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0-11 21:21 | 来源:参考消息网 2018-10-09 17:10:37 | 查看:4670次
据参考消息10月9日报道,哈佛大学知名教授、“修昔底德陷阱”概念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认为,随着贸易战继续发酵,美国会有更多普通民众感受到失业、物价上升等问题带来的痛感,而美国政府则会选择将矛盾输出,让中国“背锅”。在艾利森看来,美国人非常善于 “妖魔化敌人”。
在贸易战愈演愈烈、中美关系充满变数之际,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美国哈佛大学知名教授、“修昔底德陷阱”概念的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他表示,两国当下间虽“噪音”萦耳,但仍应理性应对,维持“有约束”的竞争关系,避免局面滑向失控。
艾利森现年78岁,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首任院长,曾在克林顿政府出任助理国防部长。他曾在去年出版的《注定一战:中美能否走出“修昔底德陷阱”?》 一书中深度剖析“修昔底德陷阱”理论,他在书中详述过去500年间发生在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间的权力更迭,列举的16个案例中共有12个引发战争,仅4次幸免。不过,对于未来中美是否能避免一战,艾利森态度谨慎,并未在书中作出预判。
格雷厄姆·艾利森 图自youtube“哈佛大学贝尔弗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账号
美没有能力真正遏制中国
不断加码的关税争端、日益严苛的外国投资审查、在台湾与南海等问题上“小动作”不断……自特朗普上任后,美国在对华关系中表现出的“敌意”日益直白,背后动因则被解读为对中国的防范、对抗乃至遏制心态升级。
这是否意味着中美关系已然入“修昔底德陷阱”?这一概念的提出人艾利森并不这么看。
艾利森表示,中国领导人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到 “修昔底德陷阱”的存在,并显示出乐于从历史案例里汲取经验教训,避免悲剧重演的意愿。这对于管控中美分歧、避免关系失控十分重要。他很欣赏中国领导人的做法。
但艾利森也提出,特朗普治下这届美国政府的“特殊性”会令中美间开展有效对话“难上加难”。他说,特朗普本人不可预测性强、政策朝令夕改,中国应对起来或许会感到“想谈都摸不出门道”。这一点实应引起双方注意。毕竟,很多时候矛盾的激化都是从双方误判而起。
采访中,记者提出,如果因循“修昔底德陷阱”概念,守成大国会充分利用现有的游戏规则限制新兴大国发展,而特朗普治下的美国似乎在反其道而行之。对此,艾利森表示赞同。他承认,美国当下采取“收缩”政策,从诸多国际组织中退出,反倒使中国成为众人依赖的对象,成为二战后由美国一手创建的国际体系的支撑者。
对此,艾利森的解释是,本届美国政府的“特殊”行为,主要是特朗普将“逢奥巴马必反”的原则贯彻得十分彻底,“尽管每届新总统上台都会试图抹去上一任的‘政绩’,但特朗普在这一点上几乎做到了极致”。
艾利森说,当特朗普宣布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巴黎协定》等国际组织与协约后,世界把目光与期待转向了中国。他认为,中国最初或许并不想即时成为世界的领跑者,但当前国际局势的变化令中国加快了向国际舞台中心靠近的步伐,并以更加“积极进取”的态度展现自我。
艾利森说,他赞赏中国领导人提出的“新型大国关系”理念,现在中国要做的是为这个理念填充更加翔实的内容。他认为,中国需要考虑如何在不改变核心诉求的同时,调整行为模式以适应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
对于舆论中关于美国遏制中国的说法,艾利森斥之为“噪音”。在他看来,不论是在经济发展或是南海等军事问题上,美国实际上已没有能力真正做到遏制中国。
美国善于“妖魔化敌人”
谈及当下的中美关系,火药味渐浓的贸易战是绕不开的话题。艾利森认为,特朗普一系列行动的实质是要使中美贸易关系“重新洗牌”。他说,眼下的冲突不会阻止中国发展的步伐,但从长远考量,中方仍应尽早寻求和美国达成协议、解决争端。
艾利森说,当前特朗普政府在贸易问题上向中国发难,除对华具体产业政策等不满外,更多反映出美国对于中国崛起的一种沮丧、焦虑与担忧的情绪。他说,美国就好像在沉睡15年之后突然发现,“糟糕,中国已经如此强大”。
“其实中国从未隐瞒自身发展,但美国因长期纠缠于中东问题而相对忽略了中国。”艾利森分析道。
艾利森同时提醒说,如果不能有效弥补分歧、尽早结束贸易战,将可能引发中美深层次危机。首先,中国的形象有可能在美国被“妖魔化”。艾利森说,随着贸易战继续发酵,美国会有更多普通民众感受到失业、物价上升等问题带来的痛感,而美国政府则会选择将矛盾输出,让中国“背锅”。在艾利森看来,美国人非常善于 “妖魔化敌人”。
其次,艾利森也担心,如果中美经贸摩擦处理不慎或迁延过久,则有可能令事态滑向失控的一面。采访中,艾利森重提他在《注定一战》里使用的美日战争案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日间从关税摩擦,逐步发展为美对日经济制裁、石油禁运,令日本感到核心战略物资受控、“生命线”不稳已到“别无选择”的地步,从而决定空袭珍珠港,直接导致美国宣布参战。当然,美日战争的深层次原因十分复杂,但艾利森意在指明,将双方卷入战争的导火索即是贸易问题。
或长期处于“不舒服”状态
艾利森说,过去近30年里,从克林顿政府到奥巴马政府所奉行的均为对华“接触/围堵”政策,即在外交与经贸上接触交往、增加合作,在军事层面上联合盟友限制围堵;而如今,在特朗普时期已经全面转向“对抗/竞争”关系。对于这一转变,艾利森的解释是,美国人正在经历“觉醒”一刻。“从这一刻起,美国会不停追问,中国的崛起是如何发生、又是谁让它发生的”。
艾利森说,纵观历史,你会发现美国作为守成大国在心态上的转变十分正常。只要中国继续变得更大、更强、更成功,就是对美国的“刺激”,是美国不可能接受的。他说:“现往大家拿到的牌已然如此,就看怎么打。”
对此,艾利森建议,中国应认清形势、积极理性应对。他认为,中国需要在心理上做好准备,美方不会在此轮贸易战后就偃旗息鼓。他说,从“修昔底德陷阱”的观点来看,当守成大国已经对崛起大国心存芥蒂、怀有恐惧,那么容易陷入夸大、误解及错判现实的思维定式。当这种情况出现后,守成大国会难以判断“何时应该收手”。他说,正因如此,中国要做好未来中美关系(哪怕在特朗普下台后)将持续处于这种“不舒服”状态中的准备。
艾利森表示,中美间的竞争态势不会改变,但需要的是“有约束”的竞争。确保竞争在有底线可循、双方能有效交流的情况下进行。
“中国或许会有一种挫败感,因为不管中国做什么,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似乎都不会改变。”艾利森说。他建议,中国仍应思索如何继续自己的发展壮大之路,同时也不惧承担与其经济体量、世界影响力相适应的责任。
记者 刘晨、胡友松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锐参考·对话 | 格雷厄姆·艾利森:美国无力真正遏制中国》)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