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恒清:从不放弃一名差生 她把“科技”亮成学校品牌(图)

发布时间:2018-09-28 22:21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8年9月 | 查看:1371次

人物故事:

  沿着鸡冠石镇中窑街蜿蜒而上,不远门口硕大的石头上刻写着“中窑小学”四个大字,中窑小学作为南岸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之一,90%的学生是农民工子女,现有在校学生128名。

  1990年,刚刚大学毕业分配到中窑小学任教的王恒清一来到学校就傻眼了,破烂不堪的教学楼、泥泞的操场、脏臭的旱厕……眼前的一切让她措手不及,看到别的同学分配到好学校,她心里多少还是有些落差。农民工务工忙,家庭教育意识相对较弱,家长、老师互动沟通难,这也无疑加大了教师教育教学的难度。王恒清说,她也曾想过教两年就离开这里,但后来觉得正因为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薄弱,所以更需要老师有耐心、有责任心搞好教育,最终选择留了下来,“我觉得这里更需要我”,这一留就是28年,成为学校年纪最大的教师。

  2001年,王恒清担任中窑小学校长。一上任,她就着手学校环境改造,操场硬化了,漏雨的教室也得到了整治,校外那一段坑坑洼洼的道路也硬化了。在中窑小学里,有多个子女的进城务工人员家庭不在少数,其家庭收入有限,日子过得很拮据。考虑到学生家庭贫困、衣物少、学习用品旧。每到儿童节、春节,王恒清都会想方设法为孩子们争取送上一份“六一”礼物、新年大礼包、文具等。王恒清说,“不能让我的孩子比城里的学生差。”

  “中窑小学的教育让我很放心!我们工作忙,六年来没怎么陪过孩子,对他的学习更没有帮上什么忙。但我的孩子就已经长成了懂事的小伙儿,这都多亏了王校长的关心和学校老师的悉心教育啊!”六年级毕业生柯智耀的妈妈这样说道。像这样“一瞬间”成长起来的孩子在中窑小学不在少数,他们的父母或是没在身边,或是忙于生计,他们在校长、老师和同学的陪伴下,学习生活的很快乐。这也许就是王恒清所追求“幸福教育”的真谛吧!

  “科技”是中窑小学的传统特色项目,王恒清更是将之作为学校的一大教育品牌去打造。中窑小学虽然校舍空间有限,办学经费紧张,但学校因地制宜地考虑了科普活动园地的因素,建立了学校科技室、实验室、美术室等,为科技实践活动和科幻绘画提供场地。改造校园网络,为学生绿色上网查阅资料、开拓眼界提供条件。同时,利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站、板报、橱窗、走廊等多种形式普及科学知识,营造出浓厚的科教文化氛围,使科教观念深入人心。

  当然,科技教育效果也十分显著:2012年,中窑小学被评为“重庆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先进集体”;2014年,中窑小学被评为“重庆市南岸区科技教育示范学校”;2017年,学校顺利通过“南岸区科技示范校”复查。为了让科技教育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王恒清又带领她的教师团队在“小发明”上狠下功夫,寻求突破。短短一年的时间,中窑小学的孩子就在南岸区第三十三届科技创新中获得3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在重庆市第十四届宋庆龄青少年发明评选活动中获得1个铜奖;在第29届ITEX国际发明展中获得1个金奖。

  学校的种种变化和王校长的默默付出分不开,“她一直在坚守。”学校教师说,“她不但重病不离岗,工作简历也很简单,执教28年,她一直在中窑小学,从不放弃差生,用自己的坚守,撑起了这所农民工子女学校。”

来源:重庆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