元;多则两三百元。

  2003年以来,每当获悉有警察或市民因抓捕歹徒或见义勇为负伤,他们都会前往医院探望,为英雄送去鲜花、水果和补品。他们还曾两次参加英雄的婚礼,真诚地奉上贺资。

  从2004年10月开始,姐弟俩又为桦甸市向阳小学(王昱人的母校)赠订了一份当地的报纸和一份杂志,一直持续到今天。

  2005年1月,他俩为印度洋海啸灾区捐款436元;2008年2月,为南方雨雪冰冻灾区捐款327元;2008年5月,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513元。

  被人误作富家子弟,实际上家境贫寒

  总有人问王昱人、王昱权姐弟俩:“你家是不是大款?”还有人猜测,姐弟俩或许是高干子弟。

  这也难怪。从小学时代起,姐弟俩就多次为班级购买打扫卫生的工具、公共用品,并在开学初为全班每人送上一个写字本、一个绘画本。

  王昱权曾赠送全班同学每人一部《新华字典》,一部《小学生词语手册》;王昱人曾为初中班级购买过100余本“作文法”和“作品集”,在班里实施“读去读来”读书工程。他们还频频为素不相识的人慷慨解囊,据粗略统计,近些年来,姐弟俩已捐款9000余元,帮助过80余人。

  “其实,从娘和妈妈那里,我们只拿基本生活费和房租,别的钱都是自己挣的,每一分钱都来得不容易。”王昱人说。王昱人口中的“娘”,是她的继母,一位心地善良的中学老师。“妈妈”是她的生母,一位靠打工为生的淳朴妇女。

  王昱人与王昱权是同父异母姐弟。王昱人9个月大时,父母因性格不合离异,爸爸再婚两年后,又一次因故离婚。从此,姐弟俩一直跟父亲生活。不久,父亲因患精神分裂症丧失自理能力。在生母和继母的扶助下,王昱人不到5岁就开始干家务活儿,一面照顾患病的父亲,一面照顾不到两岁的弟弟,每天忙完家务,夜深人静后,还要领自闭的父亲出门散心。

  父亲病情加重时,常常对姐弟俩拳打脚踢。王昱人的胳膊被打折过3次,有一次,为保护弟弟,她左眼差点被打瞎。

  “父亲心里有火,不发泄出来,会憋坏身心。”长大一些后,在父亲“激动”时,姐弟俩甚至主动找打,并备好盘、碗,供父亲摔砸发泄。

  为舒缓父亲的情绪,他们还在社会热心人士的悉心指导下,学会了拉二胡,一有空就为父亲演奏。

  考虑到两个孩子的安全,他们的母亲在父子三人原住所楼下租下一套房子,供姐弟俩单独居住,一来使他们有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二来也便于他们每天照顾患病的父亲。

  生活的不幸,让姐弟俩早早当家理事。五六岁时,他们便开始捡破烂,2006年7月又做了报纸零售员,一直做到2009年9月二人分别升入初三和高三。靠课余时间卖废品、卖报纸,一个月能收入几百元,但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姐弟俩从来舍不得自己花。

  “娘每个月给四五百元生活费,基本上够日常开支。我们自己挣的钱,全都攒起来,因为其他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王昱人说。

  对姐弟俩而言,“其他需要用钱的地方”确实很多——近3年来,他们为市福利院、精心康复医院陆续购置了3张乒乓球台、两台DVD影碟机;给孤寡老人、孤儿等买糖果、鸡蛋、补品更是常事……

  “当我们身处困境时,很多叔叔阿姨关心、帮助过我们,他们大多数自己也不富裕。娘是教师,一直在隐身帮助班上的贫困学生,妈妈没多少文化,但也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她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只想到自己,要懂得感恩,回报社会。”王昱人说。

    钱要花到更有价值的地方

  “帮助别人出手大方,对待自己却很苛刻。”张忠德如此评价姐弟俩。

  张忠德是农村青年,因一口牙长得歪歪扭扭,进城找工作屡屡碰壁。2008年6月,通过姐弟俩沟通,吉林市口腔医院减免4000余元医疗技术费为他矫正了牙齿。此后,张忠德就寄宿在王氏姐弟家。今年7月,姐弟二人又帮他在一家爱心企业找到了当司机的工作。

  “姐弟俩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就起床去早市卖报纸,天天如此,除非节假日报纸休刊。伙食,多数时候是大米饭就咸菜,酱油泡大葱,外加一碗豆腐汤。”张忠德说。

  姐弟俩从小便节俭。桦甸市向阳小学原党委书记卢敏秋至今记得,读小学期间,为了每天省五角钱,中午王昱人都会跑到距学校食堂很远的小吃部花1元钱就餐。与此同时,她却把别人每学期资助她的钱拿出一半来,分别资助同班的特困生张莹和邻居中的特困生韩恒鹏。

  吉林市五中团委书记王雪峰说,由于长期省吃俭用,营养不良,初中军训的第一天下午,王昱人晕倒了。可是,为防止有人“步其后尘”,第二天,从不吃零食的王昱人,为全班同学买了巧克力,每人每天一块,让大家补充体能。

  2004年,吉林市发生“2·15”特大火灾,姐弟俩为全校每个办公室、每个班、本班每位同学各买了一本《市民安全生活手册》。当年7月,一些地方出现多起雷击伤亡事件,姐弟二人又将散见于各媒体的“防雷知识与技巧”剪辑成册,发给全班同学,人手一册。

  很长一段时间内,同学们都以为王家比较富裕,可渐渐地,同学们看出了端倪:“姐弟俩一般不买衣服,总是穿校服。也从没见他们吃过肯德基、麦当劳。”

  “其实,我和小弟也爱美,但漂亮衣服不一定贵。我们已经好几年没怎么买衣服了,除非碰到特便宜的,夏装一般都不超过30元。”王昱人笑着说,“别人送给我们的衣服,好一点的,我们也都卖了,有的能卖100多块呢,我们要把这些钱花到更有价值的地方去。”

  姐弟俩认为“更有价值的地方”,是扶危济困、帮助他人。王昱人说,“幸福也有真实与虚伪之分。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奢侈地生活,而是要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付出。比如我和小弟,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又能力所能及地回馈他人,回报社会,我觉得我俩就很幸福。”

    爱心路上跟随者与日俱增

  实际上,姐弟俩也深深痛苦过,王昱人甚至曾在初中毕业后辍学一年多,原因却是非议——姐弟俩曾先后被评为“感动江城十大人物”、“吉林慈善爱心人士”等,荣誉多了,非议接踵而至,有人说姐弟俩“不务正业”,有人说他们“爱出风头”,“别有用心,沽名钓誉”。一时间,讽刺、挖苦此起彼伏,还有人捏造事实,对姐弟俩恶意中伤。

  姐弟俩惊讶、委屈、愤怒、悲伤,但如今他们已然将一切看淡:“我们理解反对的声音,还感激那些声音。他们有的可能出于善意,有的则激励着你继续努力,用将来向他们证明你是对的。同时,反对的声音会让你成熟,让你的承受力更强,我们会以沉默回应非议。”

  从痛苦中走出的姐弟俩,又开始义无反顾地前行。多才多艺的姐弟俩,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教同龄人学习游泳、跆拳道和乒乓球。

  北京奥运会前夕,姐弟俩自发组织中小学生、社会青年开展了为期5个月的“促环保、迎奥运、我行动”主题活动,周末率大家到松花江两岸拾捡垃圾,美化环境。“限塑令”颁布后,姐弟俩又在商业区组织了两次宣传活动,无偿向市民派送他们自己买来的布料手袋。

  王昱人曾走访多所学校调查安全隐患,上书市政府“把安全教育列为开学第一课”;她还曾有感于当地缺乏本土师培专家,上书市教育学会提出一系列建议。姐弟俩还共同给全国人大代表孙鹤娟写信,提议“构建中小学生寒暑假期新体制”。

  现在,让关注姐弟俩的人们感到特别欣慰的是,在姐弟二人的感召下,凝聚在他们身边的青少年日渐增多,姐弟俩的公益服务队伍日渐扩大。吉林精心康复医院张跃霞院长对此感受颇深:“如今姐弟俩献爱心时,往往一来就十几个孩子,经常看见新面孔。”

  桦甸职高07级升学班班主任张兆云明显感受到了学生们的变化:“以前我经常要到各网吧去找学生,姐弟俩带给他们很大触动,同学们学习普遍上心了,老师也好管理了。以前,收个班费都困难,可今年4月,学生姜珊生病做手术,全班同学踊跃捐款,最少的也是50元,让我们非常意外。”

  “姐弟俩的家庭比我还困难呢,都能做那么多好事、善事,我受他们帮助,更应该伸出手去帮助他人。”在这次捐款活动中,特困生孙凤杰也捐了50元钱,她说:“多省几个月就出来了”。(记者 彭冰 实习生 陈宇燕)

(责任编辑:吴雄)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