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11-30 07:59 | 来源:人民网 2009-08-03 16:20 | 查看:886次
在孩子们亲手装饰的小小舞台上,5位来自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女孩,认真地随着音乐,用手语表演并唱响《感恩的心》。此时原本喧闹的几十个孩子,也同样晃动着小脑袋跟着唱:“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
纯真的童声回响在安徽省合肥市三里街街道快乐儿童俱乐部中,孩子们用手语表达着他们的心声。
50多平方米的面积、每周一换的少儿读物,象棋、拼图等多样的益智游戏,以及多媒体放映室……这里,就是合肥市1500多名流动、留守儿童快乐的“家”,合肥市三里街凤一社居委的“快乐家园儿童俱乐部”。
对很多城市的孩子来说,这里的设施并不稀罕,但对于这些来自流动人口家庭或留守在周边农村的孩子,很多孩子是在这里第一次接触电脑,第一次看到这么丰富的少儿读物。
7月底,凤一社居委又迎来40多名来自合肥市周边农村的留守儿童。“我叫费竹轩,今年10岁了。”第一次来这里的农村女孩费竹轩向大家介绍着自己,80多名城乡儿童坐在一起,开始互相了解。
据统计,在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约有1.5亿农村人口离开家乡进入城市,因此形成了约有6000万留守在农村的儿童,而有些跟随进城务工父母的孩子,则成为城市中的流动儿童群体。
9岁的袁奕康一直一个人坐在一边,低着头摆弄着手里的围棋:“我不想说话,不认识他们,不想跟他们玩。”这是大多数留守、流动儿童来到儿童俱乐部的最初状态,也是留守、流动儿童群体并不鲜见的状态:难以融入社会、融入城市,自卑感和孤独感明显。
凤一社居委曾专门对辖区的流动家庭儿童做过调查,结果表明,有近1/3的孩子感到压抑、被歧视,认为城里人看不起他们,85%的孩子课余时间在家里无事可做,大部分孩子甚至没有一本课外书籍。他们的成长环境急需特别的关爱来改善。
13岁的梁兢静来自肥东县梁园镇,她的父母都在集贸市场卖菜,在文艺表演中作为主持人的她表现得活泼大方。“其实我刚来这里的时候,和今天第一次来的孩子一样,觉得紧张,害怕。记得当时阿姨说不能把这里的书带回家的时候我还吓哭了。”她说。
谈起自己的改变,在这个大女孩的脸上,微笑中透出的是自信和开朗,她说:“和城市里的孩子成了朋友以后,他们帮助了我很多。我以前很害怕在人多的地方说话,但是参加这里的活动把我锻炼出来了,现在我最喜欢的活动就是文艺表演和主持。”
显而易见的变化也发生在许多孩子身上,一个孩子在作文中写道:我的妈妈是学校门口卖早点的,以前上学、放学我都绕着走。现在,我和弟弟在俱乐部明白了劳动光荣这个道理,有空我还帮助妈妈卖早点。
像合肥市三里街这样,参与关心留守、流动儿童的社区还有很多,关爱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安徽少年儿童图书馆为孩子们开办了暑期图书室,并保证每周更新一次书目;安徽合肥市消防五大队专门为孩子们举办知识讲座。
还有很多高校学生也在暑假期间参与到关爱留守、流动儿童的努力中来。来自不同高校的学子们在不同的社区为留守、流动儿童做着义务工作,例如上海市对外贸易大学的学生们就在暑期深入安徽安庆农村,帮助当地的孩子。
主管儿童俱乐部的朱祖国书记跟这些孩子们在一起已经5年多了,站在舞台旁看着5个女孩表演时,他欣慰地说:“我看着孩子们从小到大,特别是农村的孩子,慢慢地从不爱说话变得爱说爱笑,这个时候是我最高兴的时候,觉得值了。希望他们能融入社会这个大环境。”
而朱书记不知道的是,梁兢静等孩子对记者说:“《感恩的心》是我们特意选择的。将来等我们上了大学,也要做志愿者,和现在帮助我们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一样,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朱青 蔡敏)
(责任编辑:周仙姿)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