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航3U8633机组:机组临危不乱 成功处置世界级险情

发布时间:2018-07-05 22:22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8年6月 | 查看:5673次

人物故事:

  日前,包括路透社、法新社、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印度TV在内的国际主流媒体,都对川航“514”的迫降事件进行了详尽报道。英国每日邮报直接将川航的机长比作中国版萨利机长,报道说,川航飞行员在32000英尺的高空,面对机场玻璃脱落,零下40度低温以及机舱驾驶设备故障的情况下,临危不惧,处置异常冷静,这种素质真是不可思议。

  国内外舆论认为,2018年5月14日,川航成功迫降事件,堪称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机组人员“史诗级”的处置足以载入世界民航教科书。

  玻璃破裂:万米高空显身手

  5月14日,清晨6时26分,川航3U8633航班由重庆江北机场起飞。6时42分,该机进入成都区域,飞行高度为9800米。7时08分,随着“砰”的一声,坐在驾驶舱左侧的责任机长刘传健和右侧副驾驶徐瑞辰同时发现右侧前风挡玻璃出现裂纹,刘传健立即向地面管制部门发出“风挡裂了,我们决定备降成都”的信息,并示意徐瑞辰发出7700遇险的信号。

  突然,驾驶舱的玻璃碎裂并被吸出,破碎的玻璃向外四散,驾驶舱门自动打开。系紧了安全带的徐瑞辰上半身被吸出舱外,面部和手部被玻璃碎片划伤,部分飞行控制组件及右座耳机等装备也随之被吸出。外部强大的气流灌入驾驶舱,徐瑞辰也努力回到了座位上,戴上氧气面罩,忍着伤痛协助机长监控飞机关键参数。驾驶舱内飞行控制组件(FCU)中央部分翻起,自动驾驶仪(AP)、自动油门(A/THR)故障,电子集中化飞机监控器(ECAM)显示多个红色故障信息。

  飞机出现剧烈抖动,机组身处高寒、缺氧和巨大噪音的恶劣环境中,情况非常危急。飞机仅能全人工操纵,刘传健左手紧握操纵杆,尽力控制飞机的状态,竭力使用右手去拿位于左侧的氧气面罩,飞机迅速左转飞向成都双流机场并开始紧急下降。特情发生时,梁鹏机长在客舱按计划轮休。梁鹏机长意识到事态的严重,在强大而寒冷的气流中奋力进入驾驶舱,迅速系好安全带,戴上氧气面罩,在中间座位辅助刘传健机长进行特情处置。他一边执行高原释压检查单等必要的程序和动作,一边坚持向管制员报告“MAYDAY、MAYDAY,四川8633,座舱释压,紧急下降”等特情信息。但由于设备损坏和风噪,他们从耳机里听不到任何声音,无法与地面建立正常双向联系。

  在缺失右侧风挡玻璃的情况下,为了降低飞机严重的抖动,刘传健选择了一个适中的速度,忍受着寒冷、座舱释压等恶劣的条件,艰难地下降。

  共度时艰:化险为夷创奇迹

  该航班共运输旅客119人,无特殊旅客、无儿童和婴儿;装载行李65件,共717公斤;装运货物36件,共269公斤,无锂电池等危险品。

  当班飞行机组机长刘传健,是A320机型B类教员,总飞行时间13666小时,总经历时间11454小时;副驾驶徐瑞辰,为A320机型副驾驶,总飞行时间2801小时,总经历时间1430小时;第三成员机长梁鹏,是A320机型B类教员,总飞行时间8789小时,总经历时间6959小时。当班乘务组一共有5名乘务员,分别是毕楠(乘务长)、张秋奕、周彦雯、黄婷、杨婷,另有1名安全员吴诗翼。

  当天航前预先准备中,乘务组根据手册要求对高原航线飞行进行了专门预案,其中就包括释压处置和颠簸处置。当驾驶舱风挡破损、客舱瞬时释压、氧气面罩全部释放时,正在为旅客提供客舱服务的4名乘务员全部腾空失重。她们就近拉下氧气面罩吸氧,并就坐固定自己。乘务长毕楠拿起广播话筒,整个乘务组通过口令和手势全力指挥旅客:“用力向下拉氧气面罩,将面罩罩在口鼻处,保持正常呼吸,系好安全带,听从我们的指挥。” 在很短的时间内,在确认所有旅客都已经拉下面罩吸氧后,乘务组在客舱中用手势建立联系,逐区域进行了确认,将客舱旅客都做好了自身保护的信息传递给了乘务长。安全员吴诗翼持续保证在前舱的“空防战术”位置,持续保持高度警惕性,观察、了解、注视整个客舱旅客的动态,避免客舱中因其它因素的风险再次影响飞行安全的事故发生,期间仍持续配合客舱机组对全体旅客进行指导、安抚以及协助。此后,乘务长毕楠两次向驾驶舱打进电话,但未得到回应。在无法判断清楚是否到达安全高度的情况下,乘务组始终带着氧气面罩,并要求全体旅客遵照执行。

  当时驾驶舱的温度接近零下40摄氏度,寒冷对身体的影响使得刘传健对飞机的操控变得更加艰难,梁鹏在后排不时为刘传健和徐瑞辰揉搓肩膀和手臂,以缓解寒冷。机组在充分考虑了地形和安全高度的前提下,下降高度、控制航迹。管制部门及空军单位积极协调指挥空域内其他航空器进行避让。在无法与地面管制进行通讯的情况下,机组按照常用的进港程序向成都02R跑道进近飞行。乘务组听到起落架放下,乘务长指挥乘务员立即返回执勤位,又通过内话要求所有乘务员默想撤离程序,做好落地和紧急撤离的准备。

  由于是紧急备降,飞机着陆重量超过了机型限制,机组按程序执行了超重着陆检查单,在紧密配合完成了一系列的进近准备工作后,刘传建操纵飞机以近乎完美的曲线于07:46分安全降落。飞机落地后,机组通知不需要进行撤离,乘务员逐一确认旅客都安全,乘务长站在通道中面向旅客通知:现在安全了,正在等待客梯车和摆渡车接各位旅客下机。安全员按照机组的统一指令,协助安排全体旅客有序下机,全体乘客下机后对客舱进行了航后清舱工作。

  如履薄冰:三十年磨一剑

  看似偶然的世界级民航险情成功处置,实则是川航安全运行三十年来全力以赴抓安全的必然结果。

  自开航以来,截至2018年5月14日,川航已安全飞行300万小时,在册飞机132架。2005年引入IOSA(国际运行安全审计),与国际并轨;2010年引入SMS(安全管理体系)和QMS(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以人为本”的积极和谐安全文化;搭建了风险管理、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绩效管理三层事件防护网;辅以各生产业务部门自身的安全管理、运行管理部门实施的安全管理、安全监督部门独立的监督管理三层安全防控网以持续督促各项标准要求的落实,持续促进“领导、监管、主体、岗位”四个责任的落实。

  同时,川航建立了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持续改进”为核心的安全方针,完成了各个时期的安全目标,未发生运输航空事故、航空器地面事故、航空器维修事故,各项指标均控制在局方和公司制定的目标范围内。尤其是在SMS建设过程中,川航优化安全管理模式,树立改革精神,健全法制思维,主动认识和适应新常态,更加注重安全管理的规范性、持续性,积极推行系统化、常态化安全管理,在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安全管理基础上,为提供安全管理裕度,川航主动时间安全绩效管理建设,成为西南地区安全绩效管理试点单位。逐步发挥安全预警与预测效能,探索基于安全绩效的监察模式,从主动型安全管理向预测性安全管理迈进。

  开航30年来,川航对飞行队伍以“人、机、环、管”为切入点,用风险管理办法,对各种隐患进行全面治理,变事后处理为事前防范,实现对飞行安全的全过程管控。安全监控注重关注飞行品质数据中的重点、关键阶段,设立低风险管理责任目标,实施持续监控,提供安全管理水平。与此同时,川航十分注重飞行人员健康管理,在全国民航系统率先采取了“航医进中队”等一系列举措,持续抓好飞行员健康状态监控、风险预防和理念引导,努力成为保障飞行队伍状态、助力公司安全生产的一道坚实后台。通过建立健全公司航卫中心的健康管理职能,实现了围绕安全生产运转的航卫规章标准完善、服务体系重建、保障模式探索创新,成为行业内的标杆。

  此外,在飞行训练方面,川航作为西南片区高原航线覆盖率最高的航空公司,川航在飞行员机组资源管理(CRM)培训及高特机场训练管理方面采取了严格的专项理论和模拟机训练相结合的技术管理模式,并结合模拟机复训和年度理论轮训等一系列管控措施,不断加强机组飞行作风管理,努力确保训练的及时性、全面性及飞行人员操纵技术和特情处置的熟练程度。

  在这次重大突发事件中,机组临危不乱、果断应对、正确处置,避免了一场灾难的发生,反映出高超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弘扬了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这一当代民航精神,是四川航空近年来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和提升应急能力建设成效的一次重大检验。此次空中险情发生后,川航于7:30启动应急响应,值班领导、航空器处置小组、新闻小组、医疗救护小组、客货处置小组、后勤保障小组、善后处置小组、事件调查小组、安全保卫小组均按应急指令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把荣誉和赞美作为再接再厉的新动力,川航人正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中国民航局、省国资委等各级单位对川航安全运行的指导和要求,以该事件为契机,狠抓川航安全运行、飞行训练工作上台阶,厚植安全文化土壤,深入落实“领导、监管、主体、岗位”四个责任,扎扎实实以平常心投入到一个航班、一个航班的安全生产当中。

  “敬畏责任、敬畏制度、敬畏生命。”——这是以李海鹰为首的川航领导班子对保障飞行安全这一最高职责提出的要求。

来源:四川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