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27 21:31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7年10月 | 查看:1052次
人物故事:
陈增喜,1961年1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35年来,陈增喜用扎实的专业技术、无私的奉献精神,为基层农民和企业解决实际问题4万多件,建立现代农业项目20多个,促进农民增收1.2亿元,被广大群众亲切地称为“田间局长”。个人先后荣获国家科技部“民营科技发展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技进步先进个人”、中国科协“全国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农村科技工作先进个人”、中央电视台“三农人物”奖、“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2013年11月,被国务院评为“第八届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2017年3月,被中宣部评为“全国第三批岗位学雷锋标兵”。
做一个农民科学家,改变农村的贫穷落后,让乡亲们都吃饱饭,是陈增喜少年时代的梦想。1982年大学毕业后,品学兼优的他不忘初心,坚定地投入到农村科技一线。从此,他凭着坚实的专业知识和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信念,坚守在基层科技工作一线,为群众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我是农民的儿子,要让乡亲们都能吃饱饭”。1982年,为了解决当地水稻产量低的问题,陈增喜先到河南省农科院学习技术,后又南下江苏、上海、福建、江西、广东、湖北6省广泛考察,求取“真经”。经过反复对比、实验、考种,他和试验站的技术员最终筛选出3个适合当地种植的水稻良种,在南阳、信阳推广后,水稻亩产量由不足500斤提高到700多斤,并因此获得河南省农科院科技成果三等奖。
“别人做不到的,咱不一定做不到”。陈增喜身上带着一股倔强的创新劲头。为了更高效地服务群众,1989年,陈增喜将目光瞄准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农业计算机专家系统”。在实践中,他结合不同作物品种的生长规律、苗情和天气、土壤条件,每天加班加点,将这套专家系统进行完善,实现了迭代升级。1年后,他已经能通过这个系统为大多数农业技术问题开“药方”了。1990年,陈增喜开始用电脑系统为农民开展“一对一服务”。1992年,在安徽举行的国际农业专家系统研讨会上,包括美国农业专家在内的与会代表,称赞他“为计算机在农业生产应用上开辟了一条道路”。位于白河岸边的河南天冠集团有限公司,有一个困扰企业发展的大难题,那就是沼液沼渣污染。2005年春,陈增喜在研究中发现,沼液沼渣污水里有大量有机物和微量元素,用好了就是好肥料!他建议天冠公司更换污水处理剂,有效解决了硫化亚铁含量过高问题,改良过的沼液、沼渣,作为生物有机肥原料,被广泛用于果树、蔬菜、花卉等栽培。污染得到了治理,土壤品质也得到了有效改善,沼液沼渣从此变成了宝贝。
“看到群众致富了,我高兴得想蹦起来”。陈增喜用他的为民情怀感染着每一个人。陈增喜有三件“法宝”:一杆小铁锹,下乡时候可以随时翻开土壤,查看墒情等;一把尺子,到地里能测量作物长势、密度;一个保鲜袋,既能用来装土壤、作物样本,还方便套在脚上往泥地里踩。陈增喜还是有名的“三多”局长:农民朋友多、咨询电话多、下乡服务多。陈增喜六赴山西,帮红泥湾镇潘庄村返乡创业的青年杨倩寻找到红米谷良种,又手把手提供技术指导,带领农民合作社大面积种植成功,并在2016年成功酿制出南阳红酒谷系列黄酒。目前,该合作社已建成优良品种培育基地50亩,种植红酒谷1000亩,发展蔬菜大棚92个。帮助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摘掉“贫困帽”是陈增喜的不懈追求,白河镇龙王庙村农民杜思是个贫困户,2010年,陈增喜亲自带他到西峡县猕猴桃研究所筛选品种,教他用有机肥改良土壤,按技术规程操作,2012年,他的猕猴桃挂果2000多斤,第二年丰果期达5000多斤,当年就获利2万多元。
35年来,陈增喜每年坚持下乡超过200天,走遍246个村庄,培训农民超过2万人次,受益者超过10万人。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2014年春节刚过,南阳市开展“京宛科技合作”农产品进京计划,陈增喜争取到6位北京的专家来实地检测,他带领科技局同事,连夜准备好进京蔬菜图、绿色蔬菜分布图等详细资料,赢得了专家认可,签订了1100余吨的进京蔬菜购销合同,争取到进京蔬菜1.5万亩,给宛城区的菜农争到了一张“进京通行证”。当传统的种养业遇到瓶颈,他盯上了新产业——艾草业。2016年,通过大量研究,陈增喜从100多个野生艾品种中,筛选培育出了适合南阳种植的宛艾1~5号良种,结束了南阳没有自己的艾品牌的局面。2017年,在陈增喜的引导下,宛城区已发展艾草5000多亩。他的目标是,2017年带动附近县区种植3万多亩,在全市推广种植10万亩以上,让更多群众致富。
陈增喜像一颗不生锈的铁钉,35年扎根基层,滋润着十余万农民的庄稼和心田,照亮农民科技增收的梦想。
来源:河南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