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厚文:八旬老人义务维修村路17年(图)

发布时间:2018-09-01 18:48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8年8月 | 查看:971次



人物故事:

  人物简介:范厚文,男,80岁,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林口供销社退休干部,现住七星关区大银镇石营村。

  事迹简介:1998年,退休后的范厚文就开始义务维修村组路。只要有坑洼路的地方,范厚文的身影便会出现在那里,及时运来石头泥土将坑洼填平。范厚文以其善良和执著成为“一个人的工程队”。直到2015年,通村路、通组路都修建成水泥路面了,不再出现坑洼,范厚文才停止修路。

  在七星关区大银镇石营村,人们总能看到一个老人带着他的修路工具默默忙碌的身影。数十年如一日,老人几乎每天打扫村里的卫生,修整村里的坑洼路,无怨无悔地以其善良和执著承担起“一个人的工程队”,是村民心中的活雷锋。

  一身朴素的衣服、一个撮箕、一把旧锄头,一张慈祥的笑脸……在七星关区大银镇石营村,人们总能看到一个老人带着他的“修路工具”默默忙碌的身影。数十年如一日,老人几乎每天打扫村里的卫生,修整村里的坑洼路,无怨无悔地以其善良和执著承担起“一个人的工程队”。

  从1998年,退休后的范厚文就开始无偿修路。“这么多年来,村里只要有坑洼路的地方,范厚文的身影便会出现在那里,及时捡来石头将路填平。”提起范厚文,村民陈虎说,他就是一个热心的“修路人”。

  在范厚文家里,有两把专门找铁匠订制的尖嘴锄,锄头手把用空心钢管焊接。一把有一头是尖的,一头是扁的,另一把一头是扁的,一头像锤头一样。在范厚文看来,这是修路的装备,是珍宝。

  “尖的这头是撬石头的,扁这头是挖土的,像锤头这头是敲石头和压土的,一边挖一边捶。”范厚文介绍锄头的用途,只要是他走过的路,不平的地方都用石子填平。

  大银镇羊桥村黄家寨到半林村河边,将近9公里的路,是范厚文修补得最多的。范厚文一般早上8点出门补路,下午4点半左右回家。

  “有时候修半天,有时候修一天,如果路太远回不了家,老伴就在前一天晚上给我煮几个鸡蛋,带着当午饭吃。”范厚文说,2012年,一位开班车的司机见他在赶路,便捎了他一程,等到下午司机回来时,他还在路上捡石头填路。路过的人都给他说该回家了,但是他始终没回,一直坚持到很晚才回家。

  对于修路,并不是所有村民都支持范厚文,有些人认为,一个几十岁的老人,为什么去做一些自己不受益的事情。

  “有人问,你天天修,又没人开你工资,你家也没有车,你图啥?”每当有人这样问,范厚文就笑着说,填平了大家都方便。还好家人支持理解,才让他坚持到现在。

  从1998年修到2015年,范厚文的两把锄头总共挖断了三次,再购置的新锄头,也被磨得只有之前的一半长度了。

  现在,村里的通村路、通组路修建好了,羊肠小道变成了平整的公路,范厚文不再修路了,而是做卫生,他随时挥着扫帚,出现在石营村的“大街小巷”,不仅自家门口干净整洁,路边的垃圾也是他清扫的对象。

  “老人除了修路,就喜欢看报纸,经常给村民讲一些政策,为人直率、坦诚。”大银镇党委委员张志翔说,每逢赶场天,范厚文都会走一个多小时的路来政府拿报纸,这已成为他多年不变的习惯。

  在范厚文家桌上,《人民日报》《贵州日报》《毕节晚报》等都能看到,其中,2017年12月30日的《人民日报》上,一篇题为《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的报道被范厚文用红笔标注了多处。

  “这上面有很多惠民政策,我特地做了笔记,看了好几遍。”范厚文说着,从抽屉里拿出一本黑色的笔记本,翻开后,上面工整地记录着报道上提出的各项政策,同时记录的还有党的十九大精神、三严三实和四个意识等。其中一页写到:十九大,春风来,中央又出好政策,从城市到农村,百姓处处欢呼声。新时代,新气象,农村又有大变样,土地延迟三十年,百姓生活胜从前;新时代,新未来,百姓心中乐开怀,常来参加讲习所,贫穷很快富起来。

  “我以前爱看《毕节报》,现在改成《毕节日报》了。还有就是《毕节晚报》,从退休到现在基本每期都看。”范厚文笑着说,平时他看得最多的是关于七星关的报纸。

  一直以来,范厚文不仅自己仔细读报、标注和笔记,还当上讲习员,长期给村民们做讲习。

  按理来说,在大银镇领了二十年报纸,家里应该都“报纸如山”了,但事实是范厚文家里没有成堆的报纸,只见最近几期报纸。“领回来的报纸我都分发给村民看,还有的是村民自己上家里来找,所以现在报纸不算多了。”范厚文说,在他看来,可以把报纸上的正能量信息,尤其是脱贫攻艰新政策传递给贫困户,让村民们好好发展,这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

  如今,在大银镇政府,只要听到说有人来拿报纸,大家就会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

来源:贵州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