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俭:九旬嫂娘56载无怨无悔照顾瘫痪小叔子 唱响感天撼地“嫂子颂”(图)

发布时间:2018-07-03 22:2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5-09-22 | 查看:703次

人物故事:

  李桂俭,女,1922年2月生,黄山市屯溪区昱西街道居民。1959年,李桂俭与内蒙古支边的丈夫奔丧回家,看到年迈的婆婆和瘫痪的小叔子无人照料,她毅然决定带着2个孩子留守在家。56年来,她每天不辞辛苦地给小叔子端饭送水、换药擦身、端屎倒尿,自学推剪帮他理发,还专门为小叔子购置电话、收音机和电视机,宁肯自己挨饿受冻,也要让婆婆和小叔子吃饱穿暖。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婆婆和小叔子全都得享耄耋高寿。

  李桂俭出生天津城里,1953年随在天津工作的丈夫支边去了内蒙古,1959年接到公公去世的消息后她带着两个孩子和丈夫一起来到屯溪奔丧。第一次进婆家就看到这个家中老的老、病的病,时年64岁的婆婆身体不好,还要照顾13岁就因骨髓炎瘫痪在床的小叔子宁永琦。办完丧事后,李桂俭有些犯愁了:婆婆小脚老太一个,又有心脏病,她自顾不暇又怎能照顾永琦?弟弟瘫痪病人一个,离开别人服侍他是一天也难以度过。请保姆?家庭经济状况根本不允许;带出去?这一老一瘫哪堪长途颠簸?两难命题难住了这不幸的一家人,思来想去终究还是一筹莫展。

  这时候,本来只请半个月假准备回去的李桂俭,决定留下来服侍婆婆和小叔子,维持这个岌岌可危的家。她对丈夫说:“我不留下来,其他在外的兄弟就不会安心工作。我不留下来,就不配当媳妇不配当嫂子。”做出这个决定对于当时年仅37岁的李桂俭来说有太多的不容易,从小在天津城里长大的她对徽州方语言不会说也听不懂,皖南的农活她一样也不会做,就连下河蹲着洗衣服也很不习惯。在刚留下来那阵子,小叔子的后背和左腿经常流脓,浑身散发着阵阵异味,李桂俭却浑然不顾这些,她从未让自己因腐臭味呕吐,甚至没让自己脸上闪一丝过愁容,她是一个细心、善解人意的好嫂子,不忍心让肢残的小叔子心灵再受伤害。清洗血脓、涂抹药膏、缚上纱布,再使尽全力帮永琦挪到墙角的痰盂解小便。就这样,每天给小叔子端饭送水、换药擦身、端屎倒尿就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这样艰难的服侍活儿,李桂俭每天都要重复好几遍,而且一干竟干了55年!天热了,就拿枕头席给他垫着后背,天冷了,又给他垫上厚厚的褥子,他睡的被褥也经常换洗。在嫂娘无微不至的照顾下,永琦再没有生过褥疮,腿上也不流脓了,几年前,他的伤口竟奇迹般愈合了。

  后来李桂俭的丈夫虽然调回家乡工作,可是被分配在离家很远的上溪口供销社上班,平时难得回家。所以,平时还是只有她一个人忙完婆婆再忙小叔子,忙完家务再忙孩子,她成了宁家的顶梁柱。加上家庭经济拮据,一分钱都要计划着用,李桂俭始终守着这样的原则:把最好的食品给婆婆和小叔子,次些的给孩子,她自己吃最差的甚至忍饥挨饿。有个时期没有大米,只配给些黑面粉,李桂俭就从邻居家借来箩筛,头筛下的细粉给婆、叔做成面食,头筛下的再过二筛,二筛下的麦皮给孩子们,她自己则用这理应扔弃的二筛上的糟粕糊口。“我艰苦点,一家人就能过好点,我多做一点,我婆婆就少做一点。28岁时我母亲就去世了,我婆婆待我就像亲闺女一样,小叔子就像是我的亲弟弟。”提起婆婆,李桂俭的眼圈就红了,“婆婆活到97岁,我们在一起度过30多年,她临走时就是放心不下这个小儿子,叮嘱我‘千万别把他丢下’,当时我就说‘你放心,有我在,就有他在’。”

  这句誓言、这幅场景,李桂俭说她一生都不会忘。宁永琦瘫痪在床连坐起来的能力都没有,请人上门理发也很不方便,李桂俭就自己买了推剪帮他理发,现在已经驾轻就熟;家里没几件像样的家具,但为了给永琦解闷,李桂俭省吃俭用买来电视机放在床边,让他躺着也能看;宁永琦的床边有个棋盘,李桂俭只要见儿子一有空,就叫他陪叔叔下下棋;宁永琦时刻都需要人照顾,李桂俭在婆婆去世后也学着婆婆当年的样子,在永琦的房间里又搭了一张床,数十年如一日地睡在他的床边。“我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对嫂子的感激,只能用八个字来形容‘待婆如婴、待叔如子’。以前我妈老了、病了,嫂子就像照顾小孩一样地照顾她,晚上陪她睡,抱她上马桶,从不喊一声累,不是嫂子的细心照料,我妈哪能活到97岁。对我也是一样,你们看我生活的这样一个小小的空间里,电视机、收音机、电话、报纸都放在我触手可及的地方,她是想让让我对外面的世界也有所了解。”宁永琦感动地说。

  如今93岁高龄的李桂俭老了,身体没过去硬朗了。她在2014年送走了丈夫,今年4月又送走了小叔子。在记者采访时她说:“今生照顾小叔子,我并不觉得苦,我是心甘情愿做这一切的,无怨无悔。”嫂子颂是悲壮的,嫂子颂是深情的,李桂俭,一个女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唱响了一曲感天撼地的嫂子颂,奏响了一曲惊世骇俗的和谐之曲。李桂俭获评全国“孝老爱星之星”、黄山市“十大新闻人物”、黄山市首届道德模范、黄山市百名孝子、黄山市首届“十大文明市民标兵”、安徽省“十大精神文明事迹。

  来源:安徽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