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2-16 22:05 | 来源:羊城晚报 2018-12-16 A08版 | 查看:1991次
彭忠富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在中国土地上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我们付出3500多万人的巨大牺牲,完全就是世界列强实施绥靖政策的结果。这是典型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只是他们没有料到,最终他们会为自己的绥靖政策付出代价,最终战火也会扩散到他们的家园。这种情形,在欧洲尤其明显。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里,毫无正义和公理可言,有的只是利益和人性的丑恶。至于大国的责任和担当,则仅仅停留在人们的想象之中。
数十年来,世界各国反思二战特别是欧洲战场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可谓汗牛充栋。但从来没有一本著作,能像美国历史学家伊斯特万·迪克所著的《审问欧洲》(中信出版社)一样,帮助我们理解战时和战后的种种道德因果。一个政客,希特勒,加上一个民族,德国人,如何能够彻头彻尾地改变整个大陆的面貌,这一点至今成谜,但是,德国的力量其实比人们普遍认知中的要有限。拿犹太人为例,如果没有众多非德国籍欧洲人的热衷合作,纳粹分子不可能达成最终的清洗程度;同时,如果没有众多非德国籍欧洲人的反抗,那么多犹太人的存活也是无法想象的。
对于德国纳粹,“二战”时的欧洲不论是国家政府、地方机构,还是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人,都会在不同的时机下,选择被动顺从、主动合作或是奋起抵抗。战争中的强弱、胜败,以及法律和道德意义上的是非、对错,都不是那么一目了然。基于生存本能和利益权衡,大到国家、民族,小到家庭、个人,在战争过程中的行为和态度,都是变化多端,而没有最好的公理或正义可言。二战期间,大多数欧洲人都对犹太人、吉普赛人、宗派人士和同性恋邻居的命运冷漠视之,不仅如此,还有数百万欧洲人参与了抓捕,或者至少从那些受害人的消失和死亡中得益。人们不禁要问,战争摧毁了人性,还是人性引燃了战争?
《审问欧洲》不希望给你一个答案,只希望与你一起思考,一起审问欧洲。审问欧洲,审问的不只是某个人或某个国家,而是历史。作为二战的亲身经历者,以及欧洲史、二战史的研究专家,迪克对二战时期及战后的历史事件、人物在《审问欧洲》一书中做了详细的分析和入木三分的剖判。作者通过德国占领下的以及苏联、意大利和其他军事统治下的国家和人民的经历,考察了合作、抵抗与报复三个主题。他们面临着诸多道德和伦理困境,是与占领者合作呢,是在战争中保持中立以求幸存呢,还是冒着生命危险成为抵抗者呢?大多数人根据战争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选择了所有这三种情况。
历史向来是不完美的,即便如此,“历史”本身也许是众生寻求正义的最佳工具。但是,要发挥历史的这项技艺,就要准备好接受模糊不清和人类行为的不完美。这就意味着,我们要理解受害者、肇事者和夹在中间的人所面临的挑战,就需要我们尊重事实原本的样子。就这点而言,伊斯特万·迪克是大师级的工匠。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