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05 21:34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8年6月 | 查看:1707次
人物故事:
人物简介:袁杰,男,1962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砀山县曹庄镇党委委员。
事迹简介:2006年11月,作为全省第三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袁杰被组织选派到曹庄镇回民许庄村,任党总支第一书记,这一干就是12年。12年来,袁杰和村两委顽强拼搏、攻坚克难,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共同建设美好乡村,成为坚强有力、团结进取、开拓创新的战斗集体。回民许庄村先后被评为“宿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宿州市美好乡村示范村”、“安徽省美好乡村示范村”,2016年荣获“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2017年荣获“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2016年袁杰也获得了“安徽好人”称号。
行至砀山县曹庄镇许庄村,条条宽阔的道路纵横交错,栋栋崭新的楼房错落有致,张张笑脸写满幸福。太阳能路灯、文化广场等现代化公共设施一应俱全,好一幅美好乡村的美丽画卷!更为特别的是,不少建筑物都有高突的拱形和饱满的穹顶,透着浓郁的民族风情。
“干部的脚粘土,群众的心才不堵”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十年前。2006年11月,作为全省第三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袁杰被组织选派到曹庄镇回民许庄村,任党总支第一书记。一听说是许庄村,袁杰的心里“咯噔”一下,早就听说,那村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缺乏,而且干群有矛盾,是个名副其实的“后进村”。驻村后,他看到的现实比“听说”更无奈:有的地方连最基本的水、电、路都不通。袁杰犯了难,一连几天睡不着觉。作为一名老党员,面对困难时又怎能打退堂鼓?“只要信念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袁杰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许庄村干出个样来。
“群雁高飞头雁领。” 袁杰觉得,当务之急是加强班子建设。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现任领导班子干劲不足。袁杰以诚心换真心,主动放弃休息时间,一连几天走村入户,和班子成员逐一深谈,扩大“朋友圈”。“水、电、路不通不可怕,可怕是咱们和群众的心不通啊!”“咱可不能辜负全村老少爷们对咱的信任。”饱含真情的话语,字字戳中心底。班子成员的思想通了、心齐了、气顺了、干事创业的劲头也有了。袁杰又趁热打铁,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村“两委”班子正式开动起来,许庄村今后的发展有了“领头雁”。
村集体经济落后,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600元,许庄村的“穷帽”戴得坚挺。袁杰深知,只有全力干事业,一心谋发展,带着群众脱贫致富,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和认可。说千道万,瞄准一流去实干。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先从改善基础设施上入手,把“修路、通电、引水”三项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协调关系,整合资源、监管施工……袁杰事事冲在最前面,再苦再累也没有一句牢骚话。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是水、电、路的“三通”,更有群众的点赞:“俺村的干部真做到了先干一步。”那段时间,天天泡在工地的袁杰,人晒黑了,也累瘦了。特别是那双运动鞋,始终沾着一层厚厚的沙泥,甩都甩不掉。有人开他的玩笑:“袁书记,你这天天一脚泥,哪还像个县城人?”袁杰给“顶”了回去:“干部的脚粘土,群众的心才不堵……”
搞养殖一直是许庄村的老传统。经过走访调研,袁杰发现,家庭式散养成不了规模,赚不了大钱。只有盘活现有资源,实现养殖产业化,才能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一方群众致富。想好就干。袁杰一边带着养殖户远赴内蒙古等地学习先进技术,一边广筹资金,建立现代化养殖区,积极引导养殖大户进驻。许参是老养殖户,以前靠老法养羊,费劲不少,挣钱不多。自从迁入到养殖区,收入步步高。“俺家几代都养羊,就俺这辈才尝到了高科技的甜头。”摸着一只壮实的小羊羔,他喜滋滋地说。
在袁杰和村“两委”一班人的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下,目前,许庄村已成立了五家养殖合作社,养羊户有174户,年出栏量25万只,发展养牛60多户,年出栏4000多头。许庄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养殖专业村。传统行业的升级换代让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增,更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人均年收入达到9400元。
“只有尽不到的情,哪有焐不热的心”
由于回民群众居多,从上任第一天开始,袁杰就把维护民族团结当作开展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有空,他就翻阅介绍回族文化的书籍,并把回族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各种禁忌铭记在心。和回族群众在一起时,他更是小心翼翼,时时处处尊重回族群众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咱们就是回汉和睦相处的桥梁和纽带。只有回汉一家亲,咱们村才能有大发展。”袁杰不止一次告诫汉族村干部。
村里有个建造多年的老清真寺,历经多年风雨侵蚀,早已破败不堪。袁杰回忆说:“到了下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就下小雨。”绝不能让回族群众开展宗教活动受到影响。抱着这个坚定决心,袁杰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协调,多方筹集资金200余万元。资金到位后,他又牵头抓总,统筹各方力量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工程建设。只用了三个月,一座大气、漂亮的清真寺就建成了。建筑面积比原来增大好几倍,可容纳近500人开展宗教活动。清真寺有一位来自外地的阿訇,孩子在老家上学。为了能照顾孩子,他希望孩子转学来砀山。由于地域限制,转学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要尽力帮回族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袁杰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多次向上级反映问题,带着阿訇办理各种手续,帮助其子顺利解决了入学问题。父子得以团聚,阿訇很是感激:“多亏了袁书记!”
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房屋拆迁与安置工作是个考验干部智慧和担当的“烫手山芋”。袁杰不打怵,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工作进展得很顺利。由于风俗习惯不同,回族群众只能就地安置。这也难不倒袁杰,很快安置房就建好了,大家都开心地住了进去。真正让袁杰他们犯难的事来了:个别村民过于顾及自身利益,坚决不搬。真不好办!工作人员的心都凉了半截。“化解矛盾,就要靠群众近一点,多替群众想一点。”袁杰安慰他们说。那几天,他多次给“钉子户”耐心细致地讲解有关政策。一次不行,就来第二次、第三次……终于,袁杰用十足的诚意解开他们心头的疙瘩。“袁书记真为俺们好,俺们还能不搬吗?”在袁杰的带领下,整村推进顺利。目前,已建成住房547套,并取得“零上访”的工作成绩,有力维护了回汉民族团结。
“回族群众好相处吗?”面对这样的疑问,袁杰总是深情地说:“回汉一家亲。这世上只有尽不到的情,哪有捂不热的心?”
“只要群众愿意,我会一直干下去 ”
袁杰现在的身份有些“尴尬”。早在7年前,袁杰的选派期就结束了。那五年,袁杰扎根基层、一心为民、辛勤工作,村民的心里都有数。“袁书记是干实事的,这几年,俺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他是做了大贡献的。俺们可不想让袁书记走。”村民许华民的话代表了大家的心声。他依然记得那天袁杰回城,被堵在村部办公室的情景:老少爷们把办公室围得个水泄不通。而袁书记则眼含热泪,一个劲地说“谢谢!”袁杰也舍不得走,“在这干了五年,我早已把自己当成许庄村人了,这里的群众都是我的亲人。”袁杰也有苦衷:父母年迈,急需他这个儿子在身边照顾。家里的大事小情都是妻子操持,作为丈夫,他帮不上一点忙。可是,一想到组织的重托,群众的期盼,他把对亲人的愧疚深埋在心底,义无反顾地留了下来。2011年 7月,经过组织安排,袁杰挂任曹庄镇党委委员,专门负责许庄村的工作。
袁杰生活节俭。他的房间里只有几件简单的摆设,最显眼的就是那张陪他多年的旧沙发。对自己,袁杰很“抠”,对困难群众,他总是提供无私的帮扶。每逢过年过节,袁杰总是不忘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只要有时间,他就到村里几户困难户里走走转转,打扫一下房前屋后,和他们聊聊家常。虽都是小事,却暖人心。
有一年冬天,砀山遭遇多年不遇的大雪,不少村民的养殖大棚和厂房都被压得摇摇欲坠。鹅毛大雪还在下,袁杰早已心急如焚,“照这样下一整夜,群众的损失一定不小!” 他立即带领村干部,踏着厚厚的积雪,不停查看大棚和厂房,想尽一切方法,把房顶的积雪除掉。雪下了一夜,袁杰他们也是一夜没合眼,一直严密监视着雪情,及时消除隐患。许多村民深受感动,纷纷送来热水,向他们表示感谢。那一夜,村里的孩子睡得香甜,袁杰和村干部都熬红了双眼。一年的挂职任期很快又到了,在群众的再三挽留下,袁杰又干了一年,紧接着一年又一年……就这样,袁杰和许庄村的情缘整整延续了十年。
“全国文明村镇”、“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安徽省美好乡村示范村”、“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安徽省选派干部优秀标兵”、“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一项项荣誉见证着袁杰多年来以一颗滚烫的赤诚之心,扎根基层、敢于担当、重在实干、无私奉献,全身心地投入到促发展、惠民生、促进民族团结上。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回族群众的尊重和爱戴。
最近这段时间,袁杰一直在思考许庄村未来发展的大方向:推进土地流转,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利用民族村特色优势,做大做强旅游业…… 有人“吓唬”他:“老袁,你的任期续了又续,真走不了喽!”袁杰饱含真情地说:“我的心早已融入这片土地。只要组织许可,群众愿意,我会一直干下去!”
来源:安徽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