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08 19:3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5年12月 | 查看:991次
人物故事:
人物:
丁春源,男,1951年5月出生,山东青岛市李沧区兴华路街道居民,毛子埠大屠杀纪念馆创始人。
概述:
他左手重残,生存不易,却凭靠一己之力,耗费毕生积蓄,在当年日军对村民进行大屠杀的遗址旁修建了一座纪念馆,给毛子埠村乃至所有后人留下了一笔精神财富,让后人知道,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应忘记历史。2008年12月被评为“感动李沧”十佳人物、2015年9月被评为青岛“文明市民”、2015年10被评为“山东好人”。
故事:
1938年5月8日,50多名日军偷袭毛子埠村,他们采用机枪扫射、刺刀挑杀、剖腹挖心、泼汽油火烧等残忍手段,屠杀了180多名毛子埠村民,并放火烧毁了全村700余间房屋,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毛子埠惨案”。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相对于南京大屠杀等惨案,这或许规模不大,但在毛子埠村人心中却是抹不掉的悲伤记忆。
1995年,丁春源陪妻子回毛子埠村探亲,遇到了毛子埠惨案的幸存者赵友海,听赵友海流着泪讲完这段历史后,他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回到市区家中后,丁春源讲起这段历史时,他发现周围的许多人居然都不知道。于是,他萌生了给乡亲们建一座纪念馆,让后人永远铭记历史的想法。
但开工后,他发现事情并没有自己想像的那么简单,资金短缺成了最大的问题。丁春源每年挣一点钱就给纪念馆投入一点,就这样,第一层盖了两年,花了近13万元。到了1998年,纪念馆才开工建第二层。丁春源把所有的钱投在了纪念馆上,连给自己买电脑的钱都拿不出来了,事业陷入了困境,收入不能保证,原打算盖三层的纪念馆,在盖完第二层后,因为资金短缺只好收工了。
经济的困顿、事业的停滞并没有使他放弃纪念馆的建设。纪念馆建成后,丁春源开始四处奔波,大量收集“毛子埠惨案”的相关资料。他走访了全村20余名惨案的幸存者,了解当时惨案的情况,获得了大屠杀幸存者的口述资料。纪念馆内的5000多件展品和图片,都是通过走访“毛子埠村惨案”幸存者收集来的,将他们的口述内容一一整理出来,还亲自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尽可能地还原历史场景。
在寻找“毛子埠惨案”历史资料的同时,丁春源一直在构思纪念馆内的布置。丁春源自幼酷爱中国书画,六、七十年代上山下乡知青期间,曾致力民间工艺美术,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特长,他想在大厅里做一幅以“毛子埠惨案”现场为主题的壁画。为让壁画再现当时惨案的场景,他找来了惨案的幸存者,通过他们的叙述开始创作,每画一稿,就先让幸存者们看,让他们指出与实景的不同,一遍遍地画一遍遍地改,直到在这画中的每一个人物表情、每一件物品的位置在幸存者的眼里都复活为止。创作壁画的样稿,他整整用了一年的时间。2003年,正当丁春源在热火朝天地布置纪念馆的时候,他的母亲病倒了,瘫痪在床,但他仍然没有放弃纪念馆的建设工作,一边照顾母亲,一边为纪念馆奔波。
这么多年来,为完善纪念馆花费几十万,这些钱除了部分是社会捐助外,大部分都是丁春源自己掏腰包,但他觉得它的意义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如今,纪念馆已经成为中小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尤其令他感到自豪的是,至今已有200多名日本人过来谢罪忏悔,近5年来,中日友好协会等多个单位在毛子埠进行交流活动和图片展。
20年来,丁春源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纪念馆上,他对家庭有着太多的愧疚,但他说:“如果时光倒流,他还是会选择走上这条路,因为传承抗战精神,警示后人,强我中华,这是每个中国人应尽的责任。”
来源:山东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