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02 21:57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5-09-18 | 查看:835次
人物故事:
袁松才,男,生于1947年3月,自2009年退休,回到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的金沙村。
在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金沙村的后山上,有一条叫做桃花岭的古道。相传2200多年前,秦朝方士徐福从这条古道走过,翻山越岭下海东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随着交通日益便利,古道逐渐淹没在了岁月的长河里。直到6年前的2009年,袁松才老人重新发现了古道的踪迹。于是,他披荆斩棘,劈柴修路,无论刮风还是下雨。6年后,这条千年古道终于惊艳亮相,成为驴友们周末休闲必去之处。袁松才也由此被称作是“当代愚公”。
桃花岭,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相传公元前220年,秦朝方士徐福为求长生不老药,带着数千人出海求取仙药。他们从秦山村走到桃花岭,经过达蓬山再下海东渡。彼时,桃花岭两侧野生桃花盛开映红了山坡,桃花岭由此得名。
袁松才从小便在桃花岭下的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金沙村长大。他记忆中的桃花岭,人来人往,好不热闹。桃花岭总长约650米,山顶连接宁波市镇海区、宁波慈溪市和江北区三地,故称“三界之地”。历史上,这条古道是探亲访友、贸易往来的常道。在战争年代,这里还是我党地下军争人员和武装部队的必要通途,桃花岭也为此获得了“红色通道”的称号。
然而,时光荏苒,时代变化太快,外面的交通网络纵横交错,古道渐渐被冷落、荒凉甚至被遗忘。
2009年,从宁波市一家不锈钢厂退休的袁松才回到金沙村安度晚年。闲来没事的时候,他喜欢上山锻炼、挖笋,重拾儿时记忆。一次偶然的机会,透过一片藤蔓野草,他隐约看见一条青石条古道。儿时的记忆突然被唤醒,他仿佛看到了孩提时代在此嬉戏玩耍的场景;而往昔前人挑担背物、艰难登山的画面也渐渐清晰。“我当时就下了个决心:要修复桃花岭。”已年过六旬的袁松才暗暗下了个决心。
说干就干。瘦小精干的袁松才带着柴刀、锄头和铁锹,开始披荆斩棘。生长了几十年的各种带刺的蔓藤一层又一层,漫山遍野疯长的竹子也在古道上盘根错节瓜分地盘。袁松才挥动柴刀,一根根砍断、拖离、清扫。衣服被刺刮破,手上出血,袁松才毫不在乎。“我们都是吃苦长大的,这点血算什么。”
和荆棘刺藤做斗争,一开始进展并不顺利。植物们盘根错节、层层叠加,他们已经盘踞在古道上几十年,要想彻底根除,非一朝一夕。一开始,挥汗如雨的袁松才每天只能劈开2米的路。而更让他头疼的是那些毛竹的根。众所周知,竹子扎根土地后就跟疯了似得的不断发出新的根,当地人把他们唤作“竹鞭”。这些“竹鞭”四处扩张地盘,互相扭结,最终织成一张密密麻麻的“网”,要把它们彻底斩断,就是一个字:累。但这没有动摇袁松才的决心。“以前愚公连山都移了,我就不信连条古道都修不好?”越是遇到困难,袁松才越是来劲。
不过,袁松才似乎是个“怕软不怕硬”的人。修路越是艰难,他越想去克服。但当古道慢慢往前推进,来到一片人迹罕至的竹林深处的时候,袁松才发现整座山只有他一个人,这时候的他突然感到了寂寞。“一个人觉得没意思,有种空虚寂寞的感觉。”
袁松才回到村里,这才发现跟他一样年纪的老人不是喝喝茶就是打打麻将,日子过得相当悠闲。他决定给自己找个伴。他向一位同样退休的老朋友发出邀请,结果遭到了对方的拒绝。“他说我打打麻将喝喝茶多好,干吗去干那么辛苦的事。”
老朋友的拒绝没有打消袁松才继续修路的决心。他照旧有空就上山,一天下来,衣服湿透沾满泥沙,回到家就扔给老伴洗。老伴为此意见很大:“你每天干活,什么好处都没有,我还要每天帮你洗衣服。”不过埋怨归埋怨,老伴依然支持袁松才上山修路。
转眼一年过去了。到了2010年,袁松才的汗水没有白流,他一个人硬是整理出了这条650米长的古道。这一年多时间里,他记不清砍坏了多少把柴刀,磨烂了多少双布鞋。他不仅出力,还出钱。古道上的石板磨损相当严重,他自己掏钱买来水泥修修补补。
袁松才“愚公”式的做法,终于引起了大家的关注。2011年,同村的麻松涛、叶国平、沈国仲三位老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开始加入修路的队伍。
金沙村88岁的徐永根老人,把自己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2000块钱捐给了袁松才。袁松才用这雪中送炭的2000块钱,给原本破烂不堪的古道两边浇上了水泥。终于,褪去荆棘蔓草的古道,开始逐渐恢复了往日风貌。
不过,四位老人显然还不甘心。根据史书记载,桃花岭只是徐福古道的一段,他们决心把其他的古道也一道恢复。于是,山谷翠竹间,四位年逾六旬的老人,挥着柴刀、铁锹,像蚂蚁啃食一般,一天一点往前推进,他们砍树、抬石、修路,汗流浃背。
整整6年,他们不仅修复了20多公里的古道,让它们重新恢复往昔面貌,还建了9座亭子,供驴友们休憩之用。
路,越拓越宽。队伍,也越来越庞大。先是只有袁松才一个人,后来又变成了四个人,再后来,各地政府、企业家、公益人士也纷纷加入进来,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一切就像当初愚公移山那样,众人拾材火焰高。如今的徐福古道,已经成了一条远近闻名的休闲漫步道,周边的金沙村、横溪村和河头村因此兴起了农家乐。一条已经淹没的古道,就这样慢慢变成了“生财之道”。
“一到周末,来爬山走古道的人有一两千人。”说到这里,袁松才的脸上很是满足。
当然,会有人问袁松才这么辛苦付出是为了什么。袁松才回答:“当时开始修路的时候,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把这条古道给恢复了。但是后来的形势发展,我真是估计不到。
的确,古道的修复,正好契合了时下城里人对健康有氧慢生活的追求。“看到我们的付出能给大家带来健康,我也觉得很有乐趣。这大概就是奉献的乐趣吧。”
如今,已经68高龄的袁松才依然精神抖擞,他和他的老伙伴们经常健步如飞走在桃花岭,捡捡垃圾,劝劝游客。“我一定要把这条古道维护好。”
来源:浙江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