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助学情——记全国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王直(图)

发布时间:2009-11-23 10:34 |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2009年11月22日04时54分 | 查看:2176次

全国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王直(中国好人网配图)

  山环水绕,翠竹掩映,秋日暖阳中的王直助教中心显得安详恬静,75岁的王直在孩子们簇拥下,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我这一辈子,和农民最贴心,和孩子感情最深,我所做的只是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泾县昌桥乡孤峰村王直助教中心门口,刚刚载誉归来的全国第二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王直向记者透露心声。

  晚霞满天,仿佛在诉说着一位老人热心助学的动人传奇。

  “闲不住”的人

  泾县,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 1934年出生在泾县孤峰的农家少年王直,在烽火连天的环境中长大,对这块革命先烈战斗过的热土充满热爱。

  新中国成立后,王直成为泾县人民法院的第一批法官。然而,由于时代的误会,他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在农村劳动改造了20年。1979年,王直“摘帽”返城,成为新四军史料征集组的成员。不久,他回到家乡孤峰乡担任文化站站长,谁也没想到这个“文弱书生”,竟把文化站“运作”得风生水起。 1983年后,王直以孤峰文化站为载体,办“武术表演大会”,种食用菌,开罐头厂,搞“全国报刊展览”和农民歌手大赛,还策划了全国百名文化站站长工作交流会,轰动一时。孤峰文化站一鸣惊人,先后摘取“全国先进文化站”、“全国以文补文先进单位”两项桂冠,王直也成为全国农村体育积极分子、全省普法先进个人。

  1994年,“闲不住”的王直退休了。有5个子女的王直本可以安享晚年,但他没闲着,看到那几年乡里个别青年不干正事,就把法律条例贴到人家门口 “以示告诫”。他还利用当过法官的优势,给他们宣讲法律知识。派出所干脆聘他做了法制顾问。

  1998年一个偶然机会,他在盘坑村发现一所“游击小学”,“只闻读书声,不见学校影,孩子们只能在简易工棚中学习,实在是太可怜了。 ”王直回家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募捐助学的想法开始萌生。

  他想到了工作时结识的一批全国各地的新四军老战士和文化站同行,就一口气给他们写了300多封求援信,并亲自跑上海、南京等地“化缘”。在新四军老战士和朋友们帮助下,王直花了3个月时间,终于募捐到6万元善款,建成了一所宽敞明亮的盘坑小学。“看到孩子和乡亲们愉快的笑脸,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王直趁热打铁,又一口气募集了16万元为田坊小学修建了崭新的教学楼。

  乐做“孩子王”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在奔波于修建盘坑、田坊小学教学楼的过程中,贫困孩子的学习问题成为王直的一个“心结”。能不能弄清楚到底有多少贫困孩子,并把他们的情况广而告之,让更多的爱心人士来关心他们?王直说干就干,他背着摄像器材翻山越岭,走村串户,搜集贫困孩子的情况,掌握了一大批贫困学生的资料。

  几乎在同时,随着“打工潮”的出现,农村涌现出一大批“留守儿童”。这些孩子“上山捉鸟、下河洗澡”,成为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生活上缺人照应的“三缺儿童”。 “这让我很痛心,也很担心,能不能把这些孩子集中起来,在生活和学习上加以辅导和管理? ”

  家长们的支持打消了他的疑虑。2000年暑假,王直利用废弃厂房,尝试着“接收”了13个孩子,他负责烧水、做饭和安全,孩子们在一起生活学习,家长们很欢迎。第二年,王直办起了“素质教育夏令营”,一下子来了100多个孩子,王直信心大增。2002年,以“扶贫、解困、助教、育人”为宗旨的“王直助教中心”正式挂牌。

  不少“留守儿童”亲情缺失,不好管教,王直想了很多办法,除了生活上照料外,他制定了“二十条、十不准”等行为规范,并专门聘请教师进行心理疏导、品德教育和学习辅导,探索出 “亲情教育”、“爱心教育”、“感恩教育”等方式,教育他们“先做人、后成才”。

  “爱的教育”也让孩子们印象深刻。王直记下每一个孩子的生日,每逢生日总会送生日蛋糕;中心安装了9部亲情电话,王直要求每位孩子一周和父母通一次电话;每晚要看《新闻联播》;每个孩子都有零花钱账本,不能乱花钱。有个孩子得了胆结石,王直就亲自带他上医院看病,直到安顿好了才通知他的父母。为了孩子恢复健康,王直吩咐给他单独做菜。

  尽管辛苦,但王直乐在其中。他常说,“救一个孩子就等于救了一个家庭;帮他走过最关键的一步,就等于帮了他一生”。每当看到孩子们健康成长并小有成就,王直都感到无比欣慰。这些年来,王直依托助教中心这一载体,先后募集助学款360多万元,有10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留守儿童”从中受益,其中近300人圆了“大学梦”。

  沉甸甸的责任

  是什么驱使这位七旬老者创造出助学的奇迹?王直说,是爱与责任。 “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始终坚持对党和政府负责,对社会负责,对需要帮助的孩子负责,对求助的家长负责。这就是我一生追求的社会责任感。 ”

  爱与责任催生义举,也让更多社会人士加入到助学行列中来。 “王直老人关爱困难人群,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期助人为乐的崭新内涵,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商之都宣城商厦总经理方敏告诉记者。为了支持王直老人的助学事业,他们一直通过各种方式,为中心捐助了价值近10万元的物品。这些年来,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纷纷向助教中心捐款捐物,表达了他们的拳拳之心。北京新四军老战士章央芬一家三代“接力”,无偿捐助贫困学生金额达12万元,目前还在延续资助3名在校大学生。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留守儿童”入托需求,王直在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下,建起了一座面积达800平方米的综合楼,可托管150名孩子,今年10月底投入使用。下一步,王直还将按照新的规划,建设一座三层教学大楼和一座四层男生宿舍。

  饮水不忘掘井人。王直在助教中心大力推行感恩教育,让孩子们“听老师的话,做好人,读好书,感恩社会”。王直告诉记者,每年他都要组织学生赴外地看望资助人,并组织一些访贫问苦、“尊老暖冬”等活动。去年他还成立了“感恩班”,目前在中心的90人中,“感恩班”学生就有68人。去年以来,中心还先后组织向汶川地震灾区、台湾台风水灾灾区等开展募捐活动,孩子们积极踊跃捐款。

  小小中心,成为爱心“中转站”;多少爱,在这里汇聚,从这里出发。大德无言,春风化雨。回忆起前不久在北京参加道德模范颁奖大会时,中央领导人表扬他“你为人民做了好事”的亲切话语,王直感到沉甸甸的责任。 “我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为助学事业尽力尽心到底,绝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记者 张敬波)

(责任编辑:孙宾)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