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夫旦:青海藏族中杰出的劳动模范(图)

发布时间:2009-11-29 07:06 | 来源:人民网 2009-09-01 21:00 | 查看:3045次

拉夫旦(中国好人网配图)

  在被誉为“青藏高原第一镇”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倒淌河镇,有一个叫哈乙亥的藏族群众聚居牧业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该村党支部积极带领群众更新观念、转变思路,走出了一条依靠多种经营致富的成功之路。这其中的领头雁,就是全国劳动模范、青海省优秀共产党员——哈乙亥村党支部书记拉夫旦同志。

  拉夫旦,男,藏族,1941年12月出生,197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至今担任海南州共和县倒淌河镇哈乙亥村党支部书记,是海南州第十一届政协委员,共和县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县人大常委会委员。拉夫旦同志曾任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副会长,省第七、八届人大代表,省州个体劳动者协会副会长,省工商联执委常委。曾先后荣获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担任哈乙亥村党支部书记32年来,拉夫旦同志忠于职守、心系群众、勤奋努力、无私奉献,忠实履行了一名共产党员和基层干部的职责,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一心为民的优秀品质,体现了党员干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忠实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崇高境界,体现了在全州改革发展大潮中谋发展经济、富一方百姓的精神追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建好支部促发展

  长期以来,哈乙亥村党支部在拉夫旦的带领下,以抓好村党支部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为根本,以建立完善制度为抓手,严格落实重要事项集体议事、村“两委”班子创业承诺、党务村务公开、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为规范党支部各项工作,更好地促进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奠定了基础。特别是通过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农牧区实用技术,使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广大党员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市场意识、法制观念、依法办事的能力明显提高,村党支部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不断增强。认真开展“三培双带一关心”活动,加强党员干部培训和教育管理,表彰和鼓励优秀党员发挥模范作用。近五年来,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8名,发展党员7名,全村一半以上的农牧民党员掌握1-2门实用技术,能够发挥“双带”作用;村党支部先后筹措资金5.85万元,对年龄达到60岁以上的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进行慰问和救助。全面开展党支部和党员公开服务承诺活动,实行每名党员联系1户贫困户,每个村干部联系2户贫困户和1名贫困学生,密切党群干群关系。2009年村“两委”班子承诺6件办实事项目,已全部兑现,党员承诺21件,已兑现15件,充分发挥了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老党员、卸任村干部扎西说:“以前我在村里担任村干部时,为了村务也惹了一些人,积累了一些恩怨,退下来后,有些人故意刁难或冷落、孤立自己,每次发生这种事情后拉夫旦书记亲自来走访问候,并到七?一、春节等节日组织党支部成员走访慰问,征求对“两委”班子意见建议,让我们这些老党员、卸任村干部感受到了党组织的温暖”。贫困户马玛说:“我的儿子吉贝2007年考上了青海警察学校,因为家庭困难,当全家人为昂贵的学费而发愁,准备让儿子放弃上学的机会时,拉书记得知了这个消息,第二天将3000元学费送到我家,并嘱咐我们一定要送儿子上学深造,解决了燃眉之急”。为改善村级组织的基础条件,方便村“两委”班子工作,1998年拉夫旦通过多方筹措资金,动员党员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建起了面积较大,土木结构的党员活动室。为提高活动场所标准,提升活动场所综合功能,今年又在上级组织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投资8万元,新建了190平方米,具有民族特色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正因为有他这种抓班子、强队伍的理念,哈乙亥村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有知识、有能力、政治素质好的干部队伍,增强了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和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敢为人先快致富

  拉夫旦当选为哈乙亥村党支部书记初,面对当时处于贫困状态的群众和超载放牧、生态恶化的现实,他深刻认识到,在高寒牧区,光靠单一的畜牧经济是不可能摆脱贫困。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在搞好畜牧业的同时,发展多种经营,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拉夫旦从推着装满小商品的架子车开始,走村串户,为群众送去生活必需品,走出了创业的第一步,也从中获取一些利润。积攒了一定资金后,他又贷款3000元,在哈乙亥办起了第一家食品店。1984年已经富裕起来的他,又贷款12万元,在倒淌河新开了6个代销点,并购买了一辆东风汽车跑运输,当年获利10万余元。1987年,拉夫旦又自筹资金15万元,贷款12万元,创办了倒淌河镇第一家占地13亩的私营“综合消费市场”,除部分店铺租赁给外地客商外,大部分免费提供给本村村民经营。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牧民走出帐篷,走向市场,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尕老板”。索南才让曾是一名手执牧鞭,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地地道道的牧羊人,在拉夫旦的带动和启发下,放下牧鞭,做起代销、收购毛皮生意,如今,他们家已经住上了楼房,买上了汽车,过上了滋润的小康生活,而诸如这种在拉夫旦的“熏陶”下,牧民从事多种经营,走上发家致富的如今已不计其数。2001年至2003年,他抓住倒淌河小城镇建设的有利时机,投资500多万元,创办了集活畜交易、农畜产品经销、消费品批发零售、房屋租赁、旅游住宿和餐饮服务业为一体的“海南州雪域畜牧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下属五个市场、一个宾馆,占地面积32亩,建筑面积7.888万平方米,为繁荣倒淌河地区经济和拓宽牧民增收渠道提供了平台。“雪域公司”开业仅两年时间,不但带动了倒淌河地区的工商业发展,增加了镇财政收入,而且促进了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雪域公司”下属的活畜和农畜产品两个交易市场年均交易活畜5万头(只),羊毛40吨,牛羊皮革117万张,交易总值突破1000万元,利润近百万元。目前,公司已发展成为牧区最繁荣的农畜产品集贸市场之一,借助集贸市场的不断壮大,哈乙亥村的发展也由此加快。“雪域公司”的五个市场形成后,村民纷纷放下羊鞭,争相发展多种经营。他们有的成为农牧产品经纪人,有的专门从事活畜交易,有的搞牛羊贩运,有的经营旅游餐饮业,大批劳动力转向三产,经济结构得到调整,走出了一条以畜牧为主、三产辅助、旅游带动的符合本村实际的经济发展道路。拉夫旦曾是全国个体协会副会长,他借助平时到各地学习观摩个体私营业发展的机会,汲取和借鉴其中的好做法、好经验,结合本地实际,由村党支部倡导、富裕户带头,注册成立了“农畜产品经济协会”,扶持和帮助村民开展多种经营,参与市场竞争。目前协会会员已发展到60人,他们已成为村上的致富能手和三产经营骨干。许多村民从事三产后,腾出了草场,减少了牲畜饲养量,使草原生态得到了恢复。目前全村有37户人家退出草场31000亩,17户、70人迁到倒淌河镇居住,分别占总户数和总人口的11.56%和10.6%。这些牧户把退出的草场又转租给养畜大户,一方面减少了草场压力,另一方面提高了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和规模化生产能力。同时采取多种措施,积极鼓励、支持、引导农牧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充分利用109沿线一带的旅游资源,引导、带动群众积极投身第三产业。加大以藏传佛教文化为背景的旅游项目开发,建成的嘛呢石堆旅游景点成为青海湖旅游“第一道藏传佛教文化”的旅游景点,地方旅游业随之逐渐成为群众增收的新型致富产业。如今的哈乙亥村,大多数村民已告别了贫困,正走向富裕。村里村外,人们忙于做生意,跑贩运,联系劳务,寻找赚钱门路,富帮穷、邻帮邻,党员帮扶贫困户,人人竞相致富,呈现出一派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新气象。

  科学养畜保生态

  哈乙亥村原来是环湖地区人畜草畜矛盾最突出的牧业村,人均占有草场仅为108亩,导致了人与自然发展严重失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拉夫旦带领村党支部班子充分发挥青海湖得天独厚的天然草场优势资源,加快畜种改良步伐,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头数畜牧业向效益畜牧业转变,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迈进。拉夫旦首先带领村民加大畜种改良力度,1986年,拉夫旦投资10万元,购买了200多只种公羊, 创办了私营种羊场,其规模超过了当时的县乡国有种羊场。后来,他们的种羊场公羊发展到350余只,他又给全村每户无偿赠送了1只,用于畜种繁育。畜种改良后,他把视线又放在了推广人工种草上,带头在荒滩种植燕麦,为冬季实行牛羊舍饲提供了草料,减轻了草场压力。为控制饲养总量,提高出栏率,他引导村民加大商品周转,将春羔变冬羔,缩短羊羔饲养时间,使之当年育成、当年出栏,有效提高了经济效益。目前,哈乙亥村的冬羔比例达到90%,比共和县其它乡村高10%至20%。他还组织村民大力实施划区轮牧,对已沙化的草场实行禁牧,加强草原基础建设,实施草皮回填工程,使草原得以休养生息。倒淌河地区有沼泽地草场3万多亩,其中哈乙亥村就有2万多亩。过去这儿导致牲畜瘦弱死亡的肝片吸虫病成灾,被人称为牲畜的“死亡滩”,每年仅哈乙亥村就有1000多只羊因这种寄生虫病而死亡。2002年,拉夫旦请来专家“会诊”,并按专家建议,争取项目资金15万元,又自筹10万元,将沼泽地草场全部封闭围栏,实施春夏秋季禁牧,冬季轮牧,趋利避害。从此,虫害不再侵害羊群,仅此一项,哈乙亥村每年减少损失20多万元。

  今年,哈乙亥村被确定为全省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村,他们将规划修建120平方米标准暖棚80座,建设草场围栏53.07万米,修建40平方米贮草棚20座,引进藏系种公羊150只,补播多年生牧草2.6万亩,种植当年生牧草325亩,种植饲料555亩,圈窝种草100亩,完成100户游牧民定居房屋建设。同时,将83户无畜户、少畜户和进城务工牧户的4.5万亩草场有偿流转给72户多畜户和养殖能手,有效解决畜草矛盾突出的问题。

  倡导文明促和谐

  在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农牧区,如何加快发展、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拉夫旦有个独到的见解,这就是“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干”。他认为,作为农村牧区的基层党组织,要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所作为,必须在这两方面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拉夫旦成立“雪域公司”,创办市场,成立经济协会,不断扩大了帮助村民开拓做事的空间,为引导村民参与市场竞争创造了条件。自1985年建立党员干部和贫困户结对帮扶制度以来,先后使54户贫困户脱贫。在拉夫旦结对帮扶的7户贫困户中,如今4户人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了3450元,2人加入党组织,并成了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骨干力量。同时,对因病、因灾致贫的特困户,实施党员统一带、动员亲朋邻居互相帮的办法,使之解脱困境。对于刚进入市场的困难户,“雪域公司”免费为他们提供摊位,甚至借给周转资金,调动他们从事三产的积极性。2001年,拉夫旦在青海湖畔创办了第一家民营福利院,免费为本村甚至为外乡、外州县的贫困户提供住房,使群众得到了党的关怀和温暖。

  为了保一方平安,维护社会稳定,多年来,哈乙亥村党支部不断加强法制教育,引导群众树新风、除陋习,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针对近年来社会上不良风气传入村里的情况,为引导群众将心思放在发展经济、富裕生活上,在拉夫旦的领导下,村里开展了“二戒一禁”活动:倡导村民戒烟、戒酒,禁止赌博。村“两委”成员带头戒烟戒酒,不参与任何赌博活动。同时将“二戒一禁”列入《村规民约》和文明户创建活动的内容中。经过多年的不断教育,目前哈乙亥村绝大多数人都戒烟、戒酒,全村无一人参赌。10年来,村里一直未发生治安和刑事案件,各类民事纠纷调解次数明显下降。

  固本强基兴教育

  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实践中,拉夫旦深深体会到,要真正使哈乙亥村群众过上小康生活,必须固本强基、发展教育。1984年以前,哈乙亥只有一所简陋的帐篷小学,仅7名学生,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0%。为此,他多次向上级反映,争取到资金20万元,自筹4万元,拆除自家的3间商店,盖起了一座砖木结构、具有民族特色的寄宿学校。办学初期,群众不愿送子女入学,他就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动员。许多人家因缺钱拒绝送孩子上学,他就拿出自己的钱为他们的子女垫付学费。他的诚心终于感动了村民,一个个在野外放牧、拣牛粪的孩子背起了书包,走进了学校。目前,哈乙亥寄宿学校有教师7人,在校学生70人,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 100%。10多年来,全村先后有25人考上了大学和中专,其中17人已成为国家公务员和其它行业技能人才。有一人正在日本名古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拉夫旦不但在发展经济上有胆有识、敢闯敢拼,而且善于做群众工作。从经济建设到群众生活,从学校教育到人口、生态发展,从邻里亲朋关系到社会治安管理,从村民日常消费到传统习俗,他都能想到、都去操心,工作中处处透出和谐发展的理念。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拉夫旦提出了“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户户有收入,家家有消费”的口号。他曾这样解释:要让村里人人有事做,党员先要带头做事,以自己带头致富、带头创业的示范,激发群众致富的活力,从而实现共同富裕。如今的哈乙亥村在他的带领下,正在大踏步向小康社会迈进。(人民网 郅振璞 拉吉卓玛)

(责任编辑:周仙姿)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