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2-09 19:0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8年11月 | 查看:1512次
人物故事:
人物简介:
刘朴明,男,1968年8月出生,国网威海供电公司带电作业班班长。
事迹概述:
人体的安全电压是36伏,带电作业却要和上万伏高压电打交道,刘朴明在这个岗位上一待就是25年。他冲锋在前,兢兢业业,亲手完成带电作业5000余次,减少停电用户近35万户,多供电量3000万千瓦时,牵头成立了“朴明配电技术创新工作室”,累计获得国家专利66项,曾荣获国家电网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电力公司优秀班组长等荣誉称号。
奋斗在高压线上的25年
1993年,威海供电公司成立带电作业班,年仅25岁的刘朴明凭借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作业经验,被选为首任带电班班长,成为公司当年最年轻的班组长之一。如今,25年过去了,刘朴明又成了威海供电公司最年长的班组长之一。从最年轻到最年长的25年间,“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始终是刘朴明的工作宗旨。
刘朴明带领的带电作业班共8个人,负责威海市四个区1200余公里线路的带电作业工作。尽管在带电作业岗位上已经工作了25年,但刘朴明始终冲锋在前,兢兢业业,亲手完成带电作业5000余次,减少停电用户近35万户,多供电量3000万千瓦时,用严谨的作风和默默的奉献守护着“不停电”的承诺。
2017年8月24日,正值酷夏,暑气难耐。刘朴明接到一条线路存在风险的警报,立刻带领作业小组赶赴现场。然而到达现场后,才发现作业条件与原勘查情况不符,绝缘斗臂车车无法停靠,常规的带电作业方案无法实施。当时正是用电高峰,如果不能及时更换发热的线夹,造成的大面积停电会给周围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刘朴明当机立断:“实施绝缘平台作业。”
相比其他作业方法,绝缘平台作业是一种极其考验技能水平的作业方式。绝缘平台仅30公分宽,保护措施单一,作业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在高达35℃的室外高温下,穿上重达9斤的防护服,即使站着不动,也是一项残酷的考验,遑论爬上高空带电作业。作业小组不乏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但考虑到作业过程的复杂性,对经验技术要求较高,刘朴明决定亲自上。
灼热的阳光下,把身体塞进密不透风的、厚重的绝缘衣里,瞬间便汗如雨下。作业间隙,刘朴明会稍稍解一解绝缘衣的第一粒扣子,只是几十秒的短暂休息之后,他又马上整理好绝缘衣,戴上绝缘手套投入工作。
带电作业有相当大的危险性,容不得一点马虎,在多年的一线工作中,刘朴明一直秉持细、精、严的工作作风。细心的遮蔽、熟练的操作,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刘朴明依旧在有条不紊地按作业流程进行操作。从安装绝缘平台,到线夹顺利更换完毕,足足用了两个半小时,当电路恢复正常的一瞬间,平台下传来阵阵掌声。
看着脱下绝缘服后全身湿透、几近虚脱的刘朴明,班里的实习生小董问:“班长,这项作业停电施工可能只需要二十分钟,而带电作业却需要两个多小时,这样值得吗?”刘朴明看着眼前的年轻人,认真地说:“这条线路带了几百个用户,一旦停电,这么热的天里,空调、风扇都吹不了,老人、孩子哪受得了?工厂损失又有多大?带电作业辛苦的是我们几个人,保障正常用电,受益的是成百上千人,你说值不值?”
过去,也有无数人问过刘朴明,一直工作在这么危险、这么辛苦的岗位上“值不值”,他用行动给出了坚定的答案。
电杆上的“草根发明家”
为了提高带电作业技术,刘朴明牵头成立“朴明配电技术创新工作室”,一有时间便钻进工作室,研究起作业流程的优化、作业项目的拓展以及作业工器具的改进等,常常是通宵达旦,废寝忘食。
2016年2月,刘朴明在一次安全隐患梳理时发现,一套专用试验平台能够极大降低绝缘防护用具的安全隐患。说干就干,刘朴明带领攻坚小组分头储备理论知识,工区图书角的书籍不知道被他们翻了多少遍。从电极形状设计到引线布置,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细心总结、克服障碍,他们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就成功研制了8套试验平台,成功解决了绝缘工具安全难题。
2012年威海区域首次开展带电加装分界开关三类作业,2014年完成山东省内首次带电更换电缆作业,2016年实施绝缘平台作业……刘朴明带领带电作业队伍稳扎稳打,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累计完成发明创造66项,其中《钳型带电作业卡具的研制》获得全国电力职工技术成果三等奖,高压带电断、接引线装置获“山东省电力职工技术成果一等奖”。
如今,刚过50岁的刘朴明已经两鬓斑白,除了在急难险重的作业任务中冲锋在前,带队伍、育新人,也成为他的主要工作。“技术不过关,你敢上高压线作业?除非你不要命了!技术咋过关,汗水泡出来的!”在带电作业班,常常听到刘朴明这样告诫自己的徒弟。班组里来的新人,必须通过他的魔鬼式训练才有资格去现场学习,从登杆、脚扣的调整、绝缘包裹的规范、剥除绝缘皮的技巧……就算再忙,刘朴明也会亲自练兵,将他二十多年的经验倾囊相授。在他的影响和训练下,带电班一批批新生力量迅速成长。
25年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刘朴明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守护着千家万户的一片光明,为此他深感“值得”。
来源:山东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