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27 21:54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7年10月 | 查看:1470次
人物故事:
王世康,男,1956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人民医院院长,白求恩奖章获得者、曾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军队医院支援西部地区医院工作先进个人、青海省劳动模范、湟源县“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突出贡献奖”等。
在青藏高原的日月山下,有一个县级医院,因拥有较先进的设备,科学的管理手段、优雅舒适的环境而誉满当地和周边地区,这就是青海省湟源县人民医院。在一个只有13万多人口的省定贫困县,有这么好的医院是难以想象的。而这所医院的院长,全县的老百姓和周边地区患者几乎都认识他,他就是县人民医院院长王世康。
王世康是地地道道的湟源人。贫困家庭出生的他始终没有忘记农民特有的本质,把一腔浓浓的热血挥洒给了家乡的父老乡亲。幼年时,村里缺医少药,乡亲们看不起病的情景是他立志当一名好医生的动力。爱好啃书本的王世康18岁就成为村里的一名“赤脚医生”,从此开始了他治病救人的路程,后来,他进入北京医学院学习,毕业后成为县医院的一名内科医生。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王世康知道,肺心病等疾病是青藏高原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顽疾。于是,他将心血管病专业作为主攻方向,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出了一套在高原环境下行之有效的治疗办法,使上百名患者受益,远在几百公里之外牧区居住的人们也慕名前来就诊,经他治疗的患者多达20000多人(次)。
湟源县是省定贫困县,农牧民的年收入只有3000多元。看不起病、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重病是普遍现象。土生土长的王世康深知百姓的疾苦。他看病,首先询问病人的经济情况,用最便宜、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治疗。农牧民文化程度低,他担心服药出差错,每次都把用药方法详细写在纸上,叮咛再三。碰到年龄大一些的老人或汉语不流畅的藏族牧民,他还要求病人复述一遍。
遇到手拿处方、囊中无钱、窘急不知所措的病人,他一次次地拿出钱捐助他们。刚开始,大家还以为这些病人是他的亲戚,次数多了,才知道王世康跟他们素不相识。有人估算过,每年王世康赠送垫付给贫困病人的钱款不下3000元。
1988年,经医院全体职工民主选举,刚过而立之年的王世康被推上了湟源县人民医院院长的位置。当时,他面对的是两排破旧不堪的平房,院内牛羊出入,手术室里煤炉烟熏火燎,病房的墙壁潮湿发霉,医疗设施缺乏简陋,人才流失严重……多年后的今天,湟源县人民医院已经成为二级甲等医院,必备的医疗设备一应俱全。
对于王世康来说,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故乡是他的心愿。同样的情结,把他与一位美籍友人紧紧联系在一起。
在湟源县度过少年时期的柏大卫先生通过国际慈善基金会和多方募集,先后为湟源县人民医院捐赠了CT、全自动血球计数仪、B超、胃镜等价值500多万元的医疗设备。
为了让这些医疗设备早日造福湟源百姓,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王世康一次次地找有关部门争取项目,为此他不知跑了多少趟有关部门,终于争取到资金先后修建了先进的洁净手术室和可容纳8个科室的住院部大楼,制氧设备实现了全院集中供氧,宽敞明亮的门诊楼解决了科室设置困难、就医难看病难的问题,水、电、暖的彻底改造保障了医院有效地供给。正因为他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医院面貌每年上一个新台阶,病人的住院环境和职工的工作条件得到了改善。从这些人们不难看出,王世康对医院倾注了多少赤诚之心。
有了硬件基础,发展业务成为医院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湟源县地处交通要道,急救创伤病人多的特点,王世康重点加强骨科、脑外科、急诊科建设,使医院每年门急诊人次和住院人数以10%的速度增长,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医院、急诊科分别被青海省卫生厅命名为青海省名院和名科。他本人同时被命名为青海省名医、全国卫生系统白求恩奖章、西宁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医院管理年”优秀院长、湟源县经济社会发展突出贡献等各项荣誉。
王世康对事业的热爱,也体现在对人才的爱护和培养上。他建住宅楼、托儿所、健身房,解决职工的家庭困难,为的是让全院职工全身心投入工作,保障家乡人民健康。王世康的良苦用心得到了回报,多年来,湟源县人民医院没有一位医护人员调离,而医院的美誉还引来了不少外县的专业技术人才。
多年的基建工作,他总是审了又审,以市场最低价公开招投标承包,采购医疗器械,他总是征求科室意见,在论证基础上集体研究决定,凡是医院的重大决策都严格按程序进行,院职代会讨论通过,公平公开公示。
“王世康是一面镜子,对照他,我们就能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他的一言一行都在老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这是职工们的肺腑之言。
王世康以身作则、为民奉献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湟源县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贫困病人手术后,他们为病人送菜送饭、送营养品、捐助钱款,点点滴滴的行为,温暖着那些从偏僻乡村来求医的乡亲们。
王世康一心为患者,朴实的农牧民也用真心回报他。逢年过节,总有农牧民提着几瓶青稞酒来看望他;青豆初熟,农民们也总要摘上满满一篮子送给他尝尝鲜。在办公室里,王世康珍藏着12双绣花鞋垫,那是湟中县盘道乡50多岁的李秀珍送给他的。李秀珍曾患病卧床不起,经王世康治疗后,李秀珍不但生活能自理了,而且还能干一些家务活。“病人一旦认定你,就谁也不找。我要对得起这些信任自己的人。”
面对诸多殊荣,王世康总是说:“取得的一些成绩,主要归功于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和国际友人的帮助,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工作”。
爱是无数条耀眼的光芒,只要凝聚到一个焦点,它会燃烧起一个时代的希望。
来源:青海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