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祝:“蘑菇女状元”提供无偿技术服务带村民致富(图)

发布时间:2018-06-25 15:0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7年9月 | 查看:856次



人物故事:

  人物简介:鲁中祝,女,1966年4月出生,群众,安徽坤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事迹简介:鲁中祝是安徽省淮南市一名种植食用菌的蘑菇状元,也是一位扶贫状元。她为安徽省34个少数民族贫困村、凤台县38个贫困村的贫困户提供技术、销路等一条龙服务支持,多年累计培养了5000多名食用菌专业技术人才。她指导的石台县河口村食用菌合作化、产业化发展道路被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国英批示为“可复制、可推广”。作为第十届安徽省人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她认真履职,积极建言献策,数十个建议受到广泛关注。她先后获得“安徽省道德模范提名奖”、安徽省“民族团结模范先进个人”,“安徽省第十届人大优秀代表”等荣誉,还研发出十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用菌新品种,多次荣获安徽省、淮南市科技进步奖。

  事迹正文:

  鲁中祝,是淮南乃至安徽闻名遐迩的科技种菇能手。32年来她以科技为引领,先后在淮南市、凤台县建立了四个食用菌示范基地;创办了真菌研究所,研发出十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用菌新品种,并先后荣获安徽省、淮南市科技进步奖;试验成功用锯末、玉米芯、麦草、麦麸和牛粪等种植蘑菇的循环经济新方法;成立了真菌协会,吸纳了沿淮县区千余户贫困农户入会;组建了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使三百多名入社菇农享有信息服务、科技指导、产品推销等社员权利;注册建立了具有菌种研发、菌苗繁育、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菌菇深加工、品牌推广和销售功能的“安徽坤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真菌研究所、真菌协会和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四位一体,各有侧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她坚守“宁可亏了自己,也不能丢掉诚信”的创业理念,带动周边农民科学种植食用菌,使1000多贫困户由贫穷走向富裕,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同时,她为全省34个少数民族贫困村、全县38个贫困村有需求的贫困户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并包销产品,让贫困户脱贫的梦想不再遥远。

  创业,筚路蓝缕

  1985年,她以200元、两分地起家,刻苦钻研蘑菇种植技术,成功实现了野生蘑菇的人工种植,销售时供不应求,20岁不到的鲁中祝很快成为人人羡慕的“万元户”。

  1991年,鲁中祝利用银行贷款扩大生产规模,聘用周边农民种植蘑菇。可不曾想一场洪水将菇棚全部淹没,损失高达6万多元。遭受洪灾损失的鲁中祝,首先想到是支付工人工资,她东挪西借凑齐15000元工资款,工人们被她的诚信感动,纷纷表示先不拿工资并愿意留下来与她一起面对困难。鲁中祝再次贷款3万元用于生产运转,年终销售收入达68000元,还清了银行贷款,支付了工人工资。

  取得初步成功的鲁中祝深知科技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想把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必须增加科技投入。于是她又自筹资金50万元,成立了凤台县真菌研究所和食用菌科技培训中心,配置了制种室、培养室、接种室、办公室、高压锅、装袋机等设备,并建成了占地30亩的食用菌研繁基地。形成了食用菌新品种引进、试验、推广的一条龙服务体系。在专业技术上,鲁中祝虚心向同行学习、向专家请教,并与安农大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研究出适应本地区栽培的平菇、金针菇、黑木耳、白灵菇等6个高产新品种,同时,还先后引进了台湾白色金针菇,并研究出高产栽培方法。她研发的“利用种养业废弃物高效栽培食用菌模式”被列为国家级星火计划,“八公仙芝”的野生驯化和花卉、盆景的制作技术也申报了省级科研成果。

  扶贫,从未停歇

  2014年春,鲁中祝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被安徽省民委委派到“帮扶点”——皖南山区石台县七都镇,以河口村为示范点,帮扶这里的贫困少数民族乡民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走农业转型增效,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偏僻的山村从此盛开了“鲁菌花”。

  皖南山区石台县七都镇河口村,是一个美丽的山村。这里物产丰富,生态优美,拥有丰富的茶叶、木材以及黑木耳、干豆角、笋干等特色农产品,但村民们不懂其它食用菌栽培技术。鲁中祝以丰富的栽培经验,帮助和指导村民,掌握利用栽培黑木耳的废菌棒与农作物秸秆等为基料种植平菇的新技术,既循环利用下脚料又节约投入成本,深受村民欢迎。

  三年来,鲁中祝帮扶的少数民族贫困户逐步覆盖全村。进入河口村远远望去,就见蓝天如洗,白云深处,一排排鳞次栉比的白色菇棚,镶嵌在峰峦叠翠下的水田里,给淳朴的山村带来一抹现代农业的韵味。这里的乡民多娶云南山区彝族,苗族、满族等少数民族女子为妻,是我省少数民族人口较集聚的地区。过去,山场上和水田里的活都被男人们包了,这些少数民族妇女除了抚育子女、操持家务外,没有其它农业技术,生活也比较单调。自从鲁中祝来到这里,手把手教她们栽培食用菌技术后,使她们感受到科技农业的乐趣与神奇。看到她们亲手栽培的食用菌到了丰收时节,菌花出棒,亮泽润莹,源源采摘,供应市场,而且效益可观,她们心里乐开了花。因为,她们从亮泽润莹的菌花里看到了自己劳动的价值。

  据鲁中祝介绍,每个菇棚占地半亩可种植5千个菇棒,每棒可赚3至4块钱,一亩地的收入在3万到4万元之间。通过对比村民们感到,这比传统的每亩种一茬麦一茬稻的收入不知要提高多少倍。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河口村周边乡村大约有一百多位少数民族以及汉族乡民们,先后慕名前来参观,纷纷请求跟鲁中祝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河口村也专门成立了食用菌种植合作社,把愿意种植食用菌的农户吸纳进来,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食用菌种植产业。

  2017年5月24日《新华每日电讯》以《一个合作社的扶贫发展样本》为题报道了石台县河口村通过种植食用菌产业脱贫的典型案例,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国英批示河口村的扶贫路子“可复制、可推广”,这是对鲁中祝多年付出的充分肯定。

  鲁中祝食用菌扶贫的步伐一直在延伸。她32年如一日,用自己的专业技术无偿帮贫助困,从最初指导乡邻种植食用菌,到2003年在全省最先实施“食用菌扶贫造血工程”,再到2014年面向全省,每年举办两期食用菌种植培训班,她不仅“授之以鱼”,更毫无保留的“授之以渔”。她挑选出年轻好学、有奉献精神的骨干,把他们培养成技术员和市场销售员,使他们成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她为全省34个少数民族贫困村的贫困户提供技术、销路等一条龙服务支持。她在凤台县农业园区食用菌产业园内,为全县38个贫困村建食用菌扶贫车间93个,贫困村每年保底分红139.5万,既壮大了贫困村的集体经济,又让贫困村的贫困户得到实惠。

  多年来,鲁中祝培养了全国各地5000多名食用菌专业技术人才,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32年来付出的车旅费、菌种费她自己都无法估算。

  代表,始终为民

  “人民代表人民选,选好代表为人民”,鲁中祝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这句口号变成现实,践行了一个人大代表的神圣使命。

  从2003年当选安徽省十届人大代表,再到2008年当选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她认真履行代表职责,无论是走访农户探察疾苦,接待群众记录问题,还是收集资料反映情况,她都一丝不苟,因为工作出色,她还被评为“安徽省第十届人大优秀代表”。多年来,她提出“关于农村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建议”、“关于进行西淝河、高塘湖洼地治理的建议”、“关于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等涉及农村教育、水利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建议20多件,很好地将基层声音传递到中央决策机关。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她深入群众家中调研,提出“关于建立大学生创业园的建议”,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三次会议期间,连续提出“关于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养殖、屠宰污染治理的建议”,受到农业部门和环保部门的重视,多户农户受益,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她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促进了相关工作开展。

  作为基层少数民族农民代表,她主动向周围的群众宣传法律法规,让大家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她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帮助调解群众之间的纠纷,努力化解基层矛盾。她热心帮助群众,多渠道争取资金100多万元,为李冲回族乡魏郢村修路、修渠、清理水塘,她还为贫困农民捐款、捐物累计达80多万元。

  说起以后的打算,鲁中祝充满憧憬。现在,她把全部心血倾注在凤台县农业园区食用菌产业园的建设上,仅仅只用了半年时间,产业园就已经颇具规模。园区的建设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有志青年、农民、下岗职工提供了创业平台,也让更多的贫困户和返乡农民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家门口增收,鲁中祝共同致富的道路将越走越宽。

来源:安徽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