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14 23:02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4年8月 | 查看:2174次
人物故事:
淮矿集团杨庄矿的矿工李传代,三十多年如一日坚持在井下随手捡拾设备上遗漏的小零件,少说也有两三千公斤,1000多台井下开关更换的螺丝、垫圈都是李传代和工友们用工具包捡拾上来的。他身上闪光着中华民族克勤克俭的优良品德,在广大矿区中受到普遍颂扬。
“李师傅,您的工具包咋比我的重呢,里面有什么好宝贝吗?”早班升井途中,刚分配到淮北矿业集团杨庄矿保运二区的技校生卢东东提着师傅李传代的工具包好奇地问。
“李师傅包内‘宝贝’多着呢,有下井捡拾的螺丝、弹簧垫圈、胶皮圈……”随同李师傅一道上井的该区老工人武云飞解开了谜底。
“不仅我随手捡拾井下丢弃的小零件,咱们区的职工现在都有了这个好习惯,而且这个好传统在咱们区已经有了30多年的历史。”拿着从工具包内取出的两颗螺丝,李师傅讲起了保运二区30多年来的节约故事。
1980年10月,李传代从技校毕业分配到杨庄矿综采二区工作。当时经常加班打连勤,李传代的母亲怕儿子在井下时间长饿坏了身体,给他准备了上学时用过的书包,每班做一些油饼装进包里,带到井下。当年,时任该区的党支部书记是全国劳动模范马典周,马典周生在旧社会,是一位很受人尊重的基层干部。一有时间他就给职工反复讲过去的苦日子,教育工友要学会勤俭节约,不能有丝毫的浪费,因为讲的太多了,被一些小青年背后称为“婆婆嘴”。当时该区使用的综采机组是从英国进口的,价格昂贵,一个小部件就值上千元。
1981年3月的一天,李传代在井下拆除综采转载机时,将一颗有问题的螺丝随手扔了,碰巧被“婆婆嘴”马劳模发现了,当时李传代很害怕,谁知马劳模并没用批评他,而是语重心长地对其说:“小李,你可知道这一颗螺丝值多少钱?是你一个月的工资啊,我们不能随便浪费,国家现在还很穷,大型机组主要靠外国进口,我们要珍惜每一个零部件,能修复、复用的绝不能浪费”。随后,马劳模把丢掉的螺丝又捡了回来,放进李传代的“工具包”里。正是这样一件事给了李传代深深的启迪,时时处处在鞭策着他,从那以后,他养成了随手捡拾小零件的习惯。
1984年,李传代从矿综采二区调到保运区掘进机械化队(现为保运二区掘进机械化队)。那时部分职工节约意识淡薄,有时为了提前上井,干完活就急于收工。井下遗留的螺丝、弹簧垫圈、胶皮圈、卡爪随处可见。该队有一名姓孟的工人,是个急性人,干活速度快,工作完成后拍拍屁股就上井,在现场经常遗留下一些小零件。一天班前会,李传代把其几天来丢弃的零部件堆在桌上,整整一小堆,全队职工围上前看,这名工人自知理亏,当场承认了错误。从那以后再也没见他随意丢过任何小零件。通过这件事大伙也提高了节约意识,那时没有配备专用的工具包,工友们就想办法用废旧皮带的中间层自制加工成工具包,人手一个,每班大家将干完活没用完以及上下班途中捡拾的小零件装进包里带上井,交给库管员归类复用。
上世纪90年代,该矿发放劳动保护用品,为井下机电工配备了帆布工具包。该队所有的机电工都领了新包,替换了旧皮带做的工具包,因为肩上比其他工种职工多了一个包而感到自豪。工具包虽然换了,但职工的节约意识没有变。不管在哪个采区干活,完工后,总是巡视工作周围有无遗漏的小零件。
该区职工张兰芳说:“上世纪90年代煤炭一度滞销,矿井资金十分紧张,我们通过勤俭节约,为企业省了不少钱。现在我们又遇到了和当时极其相似的经济危机,只要浪费少一点,效益就会高一点,职工收入就会少降一点。”传承是一种美德。30多年来,该矿职工的工具包不断地往美观方面变化,近年来又为每一名下井职工配备了墨绿色的工具包,要求包内装有安全资格证、特种工种作业证、手指口述、安全确认、风险预控卡、“三违”界定、职工工作日卡等。虽然包的外形变化了,但保运二区职工捡拾小零件的美德始终没丢,他们把各种证件用塑料袋包好,放包内,随手捡拾的小零件也放包内,做到了一包两用。
李传代不是一个人在行动,而是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以亲身经历带动身边工友在日常工作中,树立节约意识,养成节约美德,培育崇尚节约文化,为国家节约能源资源。
【进入网友互动】
来源:安徽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