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29 11:58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7年10月 | 查看:1367次
人物故事:
人物简介:李德福,男,1965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淮南市潘集区贺疃镇农技站站长。
事迹简介:李德福是淮南市唯一的一位基层正高级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也是一位“长在地里”的农技专家。工作32年来,他服务群众,随叫随到,手机成为农技推广热线,建立微信群全天候服务群众,在他的指导下,全镇每年两季比其他镇多产近1400万斤粮食,增加的产量相当于多出5000亩高产田。他勇于创新,全力推广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创造“贺疃模式”,稻、麦单产创历史新高;他创新播种方法,让全镇小麦种植做到大灾年份不减产;他探索土地托管全程服务,创办“德福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解决外出务工农民粮食种植的后顾之忧。他先后发表论文12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6项,荣获“全国最美农技员”“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安徽好人提名”“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十佳农民满意农技员”等多项荣誉。
正文:
在淮南市潘集区贺疃镇,有这么一位农技站长,从1985年参加工作以来,32年扎根农村基层农业生产一线从事农技推广工作,足迹遍布乡镇39个村的田间地头,为全镇7万亩耕地提供全方位的农技服务。在他的指导下,全镇每年两季比其他镇多产近1400万斤粮食,增加的产量相当于多出5000亩高产田。
他是一名长在田间地头的教授,被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聘为毕业生实习指导老师,出色完成了10多位硕士生、本科生实习指导工作。他多年来培训农民万余人次,培训农技干部百余人次,自费发手机短信8万余条,印发技术明白纸4万余份,举办各种技术咨询、田间指导上万次,培养出各类种养植专业户千余户。他家的大门常常为了接待来寻求技术服务的农民,天不亮就得开门,天黑了还关不了门,有时一天要接待一百多人。
他是“全国最美农技员”,淮南市唯一一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正高级),潘集区农技推广首席专家、专家组长,被誉为农民的贴心人。在农村,他是一位“明星”般的人物,他就是李德福。
32年,服务群众,随叫随到
信息时代,手机是农技推广的重要途径。李德福的手机里存了2413个农户的联系方式,按照种植类别、年龄层次、接受程度分成了十几个不同的组。每到种植的关键节点,李德福就会自费发送短信给需要的农户们,提醒他们施肥、打药、防治病虫害,这些年至少发送短信8万条。慢慢地,农户们形成了习惯,按照李站长的“种植周期”劳作,其他时间自己自由支配,节省了大量时间。
贺疃镇一些农户常年在外打工,对家里庄稼长势却能了如指掌,全靠李德福的“种粮热线”。每到田管关键期,庄稼有个病虫害,需要施肥打药,他们就会收到李德福的短信。电话越打越多,短信越发短多,知道的农民也越来越多,于是私人电话成了公共热线。
李德福又注册了微信群,成了全镇农民免费的“田保姆”。人数越来越多,一个群容纳不下,他就建了四个。他通过图片、视频等比较直观的方式进行现场教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李德福农技服务声名远播,经常有不同市县的农民前去找他探讨咨询,他家的大门始终为寻求技术服务的农民敞开,有时一天要接待一百多人。32年来,李德福就是一个推广新科技的大喇叭,走到哪宣传到哪。李德福的手机成了农技咨询热线,从育苗、种植、施肥到管理、养护,只要有需要,他总会耐心解答,说不清楚的他会骑着摩托车上门提供技术指导,为此已经报废了好几辆摩托车。
32年,扎根一线,不断创新
李德福觉得,只有在一线,自己的农业技术才能发挥最大作用。在与农民,与庄稼打交道的过程中,他越来越感觉到抗灾的科学措施多一分,增产的可能性就大一分。前些年,他看到农民打药不对路,钱花了却没效果,减产严重,心里越发感觉农业技术对农民的重要性。他行走在乡间,常常有农民拉着他到地里给庄稼“看病”,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渴求让他内心一次次触动,也坚定了他坚守一线,服务农民的信念。
从2013年起,他围绕秸秆禁烧开始尝试新技术,全力推广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在老式联合收割机上加装粉碎抛撒装置,一次性完成了收割、粉碎、抛洒工作,简化了工序。同时积极倡导政府追加补贴,鼓励农民更新机械,对实行秸秆全量还田农户每亩给予30元的还田补贴。在收割期间,他专门跑到江浙地区联系新型收割机械200多台次,充当外援。2015年,全镇7万亩耕地,水稻、小麦秸秆全部实现了秸秆全量还田。在他的精心指导下,2015年及2016年稻、麦单产分别创历史新高,创造了秸秆全量还田的“贺疃模式”,解决了秸秆禁烧难题,同时也成为沃土工程一项重要措施。
他创新播种方法,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增产。2016年秋收秋种期间,淮南市遭遇了50年一遇的涝灾,给秋收秋种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雨还在不停的下,农民群众束手无策,眼看就要错过小麦最佳播种时期,甚至有播不下去的趋势,李德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凭借多年的经验,他创新播种方法:旋耕直接撒播,不覆盖。并通过全镇干部大会及全镇广播会、手机短信、微信、发放明白纸等方式广泛宣传,还亲自下田指导,风里来雨里去。当时有好心人劝他,不要宣传,群众种植成功了是应该的,万一失败了,毁了你几十年的好名声,就连一向支持李德福的妻子,也提出反对意见。他也曾短时犹豫过,但职业道德告诉他,为农服务的意识告诉他不得不讲。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他宣传示范指导,全镇小麦有效播种面积达98%以上,较周边县、市高出60%以上。2017年午季小麦平均亩产达400公斤以上,高产突破500公斤,仅此项措施全镇增收小麦1800万斤小麦,做到了大灾年份不减产。此经验得到市、区农委领导的肯定,淮南日报,淮南电视台多次给予报道,得到农民的广泛认可。
2017年秋收秋种期间,全市又遭遇持续阴雨天气,2016年的应急播种技术推广成功,为今年秋种提供了很好经验,通过安徽农村广播在全省推广,在全省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放益及社会效益。
针对外出务工农民返乡成本高,种庄稼难的实际问题,李德福开始探索土地托管全程服务,彻底解决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他领头创办了“德福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播种、插秧、打药过程中,机械化程度走到全市前列;合作社还设立了机插秧服务队和植保服务队,从插秧到施药和日常管理,农民一个电话,服务队就服务到田间地头,困难农户还能免费享受服务。
如今合作社已实现了水稻机插秧10万多亩次,小麦机械化播种、机开沟16万多亩次,稻麦病虫害统防统治15万多亩次,农业新技术、新农药、新品种推广全市领先。
32年,钻研技术,硕果累累
李德福既是农技的推广者,科技的示范者,也是理论的研究者。多年来,他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钻研理论,钻研技术,在《安徽农业科学》等期刊先后发表论文12篇,并先后获得部颁“全国农业推广合作奖”一等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安徽省省级科技成果奖”4项、“淮南市科技进步奖”等奖2项,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全省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先进个人”、“全省抗旱保苗先进个人”、“全省农技推广先进个人”、“淮南市第二届舜耕英才”、“潘集区优秀人才”、当选为“安徽好人提名”、“淮南好人”、“潘集好人”、“潘集区优秀政协委员”、 “中共潘集区第十届区委委员”,荣获“全国最美农技员”、“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十佳农民满意农技员”、“淮南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拥有过硬技术,善良朴实的李德福深得领导信任,是领导的技术顾问和好帮手。他曾两次被下派到落后村任第一书记,前后任职时间达5年。他不仅出色完成下派任务,同时还提升了两村农民的农技水平。响当当的成绩给李德福带来了不少升职机会,但李德福咬住梦想不放松,他更愿意留在基层,更大程度的发挥自我价值。
“我经常跟我们家老李开始玩笑,说他上辈子估计是棵庄稼,长在地里拔不出来。”李德福的爱人石红霞哈哈笑着说。李德福许多同学有做生意发了财,也有的仕途亨通。“我跟他说,你都评上研究员了,还是个站长,你应该多跑跑上面。三天两天去地里,农民能提拔你吗?”石红霞说,但看到他能帮农民那么大的忙,我也替他高兴,开始理解他、支持他。
32年,爱岗敬业,已成家风
爱岗敬业,务实重干的作风也成为李德福家庭的家风,传承给孩子。
长子李浩同样在工作岗位上勤恳努力,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他,自小就对农村一直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大学毕业时作为安徽省品学兼优毕业生被选聘为省第六批大学生村官,回村任职。到村后除了做好日常工作外,他把引领村民共同创业致富作为自己的首要责任。他把“干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富”作为自己的创业动力,2014年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投身到“全民创业”的大潮中来,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业实践,影响一批人,带动一班人,致富一村人。
付出总会有回报,这三年多的村官工作,李浩的工作热情、奉献精神、创业实绩得到了全体村民的高度认可。在2014年8月村两委换届选举中,他以满票进入李庄村党支部班子,并在2015年11月,潘集区公开面向大学生村官选拔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中以第一名的成绩当选。同时,合作社的“田管家”土地托管项目在淮南市第二届青年创业大赛中取得了第五名的成绩,顺利晋级了由省人社厅主办的安徽省第一届“赢在江淮”创业大赛的五十强;2016年被淮南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被区文明委评为“潘集好人”。2016年12月乡镇换届时,被组织考察推荐进入了潘集镇领导班子。
儿媳苏迎亚大学毕业当年,响应组织号召,考到寿县迎河大店小学支教,一干就是三年,在三年任教期间,团结同志,爱岗敬业,连续三年考核优秀,所带的班级综合考评全镇领先,任职期满后以竞选职位第一名成绩考入凤台县地税局。女儿李玲玲,现在四川大学硕博连读,从事化学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发表多篇SCI论文,曾获“国家奖学金”;女婿吴利锋就职于深圳市质检研究院,是小组骨干。妻子更是他生活上的好伴侣,工作上贤内助。良好的家风,和睦的家庭,积极上进的孩子们,给他工作增添了无穷的动力。
32年来,李德福用辛勤的付出述说着他对土地和农技推广的热爱,用百姓的增收、农业技术实实在在的推广应用展示着一位普通农技员的不平凡,用农技队伍的壮大、合作社的发展书写农技推广之路的美好蓝图。他用辛勤的付出迎来农民丰收的喜悦,也在自己的耕耘中品味人生真谛,收获奉献的快乐。
来源:安徽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