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27 15:15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7年10月 | 查看:930次
人物故事:
陈淑群(曾用名陈淑琼),女,汉族,重庆酉阳人,1921年5月出生,群众,现居住于内江市市中区桂湖街180号3幢13号。提起“拥军老妈妈”陈淑群,甜城内江的军民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老人,就是半个世纪如一日为部队官兵纳鞋垫、送生活物品的“全国爱国拥军模范”——陈淑群。
泛黄的“全家福”
1月19日,陈淑群的屋子被阳光染上暖黄的色调。不愿麻烦别人,老人将民政部门请来照顾她的陪护劝走了。坐在藤椅上,陈淑群用遥控打开了电视,正在播放的抗战剧,是她最爱的题材。
看着电视中的官兵,陈淑群扭头望向了柜子上一副用单人照片拼成的“全家福”。“全家福”中,有陈淑群一家四口:一头黑发的陈淑群、瘦削的陈淑群丈夫和穿着军装的两个儿子。
1920年,陈淑群出生在四川酉阳(现为重庆管辖)的一个贫苦家庭。解放前,陈淑群也曾经历过捡拾别人不要的菜叶,用来“填饱”肚子。
上世纪四十年代,陈淑群嫁到富顺,后随丈夫来到了内江,先后生下了两个儿子。不幸的是,1962年,陈淑群的丈夫因病去世。从此,陈淑群含辛茹苦,拉扯两个孩子长大。
1967年,大儿子陈家乾从重庆机械学校毕业后,参军入伍。在这一年,陈淑群走进了儿子的部队,目睹了战士的刻苦和思家,感受到了战士们保家卫国做出的努力。回家后,陈淑群亲手缝制了一些鞋垫,在建军节时送给了部队的官兵,从此开始了她的拥军之路。
因为对部队的热爱,1971年,陈淑群将刚从四川大学毕业的二儿子陈家荣也送到了部队。在部队的培养下,两个儿子先后成为骨干,这令陈淑群十分自豪。
装满浴巾的编织袋
在两个儿子相继入伍后,陈淑群的心也跟着儿子到了部队。那时的陈淑群还年轻,只要有时间,她就抓紧时间用缝纫机亲手缝制鞋垫,常常到深夜。
“以前陈婆婆家中还有一台老式缝纫机,在这台缝纫机上,陈婆婆为部队官兵缝制了数以千计的鞋垫。”市中区城西街道桂湖街社区副书记陈端容介绍道,因为长年累月的使用,那台缝纫机的踏板都被磨去了厚厚一层。
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1980年,二儿子陈家荣在西藏阿里地区执行任务时因公牺牲。1983年,大儿子陈家乾也牺牲在了国防军工科研的工作岗位上。
失去了最亲的人,当时已年过六旬的陈淑群悲伤得难以言喻。可是,老年丧子的巨大悲痛没有击垮这个内心坚强的母亲,而是继续为她牵挂的部队官兵缝制鞋垫。
“我也想念我的两个儿子,但是有国才有家。”陈淑群说道,言语中有些许哽咽。“是国家培养了两个儿子,我现在的生活也非常幸福,想报答国家、部队的恩情。”
在陈淑群老人的屋子里,还摆放着两个装得满满当当的编织袋。拉开编织袋的拉锁,才发现是整齐码好的浴巾。“这是今年春节准备给部队官兵送去的生活日用品。”陈淑群说,已经送走几个编织袋的浴巾了。
“我在社区工作了十年,每一年的建军节和春夜,陈婆婆都会提前一个月联系我们,让我们陪她去部队送鞋垫、毛巾、浴巾之类的生活日用品。”社区副书记陈端容说,前些年,陈婆婆还能动手的时候,都是亲手做鞋垫。后来年纪大了,陈婆婆就利用她的抚恤金,省吃俭用,买日用品送给官兵。
如今,陈婆婆对于许多事情已经记不清楚了,但对于给部队官兵送东西这件事却从未忘记过。
红十字会寄来的感谢信
除了拼成的“全家福”外,陈淑群还保存有一张和丈夫和合照。看着泛黄的照片,陈淑群有些痴痴地发呆。转身,陈淑群打开柜子,翻找过去的记忆。
在一份1983年颁发给陈淑群的奖状中,记者看到一张中国红十字会寄来的感谢信。信上写到:“陈淑群同志,我们已经如数收到你支援非洲旱灾灾民的经济捐款……对此,我们衷心的表示感谢。”
除了关心部队官兵外,陈淑群的爱心还播撒在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身上。据了解,1981年夏天,内江遭遇洪灾,市中区民族路有几户军属受灾严重,生活困难,陈淑群不顾自己生活也困难,从抚恤金中拿出100元,通过街道民政办公室转给了这些受灾军属和部分群众。
“陈婆婆十年如一日的关心部队官兵,每次我跟随婆婆去部队都能感受到婆婆对部队的深厚感情和官兵对陈婆婆的尊敬。”社区副书记陈端容感叹道:“陈婆婆的精神令人感动,更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时间一晃就是半个世纪,陈淑群已经满头银发。她将思念与牵挂化作对部队官兵的关心与拥护,继续谱写着动人的故事。
好人寄语: 在一天就要送一天,我爱部队的那些兵娃娃们,看到他们就像看到自己的亲人。
道德点评: 陈淑群是幸福的,她的幸福来源于她对别人无私的帮助,来源于她对部队的满腔深情,来源于众多兵儿子对她的爱戴。
来源:四川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