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02 22:59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5-09-18 | 查看:1091次
人物故事:
恰力·阿布勒哈斯木,男,哈萨克族青河县阿热勒乡布河坝村村民。
73岁老人创办红色书屋并免费向本村及社会开放。恰力老人几十年历经坎坷,始终不渝的坚持收集和珍藏党报党刊,把这些报刊资料当作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宝贝去爱护和留存,充分体现了老人对党、对祖国、对社会主义的最淳朴、最厚重的情意,他的事迹本身就是一个生动的教材。书屋开放后,阿热勒乡附近村庄的农牧民、中小学生、乡政府党员干部以及县小学、司法局、城镇社区等各行业的师生、干部群众纷纷前来借阅、观摩,受教育群众累计达60000余人次。
屋门口墙上挂着一块块醒目的牌匾:阿热勒乡布河坝村“红色书屋”、青河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河县党风廉政教育基地,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块新闻出版总署书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颁发的农家书屋牌匾。
房子里四面墙上展示着恰力从1958年以来订阅收藏的党报党刊。有哈萨克文版的《新疆日报》、《阿勒泰日报》等报纸,还有《红旗》杂志上登载的照片,有毛主席和周总理在延安窑洞前的留影,有周总理去西安就“西安事变”进行和谈将要上飞机时的照片,还有新中国开国十大元帅照片等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其中,还有几本特别珍贵的俄文版《人民画报》。这些书籍直观地反映了中国革命史,从中也可以洞悉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发展变化。
恰力说,书屋里有他50多年来订阅收藏的杂志360多本、报纸4000余份和毛主席语录、宣传画册等110册。一个普通的牧民为什么会50多年来订阅党报党刊,这是怎样的情怀,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在乡宣传干部朱尔森的帮助下,记者聆听了恰力老人的传奇经历。
1944年,恰力在青河县布河坝村一个哈萨克族牧民家里出生。小时候,家里很穷,加上交通不便,恰力没有上过一天学。1958年夏天,连续一个月,恰力没有借上生产队订的报纸。有一天,他看到邮递员骑着马驮着报纸、邮件出现在村头,就一路狂奔,跑到邮递员跟前,气喘吁吁地询问报纸来了没有。
邮递员觉得眼前这个孩子很有趣,顺口说了一句:“报纸是生产队的,要想看最好让你爸爸订一份。” 邮递员的一句话提醒了恰力。恰力问:“叔叔,一份报纸多少钱?”邮递员说:“一个月一元钱,全年12元,天天有报纸。” 回到家,恰力央求父亲订一份报纸。父亲知道孩子喜欢读报,但是当时的12元钱毕竟不是一个小数目。晚上,恰力的父母商量了一下,最终答应给恰力订份报纸。半个月后,当邮递员再次来到生产队,恰力花6元钱订了下半年的《新疆日报》。报纸订上了,有事没事,恰力就跑到村口等邮递员来送报纸。从此,一份报纸走进了恰力家,走进了恰力的精神世界。一直到2010年,恰力坚持订阅哈萨克文版的《新疆日报》52年,从未间断。
1964至1965年连续两年,不知道什么原因生产队没有订报纸,全队只有恰力订了两份报纸。这两年中,恰力家简直成了生产队队部,借报纸的、打听政策的、投递信件的村民络绎不绝,恰力则成了义务讲解员和收发员。
生产队开会,人来齐了,队长先让恰力给大伙读报纸。人们跟着报纸走出了深山,走向了广阔的原野,走进了北京、上海乃至全国、全世界……祖国边陲的一群哈萨克族牧民,听到了中共中央的公报,还有毛主席的号召……
1967年,恰力和哈萨克族姑娘米尔迪拉结婚了,米尔迪拉很支持丈夫,精心保护着所有的书籍报刊。定居之前,恰力每年夏天都要赶着羊群转场,到100公里外的夏牧场放牧,4个月后再返回。为了保存过期报纸,1965年恰力做了第一个大木箱,夫妻俩总是不怕麻烦、不辞劳苦,将书报装在箱子里,一路同行。到2000年,恰力收藏的报刊已装满了8个大木箱。
80年代初,恰力到供销社上班了。随着家里的经济状况逐渐好起来,恰力订阅报刊的种类也逐步多了起来。除了《新疆日报》、《红旗》杂志外,他还订阅过《伊犁日报》、《支部生活》、《民族画报》、《新疆画报》等刊物。后来又订阅了《农村科技》、《科学与技术》等实用性刊物,并且学以致用,照着刊物上介绍的方法养鸡、养鸭、养兔子。一些牧民看到恰力成功后,也跟着恰力学习养殖,收益不错。
1997年,恰力在自己家建起了农家书屋,免费向村民开放,很受欢迎。2008年,在青河县委宣传部、民政局等部门的资助下,“红色书屋”正式挂牌。当年,阿热勒乡投资万余元,为老人建设了35平方米的专用书屋。
2011年,青河县对“红色书屋”进行扩建,书屋面积达95平方米,还赠送了一批新书。书屋开放后,乡里的农牧民、中小学生、党员干部前来观摩学习的达6万人次。 2012年“七一”前夕,阿勒泰地委向恰力颁发了“优秀共产党员”荣誉证书。
打开书屋的留言册,厚厚的册子里有上百人的留言:“读报读出精彩人生,开卷开拓幸福生活——题赠‘红色书屋’主人恰力。”这是一位老记者参观了“红色书屋”之后的留言;更多的留言出自机关干部、农牧民群众和青少年的笔下……
恰力的儿子塔拉斯别克说:“我会接过父亲的登记本,把‘红色书屋’一直办下去!”在留言册上,一位作家留言:“红色传承,接力恰力。祝愿恰力和‘红色书屋’更加红红火火。”
来源:新疆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