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三兄弟和睦情意长(3图)

发布时间:2019-01-06 00:50 |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16-05-09 第0a02版 | 查看:3652次

2014年8月4日,马士弘(右)、马识途两兄弟一起出版新书。陈羽啸 摄

2015年3月10日,马士弘在家,他有每日读报的习惯。 陈羽啸 摄

5月8日,102岁的马识途为离世的哥哥马士弘题写挽联。陈羽啸 摄

  马士弘离世,马识途与95岁弟弟马子超抱头痛哭

  优良家风:礼义廉耻垂古训,忠孝仁爱从不忘

  勉励后辈:矢忠矢勇尽心力,为国为民求兴旺

  5月8日中午,华西都市报记者来到马士弘家中。在朴素的小院里,灵堂已经搭建好。家人们正在为后事忙碌。马士弘的小女儿马小梧,眼睛通红,显然有哭过的痕迹。她说,“昨天晚上九点过在医院里,一直昏迷的爸爸,突然清醒了一会儿,对着我说,‘我要回去。’我就安慰他说,先不回嘛,在医院乖乖待着啊,好了以后就可以回家了。今天早上六点多,就接到电话说,爸爸不行了,在抢救。之后就没有抢救过来。”据马识途的女儿马万梅向华西都市报记者讲述,马识途给哥哥马士弘写挽联时,只是红了眼圈,并没有哭,但当95岁的弟弟马子超来到家里时,兄弟两人抱头痛哭,家人忙劝:“不哭不哭,说好不哭的。”

  马士弘兄妹五个,来自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家庭。

  在长江三峡明珠的旅游胜地石宝寨附近,有一个由长江回流冲击而成十分肥沃的平沙坝。曾经,在坝里的一个小山脚下,坐落着马家大院。这里世代住着几十户马姓人家,其中一家的主人便是马识途的父亲马玉之。马家大院的大门两边悬着“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的大字对联,也彰显出马家书香门第的本色。马玉之出生于1886年,读过私塾,背过四书,他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和熊克武等一帮革命党人私交非同一般,思想非常开明。马玉之以区督学身份,竞选当上县议会议员,后又被推举为议长。得到当时四川最大的军阀、四川善后督办刘湘赏识,被任命川西洪雅当县长。作为一个县的父母官,马玉之刚正不阿,治县有方,成绩卓著,在当地有不小的威望。

  据马识途女儿马万梅向华西都市报记者介绍,她爷爷马玉之,“长大成人的子女有4男1女,我大伯伯去世较早。二伯伯是马士弘,我爸爸马识途(今年102岁)是老三,老四叫马子超,还有一个妹妹马淑君(两年前去世)。不过按照老家的大家族规矩,兄弟们排名都是按照家族大排名,所以我爸爸马识途会喊二伯伯马士弘为‘三哥’,而伯伯马士弘喊我爸爸‘五弟’。”

  2014年,马识途在看了中央电视台制作的《艺术人生·马氏三兄弟》后,提笔创作了两首顺口溜《马氏兄弟歌》、《先父行状颂》初稿,并与哥哥马士弘、弟弟马子超共同商榷修改后定稿。他们希望以此让晚辈能从中了解家族长辈生平故事及为人处世的精神。

  《马氏兄弟歌》共30行,一行14个字分为对等两句。韵脚整齐,细节丰富。首先介绍了自己与兄弟“寿而康”的可喜现状,接着介绍家族兄妹不同的“非常”人生际遇。《马氏兄弟歌》中,还谈到马家之所以“和睦情意长”,是因为优良的家风,“礼义廉耻垂古训,忠孝仁爱从不忘。”对于后辈,马氏三兄弟给出勉励,“矢忠矢勇尽心力,为国为民求兴旺。”《先父行状颂》共21行,详细介绍了马老的父亲生前为官造福百姓的业绩和人品,以及其父亲晚年不幸意外去世的悲痛情景。

  这两首共41行、700多字的顺口溜,从起意执笔到初稿完成,进行得很顺利,“我爸先作了一首;第二天又作了一首。两首的时间加起来,也就一个上午吧。初稿完成以后,他又让我伯伯、我叔叔,一起来研究,并采纳了伯伯和叔叔的意见修改之后定稿。”马万梅说。

  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杰

  老兵家风

  马士弘外孙:爷爷是个传奇

  在马士弘去世之前,华西都市报记者多次在马士弘先生家中采访。记者注意到,面对记者的采访,不管是任何主题,马士弘总是最终会转到抗战、当年的战斗、以及当下时事热点的话题上。而在自己的家人、后辈面前,马士弘也是经常讲述。

  生前常给后辈讲抗战往事

  马士弘的外孙张毅向华西都市报记者透露:“爷爷以前经常讲他以前抗日的事情,还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和平时光。晚辈都很尊敬他,愿意听他讲那些往事。爷爷讲的他那些历史往事、经历,我都感觉跟看大片似的,刷新我的历史知识和价值观。”

  张毅是一名80后,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谈起自己的爷爷,他的语气里全是敬意和自豪,“爷爷生前经常跟我们讲他年轻的时候参加抗战的事情。我们听了都很骄傲很自豪。我身边的朋友、同事,都知道我爷爷的事情。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时候,爷爷作为抗战老兵,得到了国家发的纪念章。他很高兴很高兴。我把照片发在朋友圈,大家都非常非常羡慕我,能有这么一位了不起的爷爷。有时候,我的朋友、同事还会跟着我一起,来家里看爷爷。”

  过百岁依然关心国家大事

  张毅还透露,过百岁后的马士弘思维依然清晰,“爷爷知道我在互联网公司工作,能弄明白我的工作性质。会经常问我,最近公司、工作怎么样?马化腾最近又有什么动作?他看到报纸上关于互联网科技的新闻,就会问我,在成都的腾讯大厦怎么样了?互联网的事情,爷爷都还很清楚,这让我真的很吃惊。当时我想着,如果爷爷一直这么状态,活到110岁是没有问题的。”

  张毅回忆说,他爷爷习惯看报纸,对当下的时事热点他都知道。比如《参考消息》和《华西都市报》,他还看《新闻联播》,非常关心时事。对台海局势尤其关心。中央4套有一个节目,每天晚上八点半播出的《海峡两岸》,他非常喜欢看。

  张毅说,爷爷喜欢看书,“虽然眼睛看不清了,但是他对新鲜知识,有很强烈的渴求。所以我们经常买一些新书给他。”回忆起爷爷生前的点点滴滴,张毅很感慨,“哪怕他不是我的爷爷,我仍然会觉得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是一个传奇。何况他是我的爷爷呢,我真的感到非常自豪。”

  张毅还回忆,“爷爷生前做了很多事情,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当他八九十岁时,还给老家(现为重庆辖内)忠县的小学修建捐款,几乎是倾囊而出。还给孩子们买钢琴。而他自己并没有多少积蓄。这些他都是自己默默做。爷爷从来没有口头上说很多,就是以身作则教育我们这些后辈。爷爷整个人的价值观,家国理想、情怀,对后辈的影响都很大。” 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杰曾洁

  养生故事保姆徐秀珍回忆马士弘:不吃补品不忌口,锻炼靠爬楼

  照顾马士弘五年有余的保姆徐秀珍,从医院回到设在小区的灵堂,执意要送上信封包裹的礼金。记账者和马士弘的子女都拦着不肯:“徐孃,您是家人,不用送礼,送礼就把自己当外人了!”

  5月8日,记者在马士弘的灵堂旁采访了徐秀珍,这位65岁的保姆自2011年开始照顾马士弘老人的起居,除了过年或有事儿回家几天,一年之中的大部分时光都陪伴着马老。“马老把我完全当家人看待了,对我很尊重、客气。还多次要认我当干女儿。我都拒绝了,怕别人以为我在图啥子。”对于老人的抗战经历,徐秀珍说,自己虽然读书不多,但是还是很了解,“因为经常有人来拜访马老,也常有记者来采访他,我都知道了很多了。我很佩服他,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今年4月,马老突发呕吐入院,徐秀珍更是一天三次去医院探望。谈及马老百岁之后的养生秘诀,她红着眼睛回忆道:“爷爷吃东西不忌口,棒子骨、汽锅鸡啥子都吃,胃口好的时候还喊我炸酥肉呢!天气好的时候,爷爷扶着楼梯自己上下楼,爬楼就是他锻炼身体的方式呢。”

  8日凌晨5点过,徐秀珍接到护工从医院打来的电话:“老爷子不行了,快来!”她穿起衣服就出门,急匆匆地赶往医院。回忆7日晚在医院最后一次见到马老的场景,徐秀珍心有不甘:“昨晚爷爷气色很好,一百多岁的老人脸庞看起来白里透红,我还以为爷爷会慢慢好起来。”

  “爷爷身体一直不错,只是今年过年之后身体不行,而后越来越差,有时候一天只吃一两顿饭。上个月一天晚上11点,爷爷突发呕吐,我赶紧电话通知他的子女,匆忙把他送进医院。之前去医院看望,我喊‘爷爷’他还能冲我点头,谁能想到他再没从医院回来。”徐秀珍说。

  从事酒店管理的外孙吴弋一旁补充:“爷爷啥子都吃,就是不吃养生补品。一年四季我都在给爷爷炖汤送来,鸡汤、排骨汤这些,爷爷一顿能喝一碗呢!”

  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杰曾洁记者手记

  最好的怀念

  和敬意

  马士弘家住在锦江区一处普通居民楼4楼的一个单元房里,已经有20多年了。家中除了一个主要放书的小房间,一个非常简单朴素的小客厅,还有一间稍微大点儿的卧室。卧室里摆一张床,一个立柜,一张普通的书桌。书桌边靠着一扇式的窗户,光线比较明亮。但是年过百岁的马士弘,视力很弱,他白天在书桌前看报,写蝇头小楷,还是开一盏小台灯。这就是华西都市报记者多次前往马士弘家中采访时目睹的场景。墙上贴有不少书法,让简朴的书房,显得有书香气息。尤其是卧室兼书房门楹上的“斗室”,尽显主人的乐观与幽默。马士弘说,这些书法都是他的弟弟马识途写给他的,“写得很好。”

  青年时代的马士弘,在北京读大学时,念的是政经系。马士弘的不少藏书,都跟经济有关,比如《世界著名经济学管理学理论百家讲解》、《云攻略》等。除了经济类图书,他还喜欢古典诗词集,在书柜里收藏有一整套中国古典诗词集。记者看到,在他伏案阅读的书桌的最显眼地方,则放着《唐诗三百首》,以及已经被翻得发黄破旧的《苏轼词选》,马士弘说:“我最喜欢苏轼的词了,意境豁达,非常好。”

  在书桌前,马士弘给记者翻看他的几个笔记本。有的笔记本还写得有名字,叫《杂囊集》、《杂囊续集》。里面有报纸剪报、有他自己写的文章,也有他写的一些旧体诗。其中有一首名为《期颐自寿》:“人生百岁我自思,投笔从戎遂抗日。半生奔波扶儿孙,百岁坎坷有谁知。”

  笔记本里还有他看书读报所做的笔记。其中有一页,他用很细腻规整的一行字,写下“中国梦”的内容及意义阐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马老特别关心台海局势、两岸关系走向,与此相关的报纸新闻,被他剪报最多。

  104岁高龄的马士弘视力虽已变弱,但是他仍坚持阅读,每天读5种报纸,在他家中,报纸包括《参考消息》、《华西都市报》。2015年,记者在马士弘家中采访时,恰好碰见订报纸的工作人员,正好问他要不要续订下一年的《参考消息》?他思考了一下,有点犹豫:“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活到明年。如果我走了,是不是可以麻烦你们转寄给我弟弟马识途呢?”说完转身,就要给工作人员写弟弟的住址。兄弟情深,可见一斑!

  青年时期的马士弘英姿勃发,毕业于黄埔十一期,曾担任国民党军队少将副师长。以满腔热血抗击敌寇于正面战场,参与过上海“八一三”淞沪会战、保卫武汉大会战、宜昌战役等五大会战和无数次防守战斗,累历险情。1949年12月起义后,被任命为解放军第十八兵团联络处长。成都解放后,曾任成都市商会军事管制代表室代表助理、成都工商联筹委会秘书长、成都市工商局科长。无论顺逆,均能尽忠职守,努力服务,活得堂堂正正,无愧无悔。在个人生活中,他儿孙满堂,父慈子孝。以105岁高寿长眠,一生可算圆满。

  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政府给抗战老兵发纪念章。时年104岁的马士弘是其中之一。拿到纪念章后,马老打电话给我。因为此前采访时,马老让我写下联络的电话。由于担心他看不清,我特意写了很大很大的电话号码。在一张A4纸上。他小心翼翼放在抽屉里。接到马老的电话,我很快来到马老家中。马老说,他并不是想要被报道,“就是想告诉年轻人,让年轻人来看看。”年过百岁的马老,展示他的纪念章及相关证书,还让记者给他戴上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拍照留念,脸上自豪与欣慰,表现得像孩子一样快乐。

  采访抗战老兵,最大感受是,他们无论说什么,总是两句话三句话不离战友和兄弟,都是在回忆,回忆往事。我想,是战争,把他们的记忆穿透了。老兵抗战为民族独立、保家卫国作出的血的贡献,别被完全淡忘就好。多看看他们的回忆录,多聆听关于他们的故事,是对他们最好的怀念和敬意。老兵会慢慢凋零,但老兵精神不死。

  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杰延伸阅读

  《马氏兄弟歌》

  (节选)马家现有三兄弟,三人都是寿而康。齐上中央电视台,奇闻异事说端详。士弘一百零四岁,识途百岁祝寿觞。子超虽才九十三,还骑电马满街逛。自称定活一百岁,一门“三百”必有望……虽居斗室渡寒日,仍忠职守志未丧。识途参加“一二·九”,职业革命共产党。九死一生到解放,宵衣旰食建设忙。两个铁肩担道义,一支妙手著文章。穷达升沉何足论,无愧无悔自忠良。翠兰遗孤终寻回,蕙馨刚烈英名扬……最是媒体常称道,一家和睦情意长。生死相依无嫌隙,有福同享祸同当。追根索源何以故,民族传统家教良。礼义廉耻垂古训,忠孝仁爱从不忘。胆须大而心要细,志当圆而行必方。矢忠矢勇尽心力,为国为民求兴旺。中华民族五千载,文化源远流更长。百年耻辱终得雪,民富国强已在望。继往开来迎盛世,承先启后铸新邦。我家子孙齐努力,身体力行永勿忘。

  《先父行状颂》

  (节选)先父本名马和琼,外称玉之马县长。自幼苦寒却勤学,毕业忠州新学堂。只因家贫未留日,辛亥革命成梦想。先任督学后议员,众望所归县议长。川督识才为升擢,派往洪雅当县长。恩威并加有良策,软硬兼施清匪帮。省长得知调大邑,清匪反霸重任当。宽严有序缉凶顽,兵匪滋扰一扫光。忽报洪雅匪风炽,请回当初老县长。驾轻就熟施故技,诱杀匪首靖四方……事成请辞回故里,安度晚年乐未央。关心国事读书报,掩护地下共产党。正待迎接新时代,赶场落水丧长江。噩耗传来阖家惊,呼天抢地哭断肠……

  家风遗训

  据马识途女儿马万梅介绍,马识途给哥哥马士弘写挽联时,只是红了眼圈,并没有哭,但当95岁的弟弟马子超来到家里时,兄弟两人抱头痛哭。

  马士弘外孙张毅:爷爷从来没有口头上说很多,就是以身作则教育我们这些后辈。爷爷的价值观,家国理想、情怀,对后辈的影响都很大。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