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1-10 20:28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8年12月 | 查看:2122次
人物故事:
作为军人来自人民、服务人民,作为退役军人要回归人民、更要回报人民。志愿把赴凉山彝村支教当作实现梦想、回报人民的最好方式。
从小受到曾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退伍回乡任小学教师的父亲影响,大学毕业时选择了参军入伍,圆了军人梦。但作为一名师范大学毕业生,她心中还有一个教师梦。
在艰苦边远地区服役20年后,该同志选择了与同样是军人的爱人一样,自主择业回到家乡重庆。国家对自主择业干部的待遇很优厚,家里没有后顾之忧,便寻找义务当教师的信息途径。
谢彬蓉同志自电视和网络上看到,凉山彝族地区教学相对落后,长期急需能吃苦、有爱心、负责任的社会公益人士接力支教,想起当年“彝海结盟”,红军经过彝区时得到彝族同胞的巨大帮助,觉得到艰苦边远的彝家山寨支教,是她报效国家、回报人民的最好方式。
征得家人同意后,她开始向一些当老师的同学请教,同时在网上进行了专题学习,不断丰富知识储备,提升支教能力。
2013年退役后,谢彬蓉同志特意留了长发,但为了方便支教,2014年2月22日她鼓足勇气理了齐耳短发,第二天毅然踏上了支教之路。2月24日,到达支教的第一所学校——西昌市附近一所民办彝族学校。那里环境卫生条件很差,各类病菌极易滋生蔓延,没过几天,她的眼睛就因重度感染而不得不进行手术治疗。在当两个星期“独眼龙”老师期间,坚持一边教书上课,一边用部队的标准要求大力整治学校的环境卫生,一段时期后,校园卫生彻底改观,校长的母亲说:“谢老师,你当兵的确实不一样,现在卫生好了,我喜欢的很!”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谢彬蓉同志先后出资1000多元,并募资2万多元,帮助孩子们修建了教室,让128个没有学籍的孩子全部进入一所公办学校学习,并统一进行了学籍注册登记。
原以为尽心尽力完成一个学期志愿者服务时间,就可以安心离开了,但一次监考却再次拴住了她的心。
那个期末,她被抽去乡中心校监考,原以为那里软硬件好于她的支教学校,孩子们的成绩也一定会更好。但情况并非如此,看到孩子们试卷上的空白和歪歪扭扭不成形的汉字,有的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出来……
那一刻,谢彬蓉同志才意识到,这里的教育固然需要资金和硬件的支持,但最匮乏的资源却是老师。于是她在心里暗暗说:留下来!不但要留下来,还要往山里去,做彝家孩子们真正的老师!这一留就是3个学期。
2015年8月23日,她结束了民办彝族小学的支教服务,来到更加偏远的扎甘洛村,这是一个海拔3000多米的原生态彝族村寨,教学点只有六年级10个孩子。整个村子的教育基础较差,除了吉克古克书记会一点“川普”能简单与外人交流外,其他人几乎是大眼瞪小眼。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连一句完整的普通话也讲不出来,有的两位数加减法和乘法口诀也不会,平均成绩只有10来分。大部分孩子都十四、五岁,有的十八、九岁了,但完全没有规矩意识,想来学校就来,不来也不打招呼,甚至正上着课呢,一转眼座位上就没人影儿了。出去找,要不是跟小伙伴在玩,要不就是被家长叫去放羊,或者照顾弟弟妹妹了。
班里最聪明又最调皮、最没规矩的女孩阿果经常逃学去放羊。有一天谢老师冒着大雨去山上找孩子回学校,摔得满身污泥也没找到。晚上带着一个“翻译”去家里做家长和孩子本人的思想工作,耐心地告诉他们:阿果年龄小又聪明,如果不读书,会非常可惜,孩子又是家里老大,只有好好读书,以后有出息了才能帮助弟弟妹妹读书,一个帮一个,家里孩才有可能走出大山,日子才会好起来。多次以后,阿果再也不逃学了,现在已经读初三了。孩子父母感觉到谢老师确实是为了他们的孩子,也跟着谢老师学普通话,现在经常主动跟谢老师交流孩子的情况,家现在还有两个弟弟妹妹在班里读三年级,学习成绩非常优秀。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了解家长,谢老师随时随地跟村里男女老少学彝语,随时记在本子或手机上,现在能用简单的彝语和村里人交流。当年六年级的情况,几乎让谢老师“绝望”,同时又让她心中升起一个非常强烈的愿望——一定要把他们的平均分至少提高一倍,一定要把他们教到小学毕业,一定要留下来从一年级开始教他们的弟弟妹妹,让他们的弟弟妹妹得到较好的启蒙教育,将来跟他们不一样!
这一留,又是7个学期。现在谢彬蓉同志已持续支教到第10个学期。她想通过自己的不断坚守,能让大山里的教育基础更为坚实牢固。一个期末,村长以为谢老师再也不来了,一个大男人满眼泪水拉着谢老师的手说:“谢老师,你走了嘛,小布就不得行咯”,觉得老大是家中的希望,似乎没有了谢老师,家里就没有希望了。
一次,谢老师背一名全身长满红斑膝盖疼得无法走路的孩子回家,家中没人,在陪着说话时孩子不间意经叫了一声“阿莫”,彝族语妈妈的意思,看着孩子依恋的目光,她先是一愣,然后眼泪就情自禁流了下来,这是一种被需要、被信任的泪水,也是一种幸福的泪水!
谢彬蓉同志的女儿在上海求学上班,离她很远,在高远的大凉山上,她就把这几十个当成自己女儿一样喜欢着疼爱着。有的孩子作文里写道:“我们生病时,谢老师就像妈妈一样照顾我们。我爱我的谢老师!”一声声甜甜的“阿嫫”,饱含的是信任和依恋,也更加坚定了她当好大凉山的女儿,当好彝族孩子“兵妈妈”的决心和意志。
扶贫先扶智更要扶志,走进大山更要融入群众,把支教作为助推彝族同胞精准脱贫重要途径,当成支教志愿者、退役军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尽管支教前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但大凉山的贫苦,人们对知识的渴望都是谢彬蓉同志没有想象到的。
所在的扎甘洛村,海拔3千余米,夏天多雨,冬天多雪,交通很不便,村民以苦荞和洋芋粑粑为主食,终年难得吃上几回绿色蔬菜。刚来学校时,路不通,进山是村支书来接,看着窗外的悬崖峭壁和不像汽车走的土路,背后吓出了一身冷汗,曾因害怕坐车徒步11个小时下山到镇上买过生活物资。
支教学校是70年代初的土坯房,只有一间教室,谢老师的宿舍、办公室兼厨房是另一间土坯房,夜里老鼠横行。很多个夜晚,她整夜开着灯不敢睡去,经常是和衣靠在床头,到最后不知道老鼠和她究竟谁先睡着。那段时间,她出现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甚至希望黑夜永远都不要到来。
然而,就是这样的土坯房,也在2016年夏天的一场暴雨中垮塌了。那天半夜,谢老师起来喝水,因为停电,只能摸黑下床穿鞋,结果一脚踩到了淹过脚踝的水里。点上蜡烛,发现雨水已倒灌了半间屋子,拖鞋不知漂到哪里去了。第二天晚上,这间屋子连同教室的屋顶,因长时间被水浸泡而塌了下来。所幸当时不到九点,谢老师还在辅导一个学生学习。他们一起手忙脚乱地抢出了教案和试卷,个人的行李箱却被砸坏了。
山村电很不稳定,经常停,一停就是数天。学校当时也没有水,生活用水得到村民家背,一到冬天村民家水管结冰没水时,她就和学生一起到小溪沟里用塑料壶背水,洗衣服和洗头发就像打牙祭;洗澡,更是奢望,支教这么多年,在山上从来没有洗过一次真正的澡。
2017年1月5日期末考试完该下山时,她想烧水把头发洗干净回家给家人一个好印象,可是停电几天了,也没有水,怎么办呢?正在发愁之际,村支书从他家火塘里烧了一桶水提到学校,快洗完时,班里姐弟三人已从家里抱来木柴生好了火,帮谢老师烤干头发。
在山上虽然没有家务要做,但她却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恨不得把时间掰成两半,一年级时坚持了整整一年,每天放学后和每周六给班里13名“慢生”补课。还曾连续18天上课、补课、排节目,累到10年没犯的偏头疼犯了,坚持上课5天,吃了村民给的从未吃过的头痛粉无效后实在受不了,才在学生家长和其他学校老师的帮助下,去了县城看医生,第二天稍微好一点就赶回学校给学生上课,生怕耽误了孩子们的课程,影响教学成绩全乡第一的“品牌”。
正因为亲身感受了条件很艰苦,谢老师才不希望孩子们和他们将来的孩子们还这样,希望乡亲们用知识改变命运,用知识反哺家乡建设家乡。所以她更加用爱和心培育、陪伴她现在的30个孩子。中午孩子们不能回家吃饭,过去大冬天也吃自带的冰凉食品,她就在下山时自费购买保温饭盒送给孩子们,现在孩子每天都能吃上从家里带来的热饭。
支教期间,正值国家脱贫攻坚阶段。谢彬蓉同志觉得山村的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更应当被重视。因此,她不仅教孩子们识字算题,更教孩子们如何养成文明和卫生好习惯,把品质教育贯穿于教学始终。
一年级开学后一个星期,她没急着给小家伙们上课本知识,而是搞了一星期“军训”;把提前准备的洗漱用品发给孩子们,教孩子们洗脸刷牙洗头,训练他们站“军姿”,然后在镜子前看自己的新模样。还教孩子们见面鞠躬问好、临行挥手道别,组织孩子们走队列、练广播体操。这些“招数”看起来不起眼,但对自由随性惯了的彝家娃来说,却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好办法。
慢慢的,这些孩子懂规矩、有礼貌,也没有人逃学了。她趁热打铁,把课文改编成情景剧,让孩子们在表演中学习,用手中画笔描绘心中的梦想,通过阅读感悟书中的道理;组织品学兼优的孩子们到山外游学,增长见识。为了让课堂更生动,她还从网上现学现卖,带着孩子们编排了《种太阳》《我是勇敢小兵》和彝语《上学歌》等文艺节目,每年都组织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和夏季亲子运动会,很受孩子和家长们欢迎。自学第八、第九两套广播体操,再教给孩子们,坚持每天做广播体操以强身健体和锻造“勇敢小兵”的坚强意志和品格。
现在,当年的一年级“小花猫”、“鼻涕虫”们,已经成长为讲卫生懂礼貌,能用较流利的普通话大方地和外来人交流,能写出非常漂亮的汉字。家长们虽然不善言辞,却用一件手工缝制的“格鲁衣别”送给谢老师,那是彝族同胞最真诚的待客之礼,乡亲们已经把谢老师当成这个高山彝村的女儿了。
经过不断努力,那13个孩子中的布达,学习成绩上了很大一个台阶,已跃居班级中等了,尤其语文,中等偏上了,非常喜欢课外书,能非常流畅快速地阅读课外书籍,已经读完绘图版《西游记》和《三国演义》。
谢老师特别注重孩子们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先后募集了几百本儿童课外读物,几年来坚持每周至少一节阅读课。经过努力,六年级学生们小升初考试平均成绩从10来分提高到近30分。在平时的言传身教中,家长和孩子们都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10个毕业生中有7人继续读初中,升学率70%,连当年已经十九的女生也读了初中。这在重男轻女、“女孩应早嫁人”等观念十分严重的彝村山寨,是非常少见的。
现在,谢老师的孩子们特别大方、阳光、自信,她就像看到自己孩子有出息了一样,无比欣慰。扎甘洛村小已经走在了当地精准扶贫之“小手拉大手”,“五洗工程”,“四好”目标的前头了。村书记曾说:“谢老师,我发现你来后,我的村民都比原来好管理些了。”
这正是“一个老师影响一群学生,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个村庄”的真实写照。
办法总比困难多,勇于挑战更是军人的本色,把艰苦环境当成历练修行,把民族团结的回馈和各方的温暖作为强大精神动力坚定前行。
有人问谢老师,在山大沟深的大凉山害怕吗?
的确,刚到大凉山,面对大型牲畜、老鼠和蛇,面对放学后一个人的夜,她也曾害怕过。但对曾经军中的“小钢炮”,那些都不算什么!
让谢老师真正害怕的是每次放假时,孩子们那依依不舍的目光,家长们十里相送的场景,特别是假期里孩子们接二连三的电话:“谢老师,什么时候开学?您还来不来?”学生们在日记里写:“我想放假,因为放假不用天天写作业。我又不想放假,因为放假不好好写作业谢老师就不回学校了,还有谢老师的城里家肯定比我们这里家漂亮,我怕放假她再也不来学校了!”有的孩子在日记说很多次梦见了她。
上学期统考那天,其他老师来监考,谢老师因为家有急事,又怕影响孩子们考试,就在孩子们考试时没打招呼悄悄下山了。晚上,在回家途中夜宿的宾馆接到一个学生的家长电话,只听到电话里哇哇大哭的声音,原来考完试孩子没看到谢老师就一直哭着要找谢老师!
村支书每次送谢老师下山时都抱着怀疑的神情问:“您下学期还来吗?”谢老师总是坚定的说:“来!”前两学期,书记都不信,因为此前已轮换了八九名代课老师,且当前邻村因支教老师提前离开,10多名孩子停课在家。
谢老师的学校在全乡乃至县里都很有名,临村的家长不顾翻越两座大山、走好几公里路,也要送孩子来谢老师这里读书。村支书曾给谢老师微信中说:“你就像枝头的百灵鸟,在村民和孩子心中,你的声音就像百灵鸟一样动听,你的到来就像百灵鸟一样会给我们带来好运。你的孩子们的读书声也和你的声音一样好听,我们山区孩子有希望啊!”
平时,谢老师一有时间就去家访,村里家家家家户户叫啥名谁几口人,都很清楚。村子里发展党员,考察时也要听取谢老师的意见;还把全村最好的房子村委会给谢老师住……
这些,仿佛再现了当年“彝海结盟”军民鱼水情的场景,也让大家感受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彝汉守望相助的情谊。谢老师说:“这是我的第三故乡,这里有我的孩子们,我怎能不来?正如我写的诗《风和蒲公英的约定》那样,我和孩子们一放假,便准备着要赴下一个开学的约定”。
支教这5年,谢彬蓉同志能够坚守下来,也并非一个人在战斗!
爱人知道她支教生活艰苦,每个假期回家,都全力做后勤,买菜烧饭洗涮等都不让谢老师动手,还帮助下载教学资料等。受谢老师感染,其爱人也于今年7月积响应国家脱贫攻坚号召,主动报名支边到新疆和赛克布尔县为城乡居民和牧民们提供法律援助。女儿起初担心她的身体不同意支教,当了解到妈妈与孩子们在一起很开学,就默许了。现在经常从上海打来电话关心身体、生活和弟弟妹妹们的学习情况。
谢老师的战友、同学和一些爱心朋友,总是在学校物资困难的第一时间提供支持和帮助。所在党组织也非常关心她的支教工作,重庆市军转服务部门除了平时电话关心外,每到八一还到家里慰问,请她参加相关座谈,安排重回大学接受继续教育,为她更高效、科学支教提供有力保障。
大凉山虽然偏远,但却从没有被遗忘。今年2月份,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凉山,看望当地群众并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谢老师在与当地群众一起学习总书记关于教育、关于脱贫的讲话后写下体会:“既感受到了党中央对彝族同胞的关心牵挂,也感受到了身为大凉山支教志愿者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但有一座座坚实的后盾,将支撑着我在大凉山支教路上坚定前行!”
大凉山的冬天虽然很冷,但有家庭、社会和组织上的温暖,谢彬蓉同志就像一名坚定的播火者,把爱和温暖传递到彝族同胞的心里,在民族团结的大家庭里守望相助,让孩子们都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用支教这样无私的大爱助力凉山彝村的精准脱贫。
来源:重庆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