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2-08 15:38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8年11月 | 查看:2417次
人物故事:
史建章,1946年5月生,建始县官店镇金家湾村的一名有着50年党龄的普通党员,也是一名失明四十二载的伤残退伍军人。
他是一盏灯火,照亮周边,却照不见自己;他是一块明镜,光可鉴人,却看不见自己。古稀老人,双目失明,不忘为民初心,牢记宗旨使命,坚守信仰高地,永葆军人和党员本色。为民办事,他捐钱捐物修水修路,方才心里踏实。紧跟党走,他积极参加组织生活,处处模范带头。助人为乐,他热衷公益事业,谱写光辉人生。史建章先后获得“恩施楷模”、建始“十大好人”、官店“最美家庭”等荣誉。大山之子史建章,用大爱点亮人生。
不忘初心,不辞辛劳馈乡邻
1964年,史建章凭借过硬的身体和政治条件光荣入伍,成为一名在西北大漠服役的工程兵。在部队,他几乎放弃了所有休息时间倾力工作,很快便升为副班长。
18岁入伍,从普通士兵成长为连队指导员,立过功,入了党。但1976年7月,史建章却不得不脱下穿了12年的军装。因为,他的双眼,因执行任务负伤而失明,他再也看不到他深爱的军营。
这一年,他30岁。
考虑到双目失明生活不便,部队安排他进疗养院,或者回县城安排工作。
可他的选择出乎大家的意料:“我想回农村老家。”
“你是有功劳的人,部队养老也是应当的。”
“你家在大山里吧,进城才好哩。”
战友们你一言我一语,既不解,也是劝。
“党和部队培养了我,说什么也不能给党和部队再添麻烦。”他坚持自己的选择。
从部队回到家乡鱼精坝村6组的那天,乡亲们早早等候在村头,锣鼓喧天地迎接他们心目中的军旅英雄,这一幕至今让史建章老人心存感激。
“我回来给你们添麻烦了!”史建章对乡亲们说到。
刚回到家乡时,乡亲们怕他寂寞,下雨天或晚上总是常常来到家里,陪他聊天、拉家常,打发时光。乡亲们哪个家里做了好吃的,或是杀了年猪,总是要派人来接他去吃“转转饭”,崎岖的山路总见着老人或小孩牵着他的手,一步一步前行。
乡亲们清楚史建章家里人口多又缺劳力,烧柴成问题,轮流主动帮他家上山打柴,有时将自家的干柴一捆捆地背到他家里。史建章老人清楚记得,1989年龚德驰结婚后,家里备的干柴没用完,自己和新婚妻子,从四五里外的山里冒着大雪一捆捆将柴背到他家里来。
纯朴的乡里乡亲,感人的一幕幕,历历在目。
“是乡亲们帮助我,给了我莫大的生活勇气!”“乡亲们帮助我的,总比我帮助他们的多!”史建章老人说话的语气略显激动。
刚回村不久,史建章常这样问自己“乡亲们帮了我这么多,我总得为乡亲们做点什么吧?”
双目失明的人,连走路、吃饭都要人照顾。可他偏闲不住,拄着杖、用手摸,找事做。
山里人种苞谷、烟叶,秋收时,他主动找上门,帮着撕苞谷壳、搓烟绳、打背篓系,从来不收钱。
打背篓系是个细活,他看不见,只能用手摸,锋利的竹刀、篾片在他手上划出一道道口子,一到冬天,满手口子撕得生疼。
“看都看不到,做这些图个么子?”妻子心疼他,直“埋怨”,“帮大伙儿织条背篓系,我心里踏实。”这条背篓系,一织就是四十年。?
帮乡亲们推石磨是史建章练就的又一绝活。那个年代,没有电(直到上世纪90年代,那穷旮旯的乡亲才知道电灯的样子),都是用石磨粉碎谷物。推磨真是一个适合他的活儿,要力气,动作单一。驾轻就熟后,他竟要求左右邻居都把玉米等谷物送来,他帮忙磨。邻居们哪敢劳烦这个盲人英雄呢?最终却也没有拗过他。
“一定要为乡亲们做出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史建章寻思琢磨着。
刚责任田分下户时,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靠种烟。烟叶在当地被称为“黄金叶”。烟叶成熟需要烟绳吊起晾干,那时都用山上的棕树叶来搓烟绳。由于搓烟绳费时又费劳力,烟绳多少取决种烟多少。
自己“闲”着反正没事做,正好可以帮上乡里乡亲大忙。史建章拿定主义,苦练技术,很快就掌握了搓烟绳的窍门。
“你们多种烟,烟绳包在我身上!”回忆起当年史建章帮搓烟绳的事,村民龚德林、龚德驰两兄弟至今记忆犹新。
他们的父亲1984年病逝,一贫如洗的家里更是雪上加霜。第二年春,史建章主动找上门。当年在他的鼓励下,兄弟俩种烟3亩,卖了1000多元钱。后来,史建章帮他们搓烟绳越搓越多,兄弟俩种烟越种越多,短短两三年时间摆脱贫困,都娶上媳妇,成了家。
在以后长达15年时间里,史建章成了大忙人,常年奔波在家周边的50多户乡亲家里,搓完了东家的烟绳又赶西家,搓完了这个村民小组又赶往下一个村民小组,每年搓4米一根的烟绳不下7000条,总计超过10万条。
史建章搓得手上长满厚茧,烟绳越搓越多,越搓越长,乡亲们种烟越种越多,家家户户靠种烟相继摆脱贫困,“搓”出一条乡亲脱贫路。
“一想起史老当初上心为我们搓烟绳,如今我们再不努力多种烟多种药材搞发家致富,那还像话啊!”乡亲们异口同声评价说。
牢记使命,掏家底修出两条致富路
“两面山,一道沟,猴子过身跶下坎。”鱼精坝村5组、6组山险地远,村民出行的山路穿崖过涧,因此传下了这条路上摔死猴子的谚语。
“不通公路,猪都卖不到价。”村里人对公路的渴望,就如久旱渴雨。
但修路最大的阻碍不是山,是钱。群众会开了几次,村民你凑点他凑点,可还差得远。
考虑到乡里乡亲没什么好的收入来源,有心无力,“差的钱我来想办法,就是砸锅卖铁、拆屋卖瓦,也要把路修通。”史建章在会上起了誓。
在老伴陈秀珍的支持下,他把家里的积蓄全拿出来,又找战友借些,凑齐了三材资金。
公路动工了,史建章目不视物不能动手施工,但他每天都要到工地上去转一转,听大伙儿抬石头时喊的号子,听挖锄、钢钎在石头上崩出清脆的声音,鼓励大伙儿加劲干。
从1999年到2003年,5组至6组的公路修了四年,出行方便了,农产、山货可以直接用车拉到集镇变成钱,日子一天好过一天。4年里,他一共在公路上投入4千多元,而当时他和爱人的工资加起来还不足1千元。
2003年11月,他的大儿子陈兴勇搬到了金家湾村一组一个叫下湾槽的地方,住在这里的十户人家、50多口人同样受苦于不通公路。
听到这个情况,史建章把下湾槽人喊到一起开会,会上史建章说:“只要你们有决心出力,我出三材物资,咱们一起来把路修通。”
说干就干,在史建章的努力下,经过4个多月的施工,这段通组路通车了。为了这段路,史建章又投入资金1万多元。
公路艰难修通,大家提议把这条山间公路叫“建章路”,他严词拒绝了。
“我拿出来的钱都是国家发给我的,这条路姓‘共’;这条路也是大家的劳动成果,又姓‘公’,叫‘公共路’才对。如果叫‘建章路’,我是眼瞎了心也瞎了!”
大家走在这条宽敞的公路上,都念叨着:没有史建章,就没有这条路。
永葆本色,老党员再获“军功章”
2016年,史建章从鱼精坝村搬到金家湾村,组织关系也随着转到金家湾村党支部。党支部考虑他行走不便,特许他可以请假不参加组织生活。可史建章坚持要参加组织生活,在支部主题党日上,他双眼噙泪说道:“一个共产党员不过组织生活,就好比没有了家。”
从那以后,每一次组织生活、党员活动,他从不缺席。
他不是村支两委成员,却主动调解村民矛盾纠纷,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说直话、讲公道话,村里人都服气。
他为村里解决饮水难,积极向县有关部门争取资金,并自掏腰包700多元购置水管、接头材料等。
他拿出慰问金,请支部帮他慰问村里的四个贫困党员。村支书劝他:“您是伤残军人、退休干部,也是组织关怀和慰问的对象。”他答道:“比我困难的党员群众还有很多,应该先考虑他们。”
他还主动加入村里的乡风文明理事会,为村内的乡风文明建设出点子、想法子。在乡风文明典型评选活动中,他被群众一致推选为金家湾村的“官店好人”。在群众会上,他动情地说道:“在部队我得过军功章,回到地方我受到过政府表彰,这好人的称呼,是我的又一次军功章,因为这是大伙儿对我这个老党员的认可。”
2017年,史建章被县里评为“建始好人”,回村后他将1万元慰问金设为“公益基金”,用于村里修路、饮水等。2018年初,村里评选“十星级”文明户,史建章给12个“十星级”文明户分别奖励200元。
史建章不忘为民初心,牢记宗旨使命,坚守信仰高地,永葆军人和党员本色,热衷公益事业,先后获得恩施楷模、建始好人、官店好人等荣誉。
他是一盏灯火,照亮周边,却照不见自己。他是一块明镜,光可鉴人,却看不见自己。大山之子史建章,用大爱点亮人生。
来源:湖北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