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10 21:54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5年12月 | 查看:1315次
人物故事:
立志从医服务乡梓
吴子云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将来成为一名医生,为患者消除病魔。1961年,17岁的吴子云经江坊村推荐,来到建阳卫生学校学习。次年,他回到村里的保健站,当了一名村医。这一个简单的选择,让吴子云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风雨。麻沙镇江坊村,方圆数十公里地,有2600多人散居大山深坳。过去,这里无诊所,没村医,山路又崎岖遥远,村民出山看病一回,极其困难。有的重病患者,被抬到半路,便撒手人寰了。当时年轻的吴子云,在乡亲们期盼和怀疑的目光下开启了他的行医生涯。每天,他背着药箱,跋山涉水,走村串户,为乡亲们治疗疾病。
在医疗实践中,吴子云深知,仅靠卫校学的那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提高自己,他利用上县城进药的机会,挤出时间,去书店购买医药书刊自学;遇到困惑和自身无法解决的医学难题,他跑到县乡医院找老师求教;上级医疗部门举办的各种培训,他总是积极争取参加;为学针灸,他不惜把自己扎得遍体鳞伤。此外,他还通过拜师访友,从民间学到了很多医书上记载甚少的诊疗知识。吴子云把学到的知识与医疗实践很好结合,逐步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同时也获得了乡亲们的信任。52年来,在他的手上,从没有发生一起医疗事故和纠纷。
忠于职守救死扶伤
在他眼中,“病人的要求就是最高指示。”因此,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他都处于待命状态,只要患者求诊,他便会立即背上药箱赶过去,时常半夜出诊,天亮才归。不管炎炎夏日,抑或数九寒冬,风雨无阻,有求必应。“一夜出诊两三次、一顿饭吃三四次是常有的事情,甚至有时理发理了一半,患者家属赶来求助,我便带着‘阴阳头’出诊,一路上被人笑话。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交通条件差,每次出诊他只能步行;八九十年代有了自行车,他几乎每年要骑坏一辆车;后来,又学会了骑摩托车、电动车。如今,年纪大了,家人不放心他骑车出诊,女儿女婿就成了他的义务驾驶员。
一次,吴子云和另一名村医步行到12公里外的米溪自然村为孩子接种疫苗。行至半途,心动过速的老毛病犯了,他就势坐在山道上,依靠自己的经验进行调节,让心脏慢慢恢复常态。同事见他痛苦扭曲的身躯,劝他返回家中休息调养,但吴子云说,疫苗不及时注射会报废,就可能影响孩子们接种。他挣扎着站起身,捡了根木棍,继续往前走,坚持着把预防工作做好。
悬壶济世真爱无价
长期的农村医疗工作,吴子云积累下丰富的急救经验,把一个个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2003年夏天,一位村民不慎被电击倒,命悬一线。吴子云赶到现场时,这位村民的家人哭成一团,束手无策。有人建议立即送大医院抢救,吴子云断然阻止。他一边打电话与镇卫生院联系,要求派车和医生前来增援急救,一边和村卫生所的另两位医生轮流为患者做人工呼吸和心外按压。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现场抢救,这位村民苏醒过来,赶到的镇卫生院院长对吴子云竖起了大拇指。
如今,吴子云年近七旬,身患多种慢性疾病。子女都劝他别干乡村医生了,吴子云说:“乡亲们信任我,需要我。我愿意为乡邻们的健康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有的村民经济条件不好,看病抓药只好先赊账。50年,赊过多少账,他已记不清;很多欠账时间一长,老吴就把它抹了。他说,钱乃身外之物,乡邻健康比什么都好。
医乃仁术,大医精诚。吴子云五十年如一日,默默地坚守在平凡的医务岗位上,深受群众的信任和尊重。逢年过节,常有村民送来蔬菜、水果、米糕等,以表感激之情。
来源:福建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