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0-03 22:41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8-09-19 | 查看:946次
朱国萍,女,1957年出生,原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虹储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她扎根虹储小区28年,既管社区大事,又管家长里短、鸡毛蒜皮,把一个老旧小区打造成了“明星小区”,被人们称为“小巷总理”。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作为改革开放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受益者,回首在基层工作的28年,往事历历在目。
我是赶上好时代的幸运儿
1990年10月,我踏上了居委会的工作岗位。那个时候,社区工作还没被公众看好。人们随口一句“嗷呦,做居委会工作啊,婆婆妈妈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不少人对社区工作的评价。在有些人看来,我一个三十出头的女同志去做“白天搞搞卫生、夜里摇摇铃”的工作,即使有出息也不会大。确实,当时我看到同学中有进大学深造的,有做企业的,我很羡慕。然而,我知道,羡慕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路还要靠自己走。不是有句话叫“行行出状元”吗?那我就服从组织安排,争取做一个社区工作的“状元”。
朱国萍(左一)和同事们一起到社区老人家中,为老人过生日。图片由朱国萍提供
十分幸运的是,我当居委会主任,正好赶上了党和国家重视社区工作、加强基层社区建设的好时代。那个时候,社区干部队伍严重青黄不接,大都是退休的老同志在做。我三十刚出头加入其中,自然受到了格外的关心和重视。机遇虽然重要,但是,不实打实地干,机遇就等于零。当年,我也不懂什么“规划人生”,但我谨记父亲生前的教诲:“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从“再就业”入手抓出文明小区
虹储小区创建于1994年,是长宁区第二个区级文明小区。当时,正是“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的社会转型期。虹储小区1000多户人家,涉及下岗待业的家庭将近四分之一。再就业是社区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
有一次,我在家访中发现一户陷入窘境的人家,男主人是某针织厂“半下岗”工人。不巧的是,妻子也下岗,夫妻俩没有分文收入,还要供养一个读书的孩子,日子怎么过下去?他流着眼泪对我说:“朱书记,侬晚来一步就见不着我了,我们一家准备开煤气自杀了!”我的心像被锥子刺了一下,连声道:“侬不要瞎想八想!居委会一定会帮侬解决困难的。”
朱国萍把社区居民视为自己的亲人,哪家有困难,哪家需要帮助,她全记于心中,倾情相助。图片来源:上海文明网
返回居委会,我立即召开会议,我问大家,不解决居民饭碗问题,谁还有心思创建市级文明小区?大家很快就统一了思想。不久,我就在居民大会上宣布:不挑不拣,一个礼拜上岗。挑挑拣拣的,两个礼拜上岗。谈何容易啊!实际上,我是给自己套上了紧箍咒。那些日子,我们简直没有白天黑夜之分,经常晚上去敲一些单位领导的家门,反复陈述下岗居民的困境。就这样,我和班子成员共同努力,先后解决了286人次的再就业。
重新上岗后的居民,愁容换笑颜。听说要创建文明小区,他们积极响应,“朱书记你指向哪里,我们就冲向哪里!”没有创建经费,我发动在职党员,每人掏80元认养一棵果树。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硬是把小区装点成了“花园”。从1997年起,虹储进入了市级文明小区的行列,保持至今,已21年。
“感恩石”见证真心换民心
2006年7月,我们小区入口处绿化地带竖起了一块感恩石。提起这块感恩石,还要从2005年9月,我们第二批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说起。在听取群众意见环节中,居民反映最强烈的是“三水”问题:上排水管道锈蚀严重,供水不畅,水质变味;下排水管道老化堵塞,经常污水泛滥;空调滴水无管道,滴水就像天女散花。这些问题导致居民有怨气,邻里纠纷不断。居民老张伯伯说:“你们坐在这里开会,让党员受教育我看到了。但让群众得实惠在哪里?我看不到!”老人家的一句话,让我脸红心跳。
小区的“感恩石”,见证着朱国萍带领的虹储党总支为民办好事、办实事,以真心换民心。图片由朱国萍提供
朱国萍和年轻人交流工作心得。图片由朱国萍提供
当时,虹储小区房龄已有26年,上下水管道都已“超期服役”,又是售后公房,维修基金不足,而且还是两家物业公司管理,很难协调。我在班子会上率先表态: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整改就从解决居民的“三水”问题入手。我一边向街道反映实际情况,一边发动群众征询意见,一边找各部门协商寻求帮助。2006年2月,小区道路“开膛破肚”进入施工。期间,我得到一个信息,上海将在世博会前更换全市老旧煤气管道。我想,工程刚开始,要不了三年,小区岂不是又要“开膛破肚”了?想到此,我当即找煤气公司领导商量,能不能趁着正在开挖施工,把燃气管道一并更换。对方一开始认为不行,理由是:“今年没有预算,你们不能搞特殊。”我一听就不愿意了。这怎么叫特殊呢?明明是好事,不仅煤气公司可以节省费用,小区也避免了第二次“开膛破肚”,何乐而不为呢?经过再三沟通,也许是被我锲而不舍的态度感动,煤气公司派出施工队,和水务公司同步施工。于是,“三水”改造变成了“三水一气”工程。
四个月的施工期,我天天在工地上转。发现临时步行跳板没搭好,我就带领志愿者自己动手铺设。发现野蛮施工,我就好言规劝。我尽一切可能,把施工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当年“七一”前夕,工程终于竣工,而我却因过度奔波劳累引起牙龈萎缩,掉了4颗牙。居民们用上了清洁的水,换上了安全的煤气管,家家户户欢欣不已。他们自发集资,并由小区离休干部书写和雕刻了一块“感恩石”,竖立在小区入口的绿化带里,感谢虹储党总支为民办好事、办实事。每每见到这块“感恩石”我的心里都是暖暖的。
“一呼百应”缘自赤诚相待
有人说,“朱国萍在虹储小区是个一呼百应的人物。”这句评价倒不算夸张。我认为,这主要是我们党总支和居委会坚持以真心换民心,以党性换人心,坚持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结果,也是注重与居民感情联络的结果。中国社会是熟人社会,熟人社会是讲情面的,情面靠什么维系?靠你来我往的情感联络。有一位年轻居委干部向我讨教当好居委书记的诀窍,我就告诉他,当一个社区书记,光靠讲政策讲大道理是不够的,会让居民见了你躲得远远的。只有经常深入下去,到大家中去,一起拉家长话里短,在共同的喜怒哀乐之中,居民才会把你当作知心朋友。
201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我汇报了一些社会治理创新的小故事,总书记夸我说:“故事讲得好、很生动,大家都爱听故事。”其实,我讲的都是居民的故事,都是大白话。
2015年7月,根据组织上的建议,我成立了长宁萍聚工作室,由我担任理事长。2018年5月,我从小区总支书记岗位上退下来,专事社区居民自治指导、社区文明创建督导、培养年轻社区工作者等公益事务。我将以我的至诚至信,做好公益,发挥余热再作奉献。
朱国萍讲起熟稔的基层社区,“呱啦松脆”,很接地气。图片由朱国萍提供
28年是人生最好的时光,我把这最好的年华献给了社区工作。党和人民也给了我不少荣誉。特别是参加全国人代会,我连续十一年是大会主席团成员,出镜率很高,所以我也成了“名人”。但我没有发昏发飘,我内心始终把自己放在一个基层代表的位置上。谷穗为什么一直躬下腰身,这是对养育它的土地深深感恩;雨伞为什么被人们高举过头,因为雨伞能为人们遮风挡雨;人大代表为什么会赢得群众信任和尊重,因为代表心系人民,将为群众的权益鼓与呼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人民代表就要代表人民,否则就对不起人民。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就要为老百姓说真话、办实事。
这些年,我天天忙得热火朝天。听取各方面人士特别是来自基层老百姓的呼声,我形成了一些意见、建议和议案,其中数十件议案、建议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重视和采纳。我为人民尽了一点义务,也十分荣幸地受到了总书记的亲切接见。我这个最基层的小书记也能与总书记零距离交谈,心中除了无限温暖更感到是一种责任。我也希望能有更多优秀的“小巷总理”涌现,更多的基层代表能走上更大的履职平台。(朱国萍口述 魏筝整理)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