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08 13:03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5年11月 | 查看:1619次
人物故事:
王辉,男,1943年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长期从事作物遗传育种科学技术研究,在小麦遗传育种理论、方法研究和小麦新品种选育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创新性成果,已在小麦生产中大面积应用,效果显著。
1、艰辛创业
跻身国家冬小麦四大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达一亿亩的“西农979”,是王辉教授谱写在中原大地上的丰收之歌。
从两亩试验地到亿万亩生产田,王辉教授的小麦人生,已走过四十余年,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变成年逾古稀的老人。王辉教授的品格和境界,正如篇首小麦赋中描写寓意的那样:勤劳无争、奉献无悔、顺天应时、品悦沧桑。
新中国历史上,黄淮麦区前六次小麦品种的更新换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学者促成了其中的四次。这些学者中有开创小麦育种先河、培育出“碧蚂1号”品种、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的赵洪璋院士,还有育成“小偃6号”、推广超亿亩、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李振声院士等。王辉教授正是赵洪璋院士的嫡传弟子。从种到收,栉风沐雨,从关中到黄淮,伴随着秋播夏收的岁月轮回,王辉教授把老一辈科学家“扎根黄土、心系民生、求实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断传承和发扬。
由于经年累月的大田劳作和东奔西走,王辉皮肤黝黑,身材粗壮,虽为教授,却没有教授的书卷气,反而更接近一个地地道道的关中老农。
王辉1943年出生在杨凌李台乡五星西魏店,在青年成长的关键时期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没粮吃、饿肚皮的景象和感受深深地烙在心里,“学农业科技,不再让父老饿肚皮”,正是这个单纯美好的愿望影响并支撑了王辉的一生。
高中毕业填报大学志愿时,王辉毫不犹豫地在第一志愿中填上了西北农学院农学系,并如愿以偿地被录取。1968年,王辉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去部队锻炼,后来分配到眉县农场。1973年回校,很幸运地被分配在大名鼎鼎的赵洪璋院士麾下作助手。在赵洪璋的指导下,热爱育种的王辉很快就钻了进去,成为赵老师手下的得力干将。
多年的科研工作,让王辉认识到育种实践性很强,不下地根本摸不着。试验地、育种目标、亲本选配、田间选择、生产调查、群众需求等各个环节,他都要求团队成员深入大田中、生产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九月初的整地、施肥、划行、分区及布置试验,十月份的播种,冬春季的田间观察记载、抗病鉴定及大田管理,初夏的授粉杂交、选择材料,盛夏的分类收获、晾晒,七月份的室内考种、室内选择和试验总结,八月份的试验安排,再回到九月份的整地,这一整套看似简单的环节,王辉团队的每个成员都很熟悉。早出晚归是王辉工作的常态。常常早上天刚亮就出门,晚上11点多才回家。在杂交、收获和晾晒时节,由于抢时间,中午基本不回家,午饭由家人送到地里,有时出门时就自备干粮,随身带上。工作的忙碌,使王辉由最初的顾不上吃早饭养成了现在不吃早饭的习惯。
1991年,他的第一个小麦品种“西农84G6”诞生。这时,王辉搞小麦育种已经18年了,开始有了课题和经费,着手组建自己的团队。随后,一批能吃苦耐劳、耐得住科研寂寞、热爱小麦育种的人,在王辉的指导和影响下成长起来,组成了一个和谐的团队。每年的“五一”“十一”,王辉和这些团队成员都是在大田的忙碌中度过的。“五一”做杂交,“十一”播种。即使是寒暑假,作为高校教师,他们也没享受过。当别的老师享受暑假的时候,他们则正在实验室里考种、做实验,寒假的时候,他们又马不停蹄地奔走在关中麦区查看苗情。“选出品种,造福百姓”,扎扎实实的目标,兢兢业业的工作,朴朴实实的作风,严严谨谨的态度,伴随和支撑着王辉及其团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躬耕在小麦育种事业上。“西农1376”、“西农979”、“西农9718”等一个个小麦品种,在王辉的团队中相继诞生。这些小麦品种,因为均具有早熟、抗病、抗倒伏、高产、优质的特点,深受广大农民的喜爱而争相种植,并频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
2、人才培养
王辉一辈子痴迷小麦育种,所思、所想都离不开小麦育种。随着分子生物学的深入发展,普通的小麦常规育种越来越难得到足够的经费支持,生存和发展就变得有点艰难。如何把赵洪璋教授的小麦常规育种的课题传承下去,是王辉经常思考的问题。他把这看作是自己的责任。他坚持认为,要想出良种,常规育种这条路必须一直走下去,而人才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首要条件。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王辉教授组建了小麦育种团队。团队成员虽然都是自己的学生,但成为一个团队后,就变成自己的同事了。怎么样把大家凝聚到一起,让团队充满生命力,是团队负责人要思考的事。对王辉来说,他的办法就是以身作则,啥事都走在前面。“这样,下面的人才会服你。”团队成员孙道杰1993年本科实习时就跟着王辉,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从一个大学毕业生成长为一名副教授,指导多名研究生。虽然有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63和973协作项目,却还一直是王辉团队的一员。王辉对团队成员的培养很看重,大都被送出去做访问学者或到科研层次更高的国内科研院所去合作研究。现在,王辉教授的小麦育种团队深受业内好评,成果频出,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评为优秀科研团队。
3、产业提升
小麦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是北方第一大粮食作物,而黄淮麦区是我国最大的小麦主产区,选育出适宜这一地区的单产水平高、品质好的小麦品种,就能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保障。王辉的小麦育种团队育出的“西农979”,于1987年开始组合配置,1997年完成组合配置,2005年经过一路过关斩将最终通过国审。从选育到审定,从品种到良种,从科研到生产,这对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是一条很漫长的路。
育出一个好品种本来就很难,更难的是如何把一个好品种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当1991年第一个品种“84G6”诞生后,王辉背起了自己的种子,挤汽车赶火车,西走宝鸡,东到渭南,找当地的种子站、种子公司介绍过自己的麦种。但效果都不理想。2005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探索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让王辉的团队看到了希望。在学校的支持下,“育种专家+种业集团”的良种推广模式开始实施。2006年,“西农979”落户素有“中原粮仓”之美誉的河南驻马店,迅速进入生产领域。
2007年,杨凌新西北种业公司在陕西兴平来祁寨村帮助村民示范种植的近千亩“西农979”被陕西西瑞面粉集团全部收购,拉开了陕西首个优质小麦品种产业化的大幕,售价高于市场普通小麦5%的价格,让农民得到了实惠。一位梁姓村民数着卖麦子得到的2037元,高兴得合不拢嘴,他说:“种了大半辈子小麦,今天着实卖了个好价钱……”
王辉的良种推广事业逐渐铺开了版图:优质、高产、早熟、多抗、广适的小麦品种,走出关中,走出陕西,挺进中原,覆盖黄淮,在小麦主产区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后,陕西其他小麦品种也纷纷仿效这一模式,走出了关中,走入了黄淮。西农979的突出贡献,一是促成了陕西关中400万亩优质麦带建设,二是把以驻马店为代表的黄淮南片广大麦区由中产田变为优质高产小麦生产基地,推进了小麦产业链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王辉教授育成的十多个品种累计推广面积估计近两亿亩,其中“西农979”已达9000多万亩。累计增收小麦40亿公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黄淮麦区,王辉和他的小麦育种团队依然活跃着。他们的小麦人生也还在继续,育种事业还在延续!
来源:陕西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