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存鑫:扶贫干部身退“心”不休 坚持为民谋幸福(图)

发布时间:2018-07-02 20:45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7年12月 | 查看:1511次



人物故事:

  人物简介:吕存鑫,男,汉族,1957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农经师,安徽省优秀人大代表,生前系颍东区扶贫办正科级干部。

  事迹简介:作为一位具有“钉子”精神的老同志,几十年如一日爱岗敬业,情系家乡父老。他身患疾病,做过四次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医生多次劝其要静养,但他视这里的乡亲脱贫为己任,与时间赛跑,跑项目、寻支持,用脆弱的生命为百姓谋取幸福,为颍东的发展竭尽全力。2015年,他退而不休,把扶贫当成未尽的事业,直到2016年11月病逝前,仍惦记着脱贫攻坚工作。他时刻代表人民,是反映群众心声、领衔提交议案、建议最多的代表,也是阜阳市唯一荣获省、市两级表彰的优秀人大代表。

  正文:

  情系脱贫 他与时间赛跑

  他什么时间患的病,他自己也说不清楚,直到被查出有严重心脏病,不得已才住进医院,并于1993年体内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当时,医生就断言吕存鑫今后不能上班了,但经过一段时间休养,身体稍有好转,他就按耐不住“寂寞”了,医生的劝阻、同事的忠告、家人的阻拦,未挡住他投入扶贫事业的那一颗滚烫的心。

  为了工作,他常常忘记自己是个病人。1993年至1998年,吕存鑫作为项目办主任,克服重重困难,如期圆满完成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加强灌溉农业项目建设任务,争取到在全省21个项目县中位居第二位的贷款规模,累计投资7680万元、治理耕地24万亩。1997年,为迎接国内专家考察团、省市专家组对他主持实施的9个项目的检查验收,他一连几个月没有休息,导致心脏起搏器反复震动磨破肉皮而暴露在外,但他强忍着伤口感染的痛苦,坚持每天到偏远乡村及沟边地头开展工作,直到项目圆满通过专家组验收,他才到上海接受治疗。

  2006年11月,吕存鑫调区扶贫办任主任。从上任第一天起,他就注意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困难,坚持阳光扶贫,决心把项目建好管好。除下乡考察、监管、验收项目外,他去最多的地方就是省、市、区三级统计、财政和扶贫部门,收集数据、汇报情况、争取项目,尽心竭力为颍东父老乡亲办实事。他通过多种渠道向上级反映,为颍东区进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行列操碎了心、熬红了眼、跑断了腿,引起了上级对颍东区这个安徽省最穷市辖区的关注;尽管有“不能以市辖区的名义进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行列”的不成文说法,但是他以对贫困群众的炽热情感和祥实的资料准备,感动了国家和省、市扶贫部门,逐级上报获批,使颍东成为安徽省仅有的两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之一,为全区贫困群众带来了脱贫致富的重大机遇。

  扎实干事 做贫困群众的贴心人

  2003年9月至2004年5月,颍东遭遇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这期间他每天从早忙到晚,吃住都在受灾最严重的口孜镇大坝村,帮扶生产救灾工作。吕存鑫看得最重的是救灾物资发放,灾民也都在看他是不是能够公平,考验他是不是真心为乡亲着想。吕存鑫遵循民主、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通过走访受灾户,掌握受灾群众第一手资料,创造了阜阳市生产救灾史上“十个第一”。吕存鑫还曾让该村一位身患多病的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并出钱帮助到多个医院诊病取药,直到这位老人病情好转。每年逢年过节,这位老人都会给吕存鑫捎话,让他抽时间“回家”看看。

  2009年以来,他跑遍了全区所有的贫困村,为贫困村新修道路49.7千米,拆危桥建新桥99座,新打机井79眼,新修下水道近2千米,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同时,还扶持了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6个种养加项目,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他主持实施的“三湾洼地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等11项农业项目先后获奖;主编、参编《淮北地区主要农作物栽培技术》等6部农业专著出版发行。

  他经常深入农民家中,与他们促膝交谈,问其所需,切实把扶贫资金投向效益较好、农民急需的项目上;对贫困群众反映危桥多、安全隐患大的问题,及时将扶贫资金投向危桥改建,实施维修加固、拆除重建工程;同时,他组织实施农村道路工程,着力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他积极“跑部进厅”,千方百计为贫困村改善条件寻找项目支持,争取中央和省项目资金达数千万元。他还积极协助有关部门,争取农业外资、湖洼地治理、农村能源、灾区补贴等资金,累计超过8000万元。

  履职尽责 最关心“三农”和贫困群众

  吕存鑫身为人大代表,时刻关注民生和扶贫事业。在任省十届人大代表期间,向大会提交和领衔提交群众关注的议案4件、建议89件,创造列入议案最多、提交建议最多、参加活动最多的全省之最。2004年底,三位老农民慕名找到了素不相识的吕存鑫,哭诉当地一村书记作风霸道,打骂村民,侵占集体钱财和土地,村民联名上告,当地纪委查实其贪污4.3万元后却没有处理结论,村书记仍任原职且更加盛气凌人。吕存鑫热情接待村民,不畏路途遥远,亲自调查核实,并撰写了《对某某村问题进行处理的建议》呈送省有关领导。最终,该村书记于2005年初被查处。

  他在做好本职工作、提高人大代表信誉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联系群众、深入调研、注重监督、维护民益。他撰写的《关于乡村债务的调查》、《关于午季农民售粮情况的调查》,被省人大常委会《人民代表反映》印发,并引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出台了相关文件;省粮食局也根据调查报告对粮食收购中的问题进行积极整改。仅2003年至2007年,他向省人大和“一府两院”领衔提交的议案、建议,达93件、17万字之多。

  善作善成 任何岗位都把工作当做事业干

  作为一名基层农业工作者,岗位虽然很平凡,但是他始终把平凡的工作当做不平凡的事业来干,努力追求卓越,干出一流的业绩。

  他编写的《淮北地区农作物栽培技术》一书,1992年获中国农学会优秀农业科普作品二等奖。他主持实施的“颍东区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加强灌溉农业项目”,1997年获安徽省加强灌溉农业项目竣工验收评比一等奖。像这样的奖项还很多,他获得的代表性成果共24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8项;获优秀论文奖共7项,其中省级4项;主编、参编著作共6部,其中国家出版4部;业务工作获奖51项,其中省级22项;个人业务获奖共23项,其中省8项;主持工作单位获奖23项,其中省级9项;所在阜阳市农业经济学会获奖5项均为省级;受聘职务共14项,其中省级4项、市级4项。

  他认为,“规范自己”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前提。他认真践行“倾听群众呼声、切实改进工作、提高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满意”的诺言。他首创并遵循“阳光操作,各方参与,把好关口”的扶贫项目管理方式,坚持阳光用权、不讲条件、忘我工作、完善制度,取得了全省一流扶贫业绩。他勤勉工作,他和他所在单位连续六年实现“守法零违纪、守规零投诉、守责零失误”目标。

  率先垂范 堪为扶贫干部的楷模

  2006年,组织上任命他为区扶贫办主任,他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关于脱贫攻坚工作要求和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克服办公地点无水无厕、无工作用车等困难,积极做好扶贫工作。在他的努力下,使之前从未获得任何表彰的区扶贫办连续三年获得了全省扶贫系统先进单位,获得了贫困群众送来的“情为三农,心系群众”、“人民的公仆为人民,人民的公仆人民敬”两面锦旗。

  由于他的勤奋工作、辛劳付出,颍东区在2012年度全省扶贫开发工作考核时,首次荣获全省A类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颍东区进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第一年就实现“开门红”,这也实现了他向区委、区政府作出“扶贫工作一定要在全省争一流”的承诺。

  退而不休 为扶贫事业奉献生命

  2015年,吕存鑫退居二线,但他退而不休,仍然继续为颍东扶贫事业贡献余热。一是不遗余力助脱贫。2016年8月住院前,他多次赴贵州毕节、湖南长沙等地学习脱贫攻坚工作先进经验,帮助完善脱贫攻坚政策,指导各地各单位脱贫攻坚工作,及时帮助谋划产业脱贫项目。二是进村入户抓帮扶。工作之余,他不顾疲劳,走村入户,深入调查研究,详细了解贫困村贫困户需求,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政策落实,提高贫困户满意度。三是不忘初心献忠诚。作为老党员、老人大代表,他始终牢记党的宗旨,铭记人大代表职责,为颍东扶贫事业积极建言献策,时刻体现 “有限生命、无限服务,为党为民、无限忠诚”的人生价值观。他时刻代表人民,是反映群众心声、领衔提交议案、建议最多的代表,也是阜阳市唯一荣获省、市两级表彰的优秀人大代表。

  吕存鑫同志积劳成疾,2016年8月突发高烧不退,经多次催促后他才放下工作到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前期诊断为肺炎后期病菌感染了心脏起搏器导线和心脏瓣膜;住院期间,他虽躺在病床上但仍惦记脱贫攻坚工作,多次电话询问工作开展情况。10月中旬,因病情加重转入上海瑞金医院治疗,进行开胸手术、更换心脏起搏器和人工三尖瓣,并转入重症监护室;11月初,因病情恶化经抢救无效去世。

来源:安徽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