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利:政委主动请缨做驻村警察7年 成立警务室当村民守护人(图)

发布时间:2018-07-07 09:36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5年10月 | 查看:1296次



人物故事:

  从大队书记到派出所民警,从公安局政委到警务室创始人,一路走来,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不求索取,甘愿付出。他拼搏与努力,换得一方百姓的平安和谐,深受乡亲们的拥护爱戴,他就是抚松县抚松镇中心街村警务室创始人陈景利。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中心街村委会入口处的陈景利警务室,不足30平方米的地方,监控装置、电话、电脑、复印机、打印机等设施一应俱全,警务室不仅让百姓有了寻求帮助的场所,也为陈景利提供了服务基层群众的平台。

  现年60岁的陈景利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他说:“我对中心街村的百姓特别有感情,因为我是从这个村走出去的,是他们培养了我,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不可能干到今天,我就想回来以后,为这个村的老百姓办点实事,发挥我的余热。”

  陈景利是一个地道的中心街村人,1974年入党,曾担任8年大队书记,1982年加入公安队伍,并逐步走上领导岗位,系抚松县公安局原政委。2008年,他找到局领导,主动请缨搬出了宽敞的公安局办公室,回到中心街村担任驻村民警,并且成立了该局第一个用民警命名的“陈景利警务室”。

  陈景利上任后,每天坚持村内巡逻、入户了解情况,把各家各户的情况都做了详细摸底,一一写在本上,记在心里。用旧文件背面制作入户登记表,把困难、残障群众的事情当成自家的事来办,不仅帮助群众解决历史遗留的户籍问题,而且积极协调当地民政部门为困难群众办理低保。

  中心街村村民朱亚娜、周兴隆等人,因种种原因几十年户口没有落上,户口问题成了一个大难题。陈景利在走访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亲力亲为跑手续,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解决了他们几十年都未解决的难题。

  “陈警官去年12月份就把户口给我办下来了,他费了很大周折,操了很多心,我感谢党和政府,让我这个70多岁的人真正有了‘身份’,还可以领取国家给的养老保险金。”今年71岁的朱亚娜激动地说。

  2008年营松高速公路征地工作正式开始,中心街村78户村民的房屋、土地被高速公路建设征收,陈景利主动配合政府、交通部门逐家逐户的宣讲政策,发放补偿款,但最后还是有11户村民因对土地征收面积存在异议而拒签协议,征收方一度想要采取强制拆迁的措施,他向项目部打下保票,“求同存异”先开工、后协议,不给经济建设添堵,不让村民利益受损。陈景利认真研究高速公路土地征收的政策,和村干部一起走家串户的做疏导工作,讲法律、讲道理,最终高速公路的征地顺利完成。中心街村也成为全县首个补偿款未到位就顺利开工且零信访的高速公路建设工地。

  陈景利还是关心下一代的“好爷爷”。辖区内马鹿沟小学校里住宿的孩子们大多是来自于抚松镇周边偏远的村屯,很多年幼的孩子住宿,最小的4岁、最大的13岁,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学生宿舍没有室内厕所。每逢冬季,因供暖管道老化、室内温度低,值班老师要搂着最小的孩子睡觉。为此,他以一名老党员的身份给县长写信反映情况,在他的努力下,当地政府在财政极其紧张的情况下拨付专款对学校供暖设施、外墙保温进行了改造,学生住进了温暖的宿舍。

  中心街村党支部书记马长贵告诉记者,老陈是个热心肠,凡是老百姓的事他都管,我们村今天能发展得这么好,跟他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为了让中心街村具有良好治安防控,陈景利专程找到县里相关领导,争取技防设施的投入,在村里主干道、治安复杂区域安装了13个“电子警察”。而村里的诊所也成了他的“新闻发布中心”,每天晚上他都会到诊所找群众唠家常、讲法律法规,感染身边的每个人,唠家常的信息每天都会记在他的笔记本上。在收集信息的同时,他还用手机随手拍停放在路边的车辆照片录入电脑,存储为车辆停放信息库。

  2012年11月25日,抚松镇南新区加油站发生抢劫杀人案,刑侦人员在对涉案车辆排查时,将陈景利的车辆停放信息与出城口的车辆信息进行比对,仅用2个小时就确定了犯罪嫌疑人。

  截至目前,他的警务室共协助侦破重特大刑事案件2起,治安案件11起,为群众补录户口15人,采集人口信息13万余条,化解社会矛盾119件次,开展普法宣传23次,有600多人(次)参与。

进入网友互动

来源:吉林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