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愚公“苏和:愿祖国北疆的生态屏障更牢固(组图)

发布时间:2018-10-04 10:39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8-08-30 | 查看:1638次

7.jpg

苏和,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原政协主席。2004年从领导岗位退休后,他回到家乡额济纳旗沙化最严重的黑城地区,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植树造林,为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大漠胡杨”“沙漠愚公”。2014年,他被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40年栉风沐雨,40年奋进求索,在中国改革开放这段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中,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份子,经历了人民生活、生态建设的巨大变迁。我叫苏和,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土尔扈特蒙古族人。我出生在额济纳胡杨林里,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并长期在这里工作生活,曾担任嘎查生产队长、苏木副书记、旗长、旗委书记,和额济纳这片土地、这里的人民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感情。  

2014年,苏和在“时代楷模”发布现场。图片由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党委宣传部提供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出任旗委副书记。报到的那天,风沙吞没了旗委大院的围墙,形成了一道道沙梁,整个达来呼布镇都快被沙子掩埋了。我痛心不已。风沙天气频繁光顾,“风起西伯利亚,沙起额济纳”成了这里的新标签。我在心里发了重誓:和风沙决战到底,让额济纳重现水草丰美的景致!额济纳旗生态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0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同志亲自批示,做出了黑河向下游分水的重大决策,挽救了额济纳绿洲。 

  2000年,我在北京开会时见到了日本治沙绿化协会会长远山正雄。远山正雄是一名热衷沙漠治理的日本友人,当时他和他的父亲已经在鄂尔多斯库布齐沙漠中种树多年。我向远山正雄介绍了额济纳旗沙化最严重的黑城的历史,以及风沙对黑城的威胁,希望他能到黑城种树。远山听完后,当即表示要为治理黑城沙害做点事。2001年春天,远山带着一批日本友人到黑城脚下的沙漠里种下了1000棵梭梭苗,第二年又种下3000棵。但因风沙太大,缺乏管护,补水困难,树苗难以成活。一个日本小伙子流着泪对我说:“这里风沙太大了,我们实在干不下去了,只好走了。”我听了之后很痛心,我知道,要想种活这些梭梭苗,就得有人在这里住下来照看梭梭。 

  2004年,我拒绝了企业的高薪聘请和城里的舒适生活,向自治区党委申请提前两年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来到黑城植树,想为家乡生态建设出一把力。而我到黑城植树,除了想保护黑城之外,还有一个埋藏心底多年的夙愿——就是向大自然“还债”。 

苏和和老伴德力格去植树。图片由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党委宣传部提供 

苏和忙着指挥青年志愿者们给梭梭浇水。图片由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党委宣传部提供 

  2004年下半年,自治区党委批准了我的申请。我说服了老伴德力格和儿女,带着十几个民工来到了黑城脚下。当时这里荒无人烟,没有树,没有路,没有电,没有房,条件异常艰苦。黑城又是额济纳的两大风口之一,一年四季刮风。我花了3万多元,盖起了一排小平房。同时,在黑城北面的沙漠里拉起了一道16公里长的围栏,围封新栽下的梭梭与残存的天然梭梭,以防动物啃食。

  为降低种树成本,提高成活率,2005年,我开发梭梭苗圃,当年培育梭梭苗6万余株,不但解决了黑城种树的需要,还送了一部分给周围的牧民。黑城周边环境艰苦,气候恶劣,春天风大、夏天炎热。夏天沙漠里最高气温有40多度,地表温度能达到70多度,中午天像下了火一样,热得人都出不了门。但树苗不能不浇水,为了能多干点儿活,我每天早晨四五点钟起床,趁天气稍凉一点时,给梭梭浇水,检查网围栏,赶骆驼,灭老鼠,一趟下来要走十几里的路。出门时背的5斤的水壶,等回来时,已经喝得一干二净。

  最初的两年,由于缺乏经验,梭梭成活率很低,长势不好,我一度很灰心。亲戚朋友和同志们看我年纪大了,也劝我回去。我有过动摇,但看着被烈日晒得发干的梭梭苗,我又打消了念头。梭梭苗需要补水,我走了,梭梭就活不了了,它们需要我。这几年,花费精力,投入心血,又得到了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我走了怎么向他们交代?我就告诫自己,不能半途而废,不管多苦多难,也一定要坚持下去。我的亲属们来这里“义务劳动”成为常态,十几个人,挖坑的、栽树的、做饭的,最小的10岁,一个人提不动水,就跟稍大点儿的孩子一起抬。 


在沙窝子里种树实属难事,苏和只能用货车装水给梭梭林浇水。图片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苏和的子女经常来到父亲的梭梭林里干活,减轻父亲的负担。图片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慢慢地,梭梭林面积越来越大,一眼井不够用。为解决水源问题,2012年,我请来机井队退休的龚殿成师傅。龚师傅也60多岁了,我们笑称自己组成了“老年打井队”,我开车拉水,龚师傅照看打井机,德力格打下手。第一眼井很快成功出水,接着打第二眼、第三眼……我们克服困难,打了7眼20米深的井锁管井,配备水泵,提高了灌溉效率。

  如今,在2.3万亩的围栏里,我已经栽种了9万多株、3500亩梭梭,梭梭成活率提高到了80%。梭梭长势喜人,树种活了,儿女们不反对了,老伴也舍不得离开了。 

  这些年,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植树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2006年,我在居住点安装了风力发电机,晚上不再点蜡烛,夏天可以用风扇;2009年,路通了,到黑城不用再走沙漠过冰滩;2012年,阿拉善盟委给我配置了风光互补发电机组……慢慢地,路电水等各类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我们的房前屋后栽下的一百多棵胡杨和沙枣树,已长到了一人多高。早年栽的梭梭,有的长到了两三米高,已经能够阻挡风沙了。黑城风沙明显减小,淤积在黑城上的沙子高度降低了两三米。 

  至今我在黑城种树已经14年,黑城也成了我的第二个家。不过,虽然种了很多梭梭,但却难有经济效益。而黑城植树基地要想长期发展,必须要走沙产业的路子,实现收益,才能形成一个治沙的良性循环。我已是古稀老人,我就想在我还能走得动的时候,再多种一些梭梭苗,把梭梭林的规模发展到5000亩,把黑城的沙害彻底防治住,把这片林子留给后人。 

苏和在内蒙古阿拉善沙漠中的库房里启动发电机给梭梭浇水。图片由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党委宣传部提供 

苏和在植树。图片由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党委宣传部提供 

  现如今,神舟药业、金涛实业等一批企业和嘎布亚图、图布巴图、郭希瑞等一批退休老干部都投入到了额济纳的生态建设中。十几年间,额济纳旗累计完成营造林生产作业86.98万亩,封山(沙)育林180.76万亩,森林植被恢复人工造林4.4万亩,全民义务植树95万株,形成了一条南北长8公里、东西宽7.4公里,面积3.9万亩的防风林带,植物种类也由原来的4种增加到现在的46种。原本裸露的戈壁滩披上了绿装,形成了乔灌草三层立体结构群落,增加了生物多样性,改变了植被稀疏、风沙弥漫的荒凉景象。 

  4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有了很大好转,但仍旧处在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状态,额济纳生态建设的路还很长。我深知,个人的力量十分有限,也很微薄,只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同投入到额济纳生态建设之中,生态环境才会发生根本性的好转,祖国北疆的生态安全屏障才会更加牢固。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