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27 14:57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7年10月 | 查看:915次
人物故事:
许志刚,男,1978年1月出生,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清集镇孙庄行政村人。
他乐于助人、扶危济困,2012年以来已累计无偿献血2000毫升。2014年6月,他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2017年8月,他为上海的一位白血病患者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捐献,给身处绝境的陌生人带去了活下去的希望。
捐献造血干细胞,为白血病患者带来希望
许志刚是太康县清集镇政府的一名普通干部,2012年他开始无偿献血,至今累计捐献2000毫升。在许志刚的影响下,他周围的同事、朋友也都纷纷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
2014年6月18日,在一次献血之后,许志刚了解到,我国每年新增白血病患者4万多例,其中一半多是儿童,很多人因为找不到合适骨髓配型而失去生命。许志刚说:“想到多一名志愿者,这些患者就多一份希望,当时我就填写了报名表、采集了血样,正式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2017年4月25日,许志刚接到周口市红十字会电话,告知他的血样与一名白血病患者初配相合,需要进行进一步配型。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下来,结果确定配型适合。2017年6月15日,徐志刚按红十字会要求在周口市中心医院进行了采集高分辨血样配型和身体全面体检,显示他的身体适合捐献。“听说配型成功的概率只有几十万分之一,适合捐献的概率甚至达到了几百万分之一,既然有人配对了肯定要去做。一条生命等着你去救,这真是冥冥之中的缘分。”许志刚说。
8月2日上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许志刚安静的躺在病床上,此刻的他身上插满了血细胞分离机导流管。整个捐献过程,从早上8点20分开始采集,在连续近4个多小时的捐献时间里,他只有下半身和头部能活动。捐献现场,躺在病床上的许志刚一直微笑:“这就和献血差不多,只是有些浑身酸麻,其它没有什么感觉。”朴实的话语所流露出的人间大爱和乐观的态度,感动了在场的每位医生和同事。 当天下午,许志刚捐献出的198毫升造血干细胞“飞”往上海,用于救助一名32岁白血病患者的生命。
低调做事,“潜伏”在群众身边的“老好人”
“如果不是媒体的报道,我根本就不知道志刚做了这么多好事。”在同事眼里,许志刚很低调。“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情我也是在他跟单位请假去周口做体检时才知道。”许志刚的领导得知他的决定后非常支持,“志刚平时性格内向,话不多,但工作总是很扎实。单位里组织的公益活动,志刚从来没缺席过,同事需要帮助,他毫不犹豫,默默做完了就悄悄离开,从不开口邀功,大家虽然不说但都心中有数。”
同村40多岁的贫困户孙灿亮,从小肾萎缩,一个人带着儿子艰难度日,几年前,又因腰间盘突出做了手术,身体更是虚弱,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多年来,犁地、浇地、秋收、夏种、甚至看病做手术、孩子上学,都是志刚在帮助俺。2016年夏天,我找人帮忙晒了5000多斤小麦,谁知中午突然下起了暴雨,眼看麦子就要被泡,正在干着急那会儿,志刚赶过来,把麦子全部运到屋里,而他自己却淋浑身上下都是水。”提起许志刚,孙灿亮这个七尺汉子竟止不住流下感激的泪水,“没有许志刚就没有我和孩子的今天。如今志刚又做了一件救人命的大事,他真是大好人啊。”话不多、性格好、值得结交是乡邻同事们对许志刚的精炼概括。
拾金不昧,苦等数小时归还失主
2004年初春的一天,气温骤降,寒气袭人。许志刚和妻子在县人民医院给孩子看病时捡到一个装有身份证、驾驶证、银行卡和几千元的现金钱包。“要不你先带着孩子去喝口热汤,我再等会儿。在医院里丢的钱包,这是人家看病的钱,说不定是救命钱,指不定心里多着急呢。”看着磁共振室外冻得哇哇直哭的孩子,许志刚对妻子说。
足足等了两个多小时,许志刚才看见一个30多岁、满头大汗的男子匆匆来找钱包。原来男子是该县独塘乡人,在浙江义乌给人开车,这次回来在给妻子做磁共振检查后,钱包掉了。经过详细询问,许志刚确认无误后把钱包还给了他。“真是遇见好人了,社会上还是好人多啊!”该男子直接从钱包里取出500元要送给许志刚,感激的不知如何表达。“这是你为你爱人的看病钱,我怎么能要呢?”许志刚笑着婉拒了。
其实,许志刚家中并不宽裕。妻子务农,全家仅靠着许志刚每个月2000多元的工资维持生计。大儿子从小患了肌无力,生活不能自理;母亲2015年患癌症做了大手术,父亲年纪大了不能干活,儿子和母亲看病花了很多钱,别人家中都盖楼房,许志刚家中到现在还是四间旧瓦房。他忙完乡里工作,回到家里一边侍候老人孩子,一边还要帮助妻子干农活。
大爱相“髓”,质朴憨厚的许志刚经意或不经意间传递着正能量,带给他人温暖,带给人们感动,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环球网,凤凰网、大河网等数十家知名媒体相继对其先进事迹进行报道转载。如今,许志刚在公益路上继续前行,一如既往奉献自己的爱心。
来源:河南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